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走出警局大楼,香江夜晚潮湿闷热的空气扑面而来,与冷气充足的室内形成鲜明对比。他脸上那副公事公办的冰冷面具瞬间融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厌恶与急迫的阴沉,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恐惧。
这个大陆人简直是个疯子,只是因为一句话的冲突,就费力设计出如此诛心的计谋毁掉查尔斯温特的人生,他明显没有这么做的必要,但他就是这么做了。他当初联系查尔斯温特当面拒绝林天强金融杠杆的需求,本身就是为了试探这个大陆人。
虽然巴统会派往上沪的调查小组全部无功而返,但是那个东方国度内部的信息源还是传来了确切的消息,指认了大陆内部这批高精尖设备的来源与这个叫做林天强的人息息相关,所以当得知他来香江之后,戴维才会主动出面让查尔斯温特搞了这一出看看对方成色,毕竟他觉得,现在的香江还是大不列颠的地盘。
但这试探的结果,让戴维有些难以接受。对方的反应如此暴烈和过度,反而让他有些束手束脚。
这里毕竟是远东的香江,不是英伦。他能直接调动的资源极其有限,这不仅是因为地理上的遥远,更因为他隶属于军情六处总部直接派遣的特殊身份。
这个身份在香江这块即将“归还”的土地上,非但不是助力,反而成了巨大的阻碍。以港督府和驻港英军为代表的“地方派”,与来自伦敦的“总部派”之间冲突极大。这些在香江作威作福数十年的殖民官僚和军官们,如同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极其警惕戴维这种代表着英伦意志的“钦差大臣”。他们担心戴维的行动会打乱他们在回归前最后的捞钱步骤,或者激怒北方的巨人,影响他们安稳落地、卷款跑路的计划。
“一群短视的蠢货!”
戴维在心里恶狠狠地咒骂。他想到了之前甚至接到了这个殖民地一位上校“委婉”的警告电话,暗示他“行事需谨慎,避免引发不必要的国际纠纷”。真是天大的笑话!他们难道不明白,制造可控的“纠纷”才是为帝国未来保留影响力的关键吗?
他坐进那辆不起眼的福特轿车,却没有立刻发动。他需要重新评估局势。林天强是一头危险的北方野兽,而香江本地的“自己人”则是一群拖后腿的猪队友,而同属巴统会的那群蠢货同事更加不堪,明明是来做调查,是来执行任务的,很多白痴却把这次工作当做了工费旅游,享受起了远东的美好,根本没有一个是来干活的。
而温特的事情证明了对方的实力和疯狂,而他自己手中的力量却极为有限,在香江这个仍旧属于英伦的土地上,他一个军情六处的少校情报官竟然成为弱势的那那一方。
这简直是莫大的讽刺!戴维攥紧了方向盘,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英伦的系统内部掣肘,本地盟友全是废物,这让他空有头衔和使命,却寸步难行。
地方派靠不住,巴统会的同僚是酒囊饭袋。他环顾四周,发现自己能指望的,竟然只剩下那些非核心的“朋友”。
一个是对某东方大国充满病态的关注和针对的海岛,只要将林天强是“偷窃”高精尖设备运往大陆的这件事情告诉他们,这群人会毫不犹豫像疯狗一样咬向这个大陆商人。
而小日子,戴维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那里的工商界,尤其是那些与巴统禁运清单上技术息息相关的企业,对技术流失最为敏感,也拥有着更为专业和高效的行动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林天强弄来的这些高精尖设备,几乎都是从他们的企业那里抢来的,损失最大的就是这些人。
“很好…”戴维低声自语,一个计划的轮廓在脑中逐渐清晰。既然内部的虫豸无法交流,那就引入外部的鲶鱼,把这潭水彻底搅浑!
戴维没有选择使用任何可能被监听的通讯设备。在这种层面的博弈中,最原始的方式往往最安全。他驾驶着那辆不起眼的福特,穿过霓虹闪烁的街道,最终停在了位于湾仔的自由总会前。
这个名义上负责文化交流的非官方机构,其实对于香江电影界影响力极大,所有香江电影在岛上映都报给自由总会,而且基本该知道的都知道,这里其实是海岛情报部门在香江的一个重要据点与联络站。
总会所在的建筑带着些许旧式风格,但内部装修却刻意追求一种混合着传统中国风和现代商业感的氛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戴维刚踏入大厅,一股浓郁的商业应酬气息便扑面而来。前台穿着旗袍的接待小姐原本带着程式化的微笑,但在听到戴维用流利英语自称是“英伦记者”,并希望拜访童岳娟会长后,脸上的笑容瞬间变得异常热情和真切,仿佛看到了某种重要的“国际认可”。
“来自英伦的记者先生?欢迎欢迎!请您稍等,我立刻为您通报童会长!”接待小姐的声音都清脆了几分,动作麻利地拿起内部电话,语气恭敬地汇报。
戴维心中冷笑,这种对“洋人”,尤其是对“欧洲”身份近乎谄媚的态度,他再熟悉不过。这正是他选择这个伪装身份的原因,在这里,“英伦记者”的头衔极其的好用。
他被引到一间布置得古色古香,却又摆放着昂贵西式沙发的会客室。墙上挂着描绘中国山水的水墨画,但角落的博古架上却陈列着西方的水晶工艺品,不伦不类。
没过多久,一个穿着剪裁合体的深色旗袍、年纪约莫六十多岁、妆容精致还穿着一身旗袍的女人快步走了进来。她便是自由总会的现任会长,童岳娟,张善坤的遗孀。她脸上带着热情洋溢的笑容,远远就伸出了手:
她的英语很流利,语气十分客气:“哎呀,记者先生,欢迎欢迎!不知是您是哪家的记者?”
“军情六处情报部,戴维·科尔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