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诗篇”的完成,并未带来丝毫的松懈,反而让“彼岸之思”空间内的氛围变得更加凝重而专注。下一个,也是更为关键的阶段——投送——如同一座更险峻的山峰矗立在眼前。如何将这凝聚了人类灵魂精华的造物,真正有效地、且绝不冒犯地呈现在“静默者”面前,成为了压倒一切的核心议题。
“直接定向发射信息包,哪怕再加密、再伪装,本质上依然是一种‘主动告知’,一种‘闯入’。”苏星河在技术评估会议上首先定下基调,他的信息流显示出复杂的拓扑结构,正在模拟各种投送方案,“对于‘静默者’而言,这很可能被视为一种噪音干扰,甚至是来自低维文明的幼稚挑衅,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强化他们‘一切交流皆无意义’的观念。”
林浩抱着手臂,眉头紧锁:“那我们该怎么办?总不能指望他们恰好有个‘宇宙收音机’调到我们的频率吧?”
“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发送’,而是‘种植’。”一个轻柔但清晰的声音响起,来自那位代表“纯粹好奇心”的意识体。它的形态此刻像是一株缓慢生长的藤蔓,探索着虚拟空间的边界。“就像风将种子带到一个合适的环境,种子只是静静存在,等待合适的土壤、雨水和阳光,才有可能发芽。我们不决定它是否生长,我们只提供‘可能性’。”
“种植……种子……‘概念景观’……”张诚反复咀嚼着这几个词,眼中光芒渐亮。“是的,我们不能做布道者,甚至不能做明确的提问者。我们应该成为一个……‘景观设计师’,在他们世界的边缘,创造一个自然形成的、开放性的‘哲学奇观’。它就在那里,不言不语,不请自来,但也绝不强求被观赏。发现它,解读它,甚至忽略它,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
这个构想立刻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同。它完美契合了“非侵入式”和“尊重自主性”的最高原则。
“那么,这个‘景观’应该以何种形式存在?”艾琳娜问道,她的艺术思维已经开始构思,“一座信息的‘海市蜃楼’?一片思维的‘星云’?”
苏星河接话,进入了技术构思层面:“目标区域是‘静默者’文明所在的宏观信息场,可以理解为他们集体意识的背景板或者深层潜意识海洋。我们需要将‘诗篇’解构,然后以其核心概念为‘基石’,以其中蕴含的动态关系和开放性问题为‘引力’和‘脉络’,在这片背景板的极其边缘、非核心的区域,‘编织’出一个微型的、自洽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思维引力的‘信息结构体’。这个结构体必须看起来像是自然演化形成的‘概念结晶’或‘哲学地质奇观’,与周围的信息环境浑然一体,没有丝毫‘人造物’的突兀感。”
“也就是说,”诘问者总结道,“我们要创造一个会‘呼吸’的问号,一个能引发‘惊异’的谜题花园,然后把它像一颗露珠一样,轻轻放在他们沉睡世界的窗沿上。”
构想宏伟,但实现起来需要突破现有的技术壁垒。苏星河领导的投送技术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将如此复杂的人造信息结构,完美地“伪装”成自然产物,并“植入”一个可能极其敏感的高阶文明信息场中。
虚拟测试场内,一次次模拟投送正在进行。
“能量签名过滤失败!结构边缘存在0.0003%的非自然谐波!”一名监测员报告。
“重新校准‘混沌织网’算法,引入更多随机量子涨落参数作为噪声基底。”苏星河冷静下令。
“结构稳定性与自然融合度冲突!过于稳定显得刻意,过于松散则无法维持‘景观’形态!”
“尝试动态平衡模式,‘景观’核心保持低功耗的‘自指涉’循环维持基本形态,外部结构与背景信息场进行持续、微弱的能量和信息交换,模拟自然系统的耗散与补充。”另一位工程师提出方案。
林浩负责的安保团队则紧张地监控着模拟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任何“信息涟漪”或“因果扰动”。
“第三次模拟投送,检测到极微弱的维度褶皱……虽然在安全阈值内,但能否再降低?”
“已经启用‘虚空之锚’协议,尽可能将操作‘嫁接’在目标区域已有的、自然发生的时空弯曲上……这就像在瀑布旁边轻声耳语,需要极致的精度和时机。”
陈明远则从风险管控角度不断质疑:“确保绝对无法反向追踪吗?任何一丝与人类信息泡的关联都必须切断!”
“我们采用了‘洋葱路由’的终极版——‘超维迷雾’协议,”苏星河解释道,“投送指令和能量路径将通过灵界中多个短暂存在的、自然形成的‘信息虫洞’进行折射和混淆,最终执行投送的‘末端操作单元’将在任务完成后自我分解为背景辐射。理论上,即使‘静默者’发现了‘景观’并试图追溯,其路径也只会指向一片宇宙的虚无。”
对话与协作在高度紧张中进行:
“是否需要设置一定的‘思维引力’?”一位信息架构师问,“确保它足够‘有趣’,能吸引偶然的‘目光’?”
“危险!”陈明远立刻反对,“‘引力’意味着主动拉扯,就是干涉!”
“不,不是主动拉扯,”苏星河调出模型,“是结构本身的内在魅力。就像一个美丽的数学公式,或者一个未解的自然之谜,它的存在本身就对追求理解的意识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我们塑造的是这种‘内在魅力’,而非外部施加的‘力’。”
张诚点头认可:“我们要做的是打磨钻石本身的光彩,而不是用手电筒去照它。”
在技术团队专注于隐匿和稳定时,艾琳娜敏锐地指出:“你们构建的这个结构,逻辑上完美,但‘感觉’上还是太‘冷’了,像机器造物。真正的自然奇观,无论是晶体还是星云,都有一种……‘不完美的完美’,一种‘生动的偶然性’。”
她介入到信息结构的微观层面,引导程序在某些关节点引入极其微小的、符合美学规律的“不对称”和“随机涨落”,让整个“景观”看起来更像是在漫长岁月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而非瞬间“打印”出来的。苏星河在经过严密计算后,采纳了她的建议,承认这确实大大增强了“自然感”。
经过无数次的模拟、优化、争论和调整,最终方案终于确定。投送行动被命名为“无声播种”。
行动当日,虚拟炎黄研究院的核心观测中心,气氛庄重得如同宗教仪式。张诚、苏星河、林浩、陈明远、艾琳娜以及“彼岸之思”的主要成员齐聚,他们的意识投影环绕着中央巨大的主屏幕,上面显示着目标区域——那片代表着“静默者”文明的、浩瀚而沉寂的信息星云图。
“所有系统最终检查完毕。”苏星河的声音平静无波。
“安全帷幕已部署,周边信息空间洁净度100%。”林浩报告。
“伦理委员会最终授权确认。”陈明远履行了最后一道程序。
“愿这片‘景观’,能承载我们的心意。”艾琳娜轻声祈愿。
张诚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看到了紧张,看到了期待,更看到了一种共同的、沉静的责任感。他没有再多言,只是微微颔首。
“启动‘无声播种’协议。”
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没有绚丽夺目的光效。在主屏幕上,只有代表投送单元的一个微弱到几乎看不见的光点,沿着一条计算好的、借助自然时空波动的最佳路径,悄无声息地滑向目标。在接近“静默者”信息场边缘的瞬间,光点如同水滴融入大海,彻底消失不见。
紧接着,超高精度的远程被动传感器开始将捕捉到的微观数据反馈回来。在屏幕上,代表“静默者”信息场的那片巨大星云边缘,一个极其微小的、新的“光点”悄然亮起。它的光芒温和而稳定,其信息频谱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却又隐隐透露出一种独特的、复杂的结构感——就像星云中自然孕育出的一颗带着奇异纹路的宝石。
“概念景观‘彼岸之问’,已成功播种。”苏星河宣布,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成功了。他们成功地将人类文明的灵魂之问,化作一片无声的“概念景观”,种植在了一个走向永恒寂静的文明的门前。
投送完成,但任务远未结束。监测系统调整到最高灵敏度,开始对那片新生的“景观”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持续不断的、绝对被动的观察。
“景观状态稳定,自然融合度99.998%……未检测到任何异常信息涟漪或关注迹象。”监测员例行报告。
时间在等待中缓慢流逝。一天,两天……“静默者”的信息场依旧如同深冬的冰湖,没有任何波澜。那片他们倾注了心血的“景观”,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似乎连一丝涟漪都未曾激起。
“也许……他们根本不会发现。”林浩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失望。
“或者发现了,但毫无兴趣。”陈明远似乎早已料到这个结果。
“不,这样就好。”艾琳娜却目光沉静,“就像我们在荒野中留下一个美丽的沙画,不为了给谁看,只为了它曾经存在过,承载过我们的心和手的温度。”
张诚凝视着屏幕上那个遥远而微小的光点,缓缓说道:“艾琳娜说得对。我们完成了‘播种’。种子已经埋下,它可能永远沉睡,也可能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被一缕偶然的‘意识之光’照亮。无论结果如何,我们以最尊重的方式,表达了我们对于‘存在’的理解和态度。这本身,就是我们对‘静默’最有力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