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的抉择:亲赴西域,崇祯皇帝巡狩东北。
1. 李默为何必须去西域?
战略优先级:东北是收复失地,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西域则是开拓新边疆,是开启未来的功业。
对准噶尔的战争,其政治意义和对未来中亚格局的影响,远超已是定局的东北。这需要李默的全局视野和现代战略思维来定调。
复杂性:西域民族、宗教情况复杂,是全新的治理课题。李默需要亲自实地考察,才能制定出融合“民族区域自治”、“屯垦戍边”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长期国策。这绝非单纯的军事征服。
军队掌控:远征西域的忠勇军是李默的核心力量,他亲自前去劳军、督师,能最大程度凝聚军心,确保战略意图被不折不扣地执行。
2. 崇祯为何适合去东北?
象征意义:崇祯作为皇帝,重返即将光复的龙兴之地(辽东),具有无与伦比的政治象征意义。他亲自祭奠萨尔浒之战的明军英烈,告慰太祖太宗,能够极大地振奋民心士气,宣告大明真正走出了亡国危机。
难度适中:东北的主要任务是战后重建、设立州县、安置流民。这更侧重于政治宣示和稳定人心,而非复杂的开创性政策制定,非常适合皇帝陛下的角色。
巩固皇权:让崇祯亲眼看到在他和李默的领导下,帝国恢复了最鼎盛时期的版图,能进一步坚定他对改革路线的支持,巩固他与李默的政治联盟。这是一次极佳的“成果展示”和“信心之旅”。
二、 钦差团队的组建
西域团队(以李默为核心):
军部尚书张煌言:必须随行,总揽军事指挥和后勤。
工部尚书薄钰:西域战后需要立即规划道路、水利、城池,工部的任务极其繁重。
财政部尚书季礼:为西域战事和后续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并规划如何通过丝绸之路实现经济收益。
东北团队(以崇祯皇帝为核心):
次辅史可法:作为文官集团的象征,陪同皇帝巡狩,负责接待地方耆老、宣示朝廷德意,完美发挥其“招牌”作用。
吏部尚书程注:东北光复,需要大量派遣、考核新官员。让他随行,正好在皇帝见证下开展这项工作,名正言顺,李默也放心。
刑部尚书郑三俊:东北局势初定,需整顿法纪,审理可能存在的战犯、汉奸,郑三俊的刚直正好能镇住场面。
礼部尚书朱继祚:安排皇帝的一切祭祀、典礼仪式,这是礼部的本职工作。
---
紫禁城,乾清宫西暖阁
夜深了,烛火将两人的影子拉长,投在斑驳的宫墙上。李默没有先谈行程,而是命人取来了一坛酒,为崇祯和自己各斟了一杯。
“大哥,还记得三年前,在煤山那棵老槐树下吗?”李默的声音低沉,打破了寂静。
崇祯身体微微一颤,那段绝望的记忆是他心中最深的伤疤,他从未与人细谈,也无人敢提。他默然地点了点头。
李默仰头饮尽杯中酒,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回到了那个血色黄昏:“我那时就在想,一个皇帝,为何会走到这一步?从萨尔浒开始,我大明儿郎的鲜血就染红了辽东的黑土……沈阳、辽阳陷落,大凌河之战祖大寿力竭降虏,多少忠魂埋骨他乡!”
他的声音带着哽咽,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在崇祯心上。崇祯紧紧攥着酒杯,指节发白。
“卢象升!”李默猛地提高声调,眼中已有泪光,“卢督师巨鹿血战,身中四矢三刃,马蹶犹战,力竭而亡!身边仅有区区亲兵,朝廷援军在何处?天下勤王之师在何处?!”
他看向崇祯,泪水终于滑落,“这样的忠臣良将,不是战死在沙场,而是……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掣肘与冷漠之下!”
崇祯闭上了眼,卢象升死讯传来时,他一个人在乾清宫坐了一夜的画面,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李自成一次次败,一次次又能卷土重来,为何?不是流寇有多强,是这天下,活不下去的百姓太多了!”
李默的话语如刀,“可大哥,您被困在这紫禁城里十七年!那些阁老、部堂们告诉您天下太平,告诉您百姓爱戴,他们用华丽的辞藻和虚假的捷报,为您,也为他们自己,编织了一个巨大的牢笼!”
他走到崇祯面前,情绪激动:“您看不到路有冻死骨,听不到朱门酒肉臭!您勤俭自律,励精图治,却不知您的政令出了这北京城,就变成了贪官污吏盘剥百姓的利器!直到……直到北京城破,您身边只剩下一个王承恩!”
崇祯的身体开始微微颤抖,李默的话将他内心深处最痛苦的反思血淋淋地剖开。
他喃喃道:“是朕……是朕无能……”
“不!”李默斩钉截铁,“不是您无能!是这套运行了二百年的规矩,已经烂透了!它蒙蔽了您的眼睛,捆住了您的手脚!”
随即,李默话音一转,语气变得铿锵而充满力量:“但是大哥,您看看这三年来!您不再是那个困守宫城的皇帝!您与我一起,在万军之中斩杀跋扈的高杰,亲临阵前收服了黄得功!您在扬州城头,看着我们新练的忠勇军,是如何击溃左良玉的百万乌合之众!”
他每说一件事,崇祯的眼神就亮起一分。那些金戈铁马、生死与共的画面,取代了曾经的绝望与阴霾。
“是您,顶着天下士绅的骂名,力排众议,推动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征收商税!是您,在忠勇军将士面前誓师,亲征多尔衮,一雪前耻!”
李默的声音充满了崇敬,“正是您,大哥,是您亲手打破了这个牢笼!是您每一次关键的决断,每一次坚定不移的支持,才让李默我能放手施为,才让大明有了今天这番脱胎换骨的新生!”
“这新生的江山,每一寸都凝聚着您的心血和决断!它不再是奏章里冰冷的文字,它是您亲眼所见、亲手触摸、亲自参与创造的!”
李默再次为崇祯斟满酒,双手奉上,“所以,大哥,您不应该再透过奏章去看这个天下。您应该走出去,去看看您亲手拯救并重塑的大好河山!去看看在您的新政下,正在恢复生机的百姓!去辽东,去告诉列祖列宗,您,朱由检,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您把大明带向了更强大的未来!”
崇祯皇帝接过那杯酒,泪水终于夺眶而出,滴入酒中。但这泪水不再是苦涩和绝望,而是充满了激荡与豪情。
崇祯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有期待,也有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怯意:“默弟,你要朕去辽东?”
“是的,大哥。”李默语气坚定而诚恳,“辽东,是我大明心头的一道深可见骨的旧伤。这道疤,必须由您,大明的皇帝,亲手去将它抚平。您站在沈阳城头,面向白山黑水,宣告这片土地重归王化,其意义,胜过十万雄兵。”
崇祯站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地图前,手指划过山海关,颤抖着点在盛京(沈阳)的位置上,心中百感交集!
他转过身,眼中已满是坚毅:“好!朕去!朕要去告诉列祖列宗,他们的不肖子孙,没有丢掉江山!”
他顿了顿,看向李默,语气带着真正的关切,“反倒是你,西域万里之遥,环境酷烈,敌情不明,比辽东要凶险得多。”
李默自信地笑了:“大哥放心。我有忠勇军,有张煌言、薄钰这些得力臂助。西域虽远,却是我大明未来制衡蒙古、连通世界的锁钥。我去,不只是为了打仗,更是为了给大哥,给咱们大明,打下一个前所未有的宏大基业!”
崇祯动容地拍了拍李默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对君臣兄弟,一个向东,抚平旧伤,告慰祖宗;一个向西,开疆拓土,铸就辉煌。
这一刻,君与臣,兄与弟,他们的意志与情感彻底融为一体,他们的这次分头行动,将成为大明帝国真正走向巅峰的标志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