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之矛”的惨胜,以及持续不断的深空监测数据,都清晰地表明了一个事实:帝国的敌人,拥有神出鬼没、跨越常规空间发动攻击的能力。被动地等待敌人兵临城下,将“星炬”乃至整个新咸阳星系暴露在敌人的直接兵锋之下,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流亡初期那种随时可能被从虚空中冒出的敌人一击致命的噩梦,绝不能重演。
吸取了以往被动挨打的惨痛教训,在蒙毅将军的极力主张和李斯等人的支持下,一项与“复仇之矛”进攻矛头相辅相成、旨在巩固帝国生存基石的宏大防御计划,经嬴政批准后启动。它的代号,承载着帝国古老的历史与荣耀——“长城”。
此“长城”,非砖石土木所铸。它是帝国基于现有维度科技最高成就,构建的一个覆盖流亡帝国核心疆域外围广阔星域的多维空间监测与防御网络。其设计理念,源自古老的兵法智慧——“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首先要确保自身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寻找敌人的可乘之机。
“长城”计划的蓝图,规模浩大,堪称帝国史上最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整个防御带被规划为三个主要层次:
最外层:预警与感知层(“烽火台”)。 这一层由数以十万计的、只有小型探测器大小的微型传感器节点构成。它们被秘密部署在帝国疆域外围数光年范围内的关键引力节点、星云掩体以及维度褶皱的“浅滩”区。这些节点不仅装备了超高灵敏度的电磁波、引力波、中微子探测器,更集成了基于李信理论开发的、简陋但有效的“维度涟漪”传感器。它们如同无数双警惕的眼睛和耳朵,编织成一张弥散在三维空间与第五维浅水区的巨大感知网络,能够捕捉到任何试图穿越这片区域的、微小的空间扰动、能量异常或维度潜航的迹象。一旦发现异常,信息会通过加密的量子通讯或精神网络次级频道,以超光速传回核心处理中枢。
中间层:阻滞与干扰层(“护城河”)。 在预警层之后,是由大量隐藏式自动炮台、引力陷阱场发生器以及规则干扰器构成的阻滞带。这些设施通常伪装成小行星或宇宙尘埃,处于静默状态。当“烽火台”传来入侵警报,并根据威胁等级进行评估后,相应的阻滞设施会被激活。引力陷阱可以在广大空域制造混乱的引力场,干扰敌方舰队的航行与瞄准;规则干扰器则能释放小范围的、低强度的规则扰动,虽然不足以摧毁敌人,但可以有效地干扰其精密仪器运作,尤其是可能存在的“法则武器”的预瞄准与发射,为帝国主力舰队争取到宝贵的反应时间。
最内层:机动打击层(“戍边军”)。 这是“长城”体系的牙齿。由常备的、装备了“时空潜航”技术的快速反应舰队组成,包括大量改进型“龙鳞-II”护卫舰和少量作为支柱的“征伐级”巡洋舰。它们平时驻守在防御带内线的几个隐蔽星堡中,一旦外层预警和中间层阻滞确认了入侵者的规模与路径,这些机动力量便能利用潜航技术,迅速抵达交战空域,对入侵之敌进行迎头痛击,或者至少进行坚决的迟滞作战,阻止其进一步深入帝国腹地。
构建“长城”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帝国工业能力和维度科技的一次全面检验。它需要生产海量的传感器和自动化单位,需要精确部署庞大的灵能-能量供给网络以维持防御设施的运行,更需要确保整个系统在遭受电子战、灵能干扰甚至规则攻击时的生存性与稳定性。
“长城”计划的推进,虽不像“复仇之矛”那般锋芒毕露,却以其沉静而坚定的步伐,为帝国撑起了一把无形的、覆盖多维空间的保护伞。它旨在将帝国的核心区域,从脆弱的、无险可守的流亡据点,转变为拥有战略纵深、具备完善预警和分层防御能力的坚固堡垒。帝国的复兴,不仅需要刺向敌人的利矛,更需要守护家园的坚盾。“长城”,便是这面在虚无星海中,渐次筑起的、不朽之盾。
---
第六百二十三章 《扶苏的贡献:精神网络与效率提升》
在帝国上下为科技跃迁与军事建设而沸腾喧嚣之际,公子扶苏所专注的领域,却显得相对沉静,但其产生的影响,却如水银泻地般,无声地渗透并深刻改变着帝国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他所主导构建的“精神网络”,在嬴政“文明整体跃迁”战略的推动下,早已超越了最初用于安抚民心、调和矛盾的范畴,进化为了支撑整个帝国高效运转的“神经中枢”。
扶苏很早就意识到,帝国流亡政府虽然结构严密,但传统的行政与信息传递模式,在面临瞬息万变的星空战场和日新月异的科技研发时,存在着严重的效率瓶颈。命令的下达、情报的回传、各部门的协同,即便使用最先进的超光速通讯,也存在难以忽视的延迟,更不用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与误解。
他在深入民间、调解各方矛盾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并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培养一批具有强大精神感应潜力的个体,他们被称为“灵能者”。这些灵能者的能力各不相同,有的擅长感知情绪,有的能够进行短距离思维传递,有的甚至能模糊地预知吉凶。扶苏并未将这些能力视为怪力乱神,而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
在他的推动下,一个基于灵能者为核心节点、融合了最新生物科技与量子通讯技术的“精神网络”系统被逐步建立起来。最初,它只是一个覆盖帝国高层和关键部门的小型保密通讯网络,用于在危机时刻进行最快速的决策沟通。
但随着“星火”计划的推出和帝国事务的日益繁杂,扶苏意识到,必须将这张网络扩大、深化。他顶住了来自保守派关于“泄露机密”、“扰乱秩序”的质疑,在嬴政的默许和李斯的实际支持下,开始有计划地将网络接入点扩展到研究院核心团队、舰队高级指挥官、乃至那些在“星火”平台表现出卓越才华的民间贡献者。
经过授权的成员,可以通过植入式或佩戴式的神经接口,在特定的“频道”内,进行近乎光速的、跨越物理距离的思维交流。这不仅仅是语言的传递,更是包含着图像、数据、甚至某种程度上的“直觉”和“意图”的共享。一个复杂的工程设计图,可以在瞬间被整个团队同步感知并讨论;一份前线战报,可以连同指挥官当时的紧迫感一同被最高统帅部接收;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可以在产生的同时就得到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即时反馈。
其带来的效率提升是颠覆性的。
在帝国工程院,李信团队的维度熔炉优化方案,因为接入了精神网络,不同小组之间的模拟数据得以实时共享与校验,一个原本需要数日才能协调解决的能量回路冲突,在几十分钟内就找到了最优解。
在军方,蒙毅的新玄甲军战术演练,可以通过网络将士兵的感官与指挥中枢直接链接,使得复杂的多维空间协同战术训练效果提升了数倍。舰队指挥部的决策周期,也因信息的无缝流转而大幅缩短。
在行政系统,李斯处理跨部门协作事务时,再也无需等待漫长的文书往来,通过精神网络召开的虚拟联席会议,能够当场厘清权责、解决分歧,行政效率呈几何级数增长。
甚至是在“星火”平台上,那些民间的智慧,也能通过特定的接口,更快速、更精准地被官方研发团队所理解和吸收。
扶苏所构建的,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更是一个“集体思维”的孵化器。它极大地消除了帝国庞大躯体内部的“摩擦力”与“时间延迟”,使得帝国的反应速度、协同能力和知识转化效率,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在本质上,是一种软实力的巨大飞跃,是文明组织形态的一次隐性升级。
在帝国依靠坚船利炮向前冲锋的同时,扶苏以其独有的温和与远见,为这架庞大的战争与进化机器,注入了名为“高效协同”的润滑剂与加速器。他的贡献,或许不似李信的理论那般石破天惊,不似蒙毅的兵锋那般锐利无匹,却同样至关重要,如同维系生命的神经网络,确保着帝国在飞跃的道路上,步履稳健,反应迅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