咸熙六年,正月十五,上元节
宣大前线,本应是张灯结彩、阖家团圆的日子,聚落城却笼罩在战火的阴云与血腥之中。
大同总兵徐永恩率领的一万明军,在此已与清军猛将阿济格麾下的先锋部队血战数日。
城墙上下,尸骸枕籍。清军的攻势如同潮水,一波退去,一波又至。徐永恩部虽然凭借城防工事进行了顽强抵抗。
但兵力、士气都在持续消耗。最关键的是,军中箭矢、火药即将告罄。
“总兵!南门快守不住了!弟兄们伤亡太大,箭也快射光了!” 一个满身血污的千总连滚带爬地冲到徐永恩面前,声音带着哭腔。
徐永恩拄着卷刃的战刀,望着城外再次集结的清军队伍,眼中布满血丝。
他知道,没有援军,没有补给,聚落城失守只是时间问题。他仿佛已经能看到大同城暴露在清军铁蹄下的场景。
就在这绝望之际,突然,清军后阵传来一阵骚动!紧接着,是沉闷的火铳射击声和震天的喊杀声!
一支打着“孙”字旗号的骑兵,如同神兵天降,从清军侧后方狠狠捅了一刀!正是孙应元亲率的三千川陕铁骑!
他们并未冲击清军严整的主阵,而是精准地找到了其后勤辎重队伍和一处相对松懈的侧翼营地。
燧发铳的爆鸣声中,护卫辎重的清军被打得人仰马翻,堆积如山的粮草被点燃,熊熊烈火映红了半边天!
“援军!是川陕的孙将军!” 聚落城头,瞬间爆发出劫后余生的欢呼,原本低落的士气为之一振!
阿济格被迫分兵应对侧后的袭击,对聚落城的攻势骤然减弱。
徐永恩抓住这宝贵的机会,立刻组织兵力加固城防,抢救伤员。
孙应元一击得手,毫不恋战,在清军合围之前,率领骑兵迅速脱离接触,消失在茫茫雪原之中。
他的任务不是决战,而是骚扰、牵制,如同附骨之疽,让清军无法全力攻城。
……
数日后,甘肃镇,总兵府
侯世禄接到了陆铮以“统筹川陕及甘肃军务”名义发来的公文,文中详细说明了宣大最新的严峻形势,“请”他出兵向宣大方向施加压力。
与此同时,他也收到了来自皇太极方面的秘密招降书信,许以高官厚禄。
侯世禄将两份文书并排放在桌上,沉默了整整一夜。
幕僚们意见不一,有的主张继续观望,有的认为该向陆铮靠拢,也有极少数人觉得或许可以“另谋高就”。
天亮时分,侯世禄眼中终于闪过一丝决断。
“回复陆督师,甘肃镇谨遵号令!已派副总兵马扩,率精骑八千,东出长城,巡弋河套,做出威胁虏酋大同侧后之态势!”
“那……虏酋那边?”
“置之不理!”侯世禄冷哼一声,“皇太极许的不过是空头支票,陆铮给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军械和未来的商路之利。
况且,此时若降清,必成众矢之的,我侯世禄还不至于如此短视!”
他选择了彻底倒向陆铮,不仅是因为利益,更是因为他看清了局势——陆铮展现出的实力和决心,以及那种不同于旧明官僚的勃勃生气,让他觉得值得下注。
江南,扬州,沈府密室
王璐狼狈不堪地逃回了扬州,向沈万金哭诉川陕行动的失败。
“沈翁,那韩千山太过狠辣!我们的人……我们的人几乎被连根拔起!他还拿到了我们的一些书信!”王璐脸色惨白,声音颤抖。
沈万金听完汇报,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没想到陆铮的反击如此迅速、如此酷烈。
不仅破坏了他扰乱川陕后方的计划,还可能留下了把柄。
“废物!” 沈万金低声骂了一句,不知是在骂王璐办事不力,还是在骂陆铮手段刁钻。
“沈翁,现在怎么办?陆铮会不会借此发难?”
沈万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沉吟道:“陆铮现在重心在北疆,暂时还顾不上我们。
那些信件……只要朝中我们的人不倒,他就没有确凿证据直接动我们。不过,此子睚眦必报,日后必是心腹大患!”
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既然暗中手段效果不佳,那就从明面上卡死他!
加大力度,游说朝中诸公,咬死陆铮‘擅权跋扈’、‘结交边将’(指侯世禄)、‘耗费国帑’!
同时,让我们在漕运上的人,对所有疑似运往川陕的物资,严加盘查,能扣就扣,能拖就拖!绝不能让他的势力再壮大下去!”
江南集团与陆铮的矛盾,已然公开化、白热化。
十日后,汉中,川陕总督行辕
陆铮陆续收到了各方消息。
孙应元奇袭成功,暂缓了聚落城的压力;侯世禄明确表态出兵策应;江南沈万金加大了朝中攻讦和经济封锁的力度。
而韩千山则汇报,内部肃清后,第一批满载物资和“义勇”的车队,已安全抵达大同城外,交由杨岳接收。
局势依旧紧张,但似乎出现了一丝微妙的平衡。皇太极的速胜战略受挫,陷入了东西两线、正面与侧后同时被牵制的尴尬境地。
陆铮站在沙盘前,对史可法等人分析道:“皇太极兵力虽强,但深入我境,后勤线长,久攻不下,其锐气已泄。
杨老帅得到补给,又有孙应元、侯世禄在外呼应,大同核心区域应可稳住。现在,比拼的就是耐力和底蕴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江南那边,沈万金越是跳得欢,越是说明他们怕了。
暂时不必理会他们的吠叫,只要我们能在北疆站稳脚跟,持续向朝廷证明我们的价值,他们的舆论攻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督师,下一步我们该如何?” 王朗问道。
陆铮目光深邃:“巩固成果,深挖根基。龙安府的军工要继续扩大产能,讲武堂要培养更多军官,川陕各州的田亩、水利、商贸,要更加精细地管理。
我们要让川陕成为真正的铜墙铁壁,成为支撑这场国战最坚实的后盾!”
陆铮看向北方,语气坚定:“告诉前方的将士,最艰难的阶段或许已经过去,但松懈不得!
告诉后方的百姓,春耕在即,不能荒废农时!国事艰难,更需我川陕上下,同心戮力!”
北疆的战火仍在继续,但陆铮已然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
他不仅要在战场上抵御外侮,更要在内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为这个古老的帝国,蹚出一条新的生路。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川陕这片日益稳固的根基之上。凛冬虽未过去,但一丝微弱的曙光,似乎已在地平线上悄然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