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小剧场的余温在校园里久久未散。周一清晨,苏晚刚走进教学楼,就被各班班主任围了过来:“苏老师,我们班孩子看完演出,都吵着要学做皮影呢!”“能不能让你们班的小老师来分享分享技巧,我们也想搞个非遗主题班会!”
走廊里,不少同学手里都拿着自制的简易皮影——有用彩纸剪的小人,有用硬纸板拼的动物,甚至还有同学模仿安安的创意,给皮影涂上了荧光笔,课间总能看到几个人凑在一起,拉着书本当幕布,偷偷上演迷你版皮影戏。宣传栏前更是排起了小长队,孩子们踮着脚尖,仔细阅读宣传组补充的“皮影戏小百科”,连原本对非遗不感兴趣的男生,也在讨论着“斜刀刻”和“透雕”的区别。
苏晚看着这股蔓延开来的非遗热潮,心里有了新的想法。午休时,她召集了参与皮影剧场的核心成员:“孩子们,大家看,现在越来越多同学喜欢上了皮影戏,我们要不要成立一个‘校园非遗传承小队’?把皮影手艺教给更多人,还能挖掘其他有意思的非遗项目!”
“好耶!”乐乐第一个举手,“我可以当刻皮影小老师,把周师傅教我的技法都传下去!”安安抱着她的皮影精灵,眼睛亮晶晶的:“我们还能去图书馆查资料,看看咱们家乡还有哪些非遗,比如剪纸、糖画,说不定都能搬到校园里!”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敲定了小队的分工:教学组负责开设皮影 workshops,调研组分头查找家乡非遗项目,策划组则构思下一次的非遗主题活动。
就在传承小队热火朝天推进计划时,苏晚收到了一封来自邻市非遗文化馆的邮件。邮件里说,他们即将举办“青少年非遗文化交流节”,看到校园皮影小剧场的报道后,特意邀请孩子们带着剧目去交流演出,还能和其他学校的非遗爱好者一起学习、展示。
“太棒了!”苏晚拿着邮件走进教室,孩子们瞬间欢呼起来。乐乐激动地拍着桌子:“我们可以去外地演出啦!还能看看别的学校的非遗项目,肯定特别有意思!”安安却有些犹豫,小声说:“可是,我们从来没去过那么远的地方,表演会不会紧张呀?而且新的剧目还没准备好呢……”
“别担心!”苏晚笑着安抚大家,“我们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准备,不仅可以打磨现有剧目,还能加入新的非遗元素。张师傅和周师傅也答应会全程指导我们,而且交流节上都是喜欢非遗的小伙伴,大家一定会互相鼓励的!”
消息很快传遍了校园,校长特意召集全体师生,在升旗仪式上为传承小队加油:“这次交流是展示我们学校非遗传承成果的好机会,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之旅。学校会全力支持大家,希望你们带着热爱与自信,把皮影戏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
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更加忙碌了。教学组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了皮影制作兴趣班,报名的同学排起了长队,乐乐、安安耐心地教大家画纹样、握刻刀,连之前不爱说话的小雨,都能自信地示范“如何让皮影动起来”;调研组则在家长的帮助下,整理出了家乡三种特色非遗项目,还特意把剪纸元素融入了皮影剧本,给“皮影精灵”新增了“剪纸魔法”的情节;表演组反复打磨剧目,不仅优化了配音和动作,还加入了简单的合唱片段,让剧情更丰满。
张师傅和周师傅也成了学校的“常客”。张师傅带来了更专业的制作材料,教孩子们用软木代替卡纸,让皮影更耐用、动作更灵活;周师傅则指导表演组的同学调整语气和节奏,还教了他们几个简单的皮影特技动作,比如“空中翻转”“双人配合”,让演出更具观赏性。
出发前一周,孩子们进行了最后一次彩排。幕布上,皮影精灵挥舞着剪纸翅膀,“小朋友们”熟练地操控着刻刀,龙皮影的动作流畅自然,再也没有出现之前的小意外。台下的家长和老师看得津津有味,掌声不断。
“我们准备好了!”彩排结束后,孩子们齐声喊道,眼里满是期待与自信。苏晚看着他们稚嫩却坚定的脸庞,心里感慨万千——从最初对皮影的好奇,到校园剧场的初尝试,再到即将踏上远方的交流之旅,孩子们不仅传承了非遗手艺,更收获了成长与勇气。
出发那天,阳光明媚。孩子们背着装满皮影道具和制作材料的背包,戴着统一的“校园非遗传承小队”徽章,在苏晚、张师傅、周师傅的带领下,登上了前往邻市的大巴车。车窗旁,乐乐挥舞着小刻刀,兴奋地说:“我们的远方约定,终于要实现啦!”安安则抱着新制作的剪纸皮影,轻声说:“真期待看到其他学校的非遗项目,说不定能学到好多新东西呢!”
大巴车缓缓驶离校园,朝着远方进发。苏晚望着窗外掠过的风景,心里充满了憧憬——这场跨越城市的非遗之约,不仅是一次演出,更是一次成长的旅程,孩子们将在交流中收获友谊、开阔眼界,而非遗文化的种子,也将随着这场远行,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