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内暗流汹涌,蔡氏一族紧锣密鼓地布局夺权,而远在新野小城的刘备,此刻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迫与危机。
新野县衙后堂,灯火摇曳,气氛凝重。刘备眉头紧锁,望着案几上寥寥无几的粮草账簿和兵员名册,长长地叹了口气。新野地狭民贫,虽经数年经营,然兵不过数千,粮秣仅够数月之用。如今刘表病重,蔡瑁专权,对他这个“皇叔”的猜忌和排挤日益明显。不久前,州府拨付的军饷粮草已迟滞多日,派往襄阳的信使也往往石沉大海。一种被孤立、被扼杀的危机感,沉甸甸地压在刘备心头。
“大哥,那蔡瑁狗贼分明是故意刁难!再这般下去,弟兄们怕是要饿肚子了!” 张飞按捺不住,愤然拍案,声震屋瓦,“不如让俺老张带兵去襄阳,寻那蔡瑁问个明白!”
“三弟,不可鲁莽!” 关羽抚髯沉声道,“蔡瑁掌控州郡兵权,我等势单力薄,若轻举妄动,正中其下怀,授人以柄。届时,他便可名正言顺剿灭我等。”
刘备点头,面露忧色:“二弟所言极是。景升兄在时,尚能相容。如今……蔡氏视我等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新野弹丸之地,兵微将寡,若蔡瑁发兵来攻,如之奈何?” 他环视堂下,目光最终落在静坐一旁,轻摇羽扇的诸葛亮身上,“孔明,眼下局势,如履薄冰,可有良策教我?”
诸葛亮缓缓放下羽扇,神色从容,目光清澈而睿智,他拱手道:“主公,亮近日静观局势,于荆棘之中,窥见一线生机。当前之危,亦是破局之机。”
“哦?孔明快快道来!” 刘备精神一振,身体微微前倾。
诸葛亮不疾不徐地分析道:“蔡瑁、蔡氏欲立幼子刘琮,其心已昭然若揭。然,此举必遭州中秉持正统、忠于汉室之老臣如韩嵩、邓羲等反对,更将彻底得罪长公子刘琦。蔡氏虽掌部分军权,然其根基未稳,名不正则言不顺,内部必有裂痕。此其一也。”
他顿了顿,继续道:“刘琦公子,身为长子,名分最正。然其性柔弱,母族不显,势单力薄,此刻正惶惶不可终日,急需外援。主公乃汉室宗亲,声望素着,与刘琦公子有叔侄之名分,此乃天然之盟友。若主公此刻向刘琦示好,结为奥援,既可助其抗衡蔡氏,保全自身,亦可使我等于荆州内部得一强援,摆脱孤立无援之境。此其二也。”
“结好刘琦?” 关羽沉吟道,“然刘琦身处襄阳,自身难保,如何能助我?”
诸葛亮微微一笑:“非是求其即刻助我,而是结此善缘,埋下伏笔。眼下,我等待之策,乃‘外示羸弱,内修甲兵,静待其变,结好刘琦’。”
他详细阐述道:“外示羸弱:主公可继续向州府呈文,言新野兵寡粮缺,恳请支援,示敌以弱,麻痹蔡瑁,令其以为我等不足为虑,暂缓刀兵加之我身。”
“内修甲兵:暗中加紧操练士卒,囤积粮草,修缮城防。新野虽小,然关、张二位将军勇冠三军,士卒用命,若据城而守,蔡瑁纵来攻,亦需付出代价。同时,可遣精细之人,暗中联络荆州境内不满蔡氏之豪杰义士,以为内应。”
“静待其变:蔡氏立幼,必生内乱。待其与刘琦矛盾激化,或与韩嵩等老臣冲突爆发之时,便是我等机会。届时,主公可振臂一呼,以‘匡扶汉室、讨逆安民’为名,介入荆州事务,则名正言顺,人心可附。”
“结好刘琦:此乃关键一步。主公可修书一封,遣一心腹密使,潜往襄阳,面见刘琦。信中不必言及争位之事,只叙叔侄之情,关切其处境,言明愿为其后盾,共度时艰。此举,必使刘琦感念主公恩义,视主公为倚靠。一旦襄阳有变,刘琦必首先求助于主公!”
刘备听罢,茅塞顿开,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击节赞叹:“孔明之言,真如拨云见日!备几陷于绝境,幸得先生指点迷津!便依此计!”
他当即唤来简雍,命其携自己的亲笔信,秘密前往襄阳,设法联络刘琦。信中言辞恳切,充满长辈对晚辈的关怀,并表示“侄儿若有所需,叔父必竭力相助”,只字未提权力之争,却处处透着支持之意。
与此同时,新野城内,关羽、张飞加紧操练兵马,刘备亲自督导屯田、积粮,表面上却对州府愈发恭顺,甚至主动削减了部分军备请求,进一步迷惑蔡瑁。
襄阳方面,正处于惶恐无助中的刘琦,收到刘备的密信,感动得热泪盈眶。在蔡氏的强势压迫下,刘备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显得尤为珍贵。他立刻将刘备视为最重要的外援,与伊籍等人商议,暗中与刘备使者保持联络。一条连接新野与襄阳刘琦势力的秘密纽带,就此建立。
诸葛亮的策略,如同一招精妙的“闲棋”,看似被动隐忍,实则是在危机四伏的棋局上,布下了一颗至关重要的活子。它暂时缓解了刘备集团的生存压力,更为其未来在荆州的命运,埋下了一个极具潜力的转机。新野的窘迫,并未消失,但在智慧的指引下,已悄然转化为等待爆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