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傅氏集团总裁办公室的落地窗,在光洁的大理石地板上洒下一片金黄。傅雨霏坐在办公桌前,手指轻触平板电脑屏幕,浏览着当天的财经新闻。当她看到关于叶尘的报道时,唇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
“神医总裁叶尘:从争议到赞誉的蜕变之路”
“傅氏集团背后的男人:医术与智慧并存”
“专访叶尘:传统医学与现代企业的完美融合”
一篇篇正面报道映入眼帘,与几个月前那些质疑叶尘身份、嘲讽他“吃软饭”的新闻形成鲜明对比。傅雨霏还记得当初那些刺眼的标题,记得自己看到那些报道时内心的愤怒与无力。而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在看什么这么入神?”叶尘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傅雨霏抬头,看见丈夫端着一杯刚泡好的药茶走进来。这些日子,叶尘养成了每天早上为她调配养生茶的习惯,说是要调理她因长期劳累而虚弱的身子。
“在看你的‘粉丝团’又写了什么赞美诗。”傅雨霏笑着接过茶杯,轻啜一口,温热适宜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带着淡淡的草药清香,“记得半年前,这些媒体还把你描述成靠女人上位的江湖郎中。”
叶尘绕到妻子身后,双手轻轻搭在她的肩上,力道适中地按摩着她的肩颈穴位:“外界的声音,我向来不太在意。只要能帮到你,实现我的医学理想,别的都无所谓。”
“但我在意。”傅雨霏放下茶杯,握住叶尘的手,引导他在身旁的沙发坐下,“我不想你因为我而受到任何误解和轻视。你不知道,当初看到那些诋毁你的报道,我有多难受。”
叶尘凝视着妻子眼中闪烁的情绪,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记得自己初入傅家时,确实遭遇了不少质疑。傅家的亲戚们视他为攀附豪门的投机者,商界同仁认为他不过是傅雨霏一时兴起的玩物,就连公司员工也曾在背后窃窃私语,怀疑这个“中医大夫”能在集团中扮演什么角色。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一切悄然改变。
“今天下午有个财经媒体的专访,主题是‘企业创新与传统文化融合’,他们特别希望能采访我们两人。”傅雨霏将平板电脑转向叶尘,展示邀请函,“我还没回复,想先听听你的意见。”
叶尘略作思考,点点头:“如果可以借此机会宣传我们即将成立的中医研究院,倒是个不错的平台。”
“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傅雨霏笑意更深,“你已经完全适应在傅氏的角色了。”
这不是恭维,而是事实。叶尘在傅氏集团中的定位已逐渐清晰——不仅是傅雨霏的健康顾问,更是她在商业决策上最信任的参谋。他的中医背景反而成了独特优势,那种全面、系统、注重平衡的思维方式,往往能在商业困境中提供意想不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下午两点,专访在傅氏集团的会客室进行。这家财经媒体派出的是首席记者李薇,以犀利提问而闻名业界。
“叶先生,从最初的质疑到现在的广泛认可,您认为是什么改变了大家对您的看法?”李薇果然直入主题。
叶尘从容不迫地回答:“时间和实践是最好的证明。我不认为自己改变了什么,只是坚持做该做的事。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实企业管理何尝不是?观察现象,听取意见,询问问题,找到关键。我很庆幸,我的专业背景能为傅氏的发展提供另一种思路。”
傅雨霏接过话头,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叶尘为傅氏带来的不仅是医学智慧,更是独特的战略眼光。去年我们应对林氏企业的恶意竞争时,就是他提出的‘扶正祛邪’策略,让我们既守住了核心业务,又找到了对方的弱点,一举扭转战局。”
李薇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细节:“傅总提到的‘扶正祛邪’是中医术语吧?能否具体解释这是如何应用于商业竞争的?”
叶尘微微一笑:“‘扶正’就是强化自身核心优势,我们加大了对傅氏传统强项——生物医药板块的投入;‘祛邪’则是针对对方的弱点,我们发现林氏在财务操作上有违规行为,最终通过合法途径将其曝光。这就像中医治病,既要增强病人自身的免疫力,也要直接消除致病因素。”
“精妙的比喻。”李薇边记录边点头,“听说您还在公司推行了‘子午流注’作息法,能谈谈这个吗?”
“这是根据中医理论调整工作节奏的尝试。”叶尘解释道,“不同时段人体不同经脉的气血旺盛程度不同,对应的工作状态也不同。比如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是脾经当令,思维清晰,适合进行创造性工作;下午一点到三点是小肠经当令,吸收能力强,适合培训学习。我们调整了部分部门的会议和工作时间安排,员工效率提升了百分之十五。”
傅雨霏补充道:“最初有些部门主管对此持怀疑态度,但实践结果说服了所有人。现在我们正准备将这一模式推广到全集团。”
采访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李薇的问题从企业管理延伸到个人生活,叶尘都应对自如。当问到两人关系时,傅雨霏主动握住了叶尘的手:
“很多人认为我们的结合是门不当户不对,但事实上,叶尘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他让我明白,企业的健康发展就像人的健康,需要平衡与调和,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我个人和傅氏集团的转变,都离不开他的影响。”
这番坦诚的表白让叶尘有些意外,他轻轻回握妻子的手,眼中满是温柔。
专访文章在三天后发表,迅速在商界引起热议。更让人意外的是,一家国内知名的商业杂志随后将叶尘选为封面人物,标题是“新时代企业家的多元价值”。
杂志社的摄影棚内,叶尘在化妆师的简单打理后,站在镜头前。他身着一套深灰色西装,既符合商业精英的形象,又不失中医师的儒雅气质。
“叶先生,请放松一点,想象您正在为病人诊脉。”摄影师引导着。
叶尘依言调整姿态,眼神变得专注而平和。那一刻,他不再只是傅雨霏的丈夫、傅氏集团的代表,而是一位有着深厚专业底蕴的医者。
封面照出来后效果极佳,画面中的叶尘既有企业家的睿智,又保留了医者的仁心。内页专访更是详细讲述了他如何将中医智慧融入现代企业管理,以及筹建中医研究院的愿景。
“我想建立的不只是一所研究院,更是一个桥梁,连接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让千年智慧为今人所用。”文章中,叶尘的这段话被特别标注出来。
随着这些正面报道的传播,叶尘在公众眼中的形象彻底改变。“神医总裁”这一称呼不再带有讽刺意味,而是成了他独特的个人品牌。傅氏集团的员工们现在提起这位“叶总”,语气中满是敬佩;商界同仁也开始认真看待这位曾经被他们轻视的“中医先生”。
变化也体现在具体事务上。当叶尘代表傅氏出席行业论坛时,主动前来交流的人明显增多;他提出的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方案,获得了多家投资机构的关注;甚至连曾经对叶尘最为质疑的几位傅家长辈,现在也常常请教他养生之道。
一周后,叶尘意外地接到一个邀请——国内顶尖商学院请他去做一场关于“中医思维与现代管理”的讲座。
“你看,大家都开始认识到你的价值了。”当晚,傅雨霏靠在叶尘肩头,一起翻阅邀请函,语气中满是自豪。
“没有你的信任和支持,我做不到这些。”叶尘轻抚妻子的长发,“记得我刚来的时候,连公司员工都在背后议论,说傅总怎么会嫁给一个‘中医大夫’。”
傅雨霏抬头看他:“那你知不知道,现在公司里的小姑娘都在羡慕我找到了一个又帅又有才华还体贴的老公?”
叶尘被逗笑了:“傅总也会在意这些?”
“当然在意。”傅雨霏认真地说,“我比任何人都希望看到你被尊重、被认可。”
沉默片刻,叶尘轻声说:“其实最大的转变不在外界,而在我们之间。”
傅雨霏明白他指的是什么。从最初的契约婚姻,到经历信任危机,再到现在的相知相惜,他们的关系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那些媒体关注的形象逆转,不过是内在感情变化的外在表现而已。
“明天是董事会对中医研究院项目的最终表决,准备好了吗?”傅雨霏换了个话题。
叶尘点点头:“不管结果如何,我都会继续推进这个计划。不过,据我‘望闻问切’的观察,各位董事的态度应该已经转向支持。”
他的判断没错。第二天的董事会上,研究院项目获得了全票通过,预算甚至比最初申请的还要多出百分之二十。会后,傅雨霏的叔父傅成斌——曾经最反对叶尘进入傅氏的董事之一——特意走过来拍拍叶尘的肩膀:
“叶尘啊,当初我对你有些误解,别往心里去。这个研究院项目很好,既有利于集团长远发展,也能弘扬中华医学,是双赢之举。”
“谢谢叔父支持。”叶尘宠辱不惊地回应。
离开会议室,叶尘和傅雨霏并肩走在走廊上,阳光从一侧的窗户洒入,将两人的影子拉长,交织在一起。
“说起来,媒体态度的转变,你是不是在背后推了一把?”叶尘突然问道。
傅雨霏眨了眨眼,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好的故事值得被讲述,我只是为媒体提供了更多角度而已。”
叶尘会意地笑了。他明白,傅雨霏一直在默默地为他的公众形象努力,就像他一直在为她的事业和健康付出一样。这种相互扶持,正是他们关系中最珍贵的部分。
当天晚上,叶尘接到师父打来的电话。老人虽然在深山修行,却不知从何处得知了徒弟的近况。
“尘儿,听说你现在在商界也小有名气了?”师父的声音带着笑意。
“师父,您就别取笑我了。我只是尽力做好该做的事。”
“很好,很好。医者悬壶济世,方式多种多样。你能将医道精神运用于商界,造福更多人,这是大善。你师门的几位长老看了关于你的报道,都表示赞赏。”
连一向严格的师门都认可了他的选择,这让叶尘感到意外的欣慰。挂断电话后,他站在阳台上,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心中感慨万千。
从被迫入赘傅家,到真正成为这个家族和企业的一部分;从被众人质疑,到赢得广泛尊重;从与傅雨霏形同陌路,到如今心意相通——这一路走来,看似偶然,却又仿佛暗合中医所说的“阴阳调和,平衡有序”。
傅雨霏走出来,为他披上一件外衣:“晚上凉,别站太久。”
叶尘握住她的手:“我在想,或许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傅雨霏依偎在他身旁,轻声应道:“对我来说,确实是。”
远处,城市的灯光如星河般璀璨,如同他们正在展开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在这一刻,叶尘明白,所谓的“形象逆转”从来不是他追求的目标,但却是他与傅雨霏共同成长的见证。媒体可以改变报道方向,公众可以转变看法,但真正重要的,是他们彼此心中的那份认同与珍视,那才是任何外在评价都无法动摇的根基。
而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