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阳光透过“雨桐设计”会议室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周雨彤站在白板前,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目光却异常明亮。她面前摊开着厚厚一摞调研资料和初步构思草图。
刘思雨推门进来,手里晃着一份刚刚收到的正式通知函,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兴奋:“雨彤,批下来了!‘清河苑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设计标,我们的方案中了!”
周雨彤猛地转过身,接过那份薄薄却重若千钧的文件。指尖划过上面鲜红的公章,她的心脏怦怦直跳,一种久违的、混合着激动与压力的情绪涌上心头。这不是利润丰厚的大单,甚至可以说微利,但这是政府主导的民生工程,面向的是最普通的居民,社会关注度高,意义非同一般。
“思雨,”她深吸一口气,将文件轻轻放在桌上,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是我们工作室转型后接到的第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项目。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刘思雨收敛了笑容,认真点头:“我明白。这种项目,赚的是口碑和名声。做好了,对我们工作室未来的发展定位,至关重要。”
“利润不高,预算卡得紧,但我们投入的心血,一分也不能少。”周雨彤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熙攘的街道,眼神逐渐变得坚定,“我们要做的,不是冷冰冰的图纸,而是真正能改善他们生活环境的‘家’。”
接下来的日子,“雨桐设计”的工作重心几乎全部倾斜到了“清河苑”项目上。周雨彤拒绝了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象,她坚持要带领核心团队,深入到那个建成超过三十年的老小区里去。
第一次踏进清河苑,扑面而来的是一种陈旧的气息。斑驳的墙面,狭窄且堆满杂物的楼道,纵横交错如蛛网般的电线,以及公共空间里随意停放的自行车、旧家具。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院子里坐在小马扎上晒太阳、聊天的老人,是追逐打闹的孩童,是窗台上晾晒的衣物和郁郁葱葱的盆栽,充满了粗糙而真实的生活质感。
周雨彤没有走马观花,她拿着笔记本,带着团队成员,一户一户地敲门,耐心说明来意,倾听居民们的抱怨和期望。
“姑娘,你看我们这楼道,又黑又窄,晚上上下楼提心吊胆的,能不能给装个声控灯?”
“周设计师是吧?我们这栋楼老人多,腿脚不方便,能不能想想办法,看能不能加个扶手?”
“我家住顶楼,一下雨就渗水,墙皮掉得没法看,这次改造能不能彻底解决一下?”
“小区里连个像样让孩子玩的地方都没有……”
“停车太难了,回来晚点根本没地方停……”
抱怨声中,充满了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渴望。周雨彤认真地记录着,不时蹲下身,仔细查看墙角渗水的痕迹,或是用手比划着楼道的宽度,思考着安装扶手的可能性。她的高跟鞋踩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裙摆偶尔会沾上灰尘,她却毫不在意。
团队成员起初有些不解,觉得这些琐碎的需求太过耗费精力。周雨彤在一次内部讨论会上,看着有些疲惫的同伴,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
“我知道大家觉得累,觉得这些细节微不足道。但我们设计的不是博物馆,不是商业中心,是别人一天二十四小时生活的地方。一个不合理的台阶,可能就会让一位老人摔跤;一盏不亮的灯,可能就会带来安全隐患。我们的笔稍微偏一偏,落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他们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不便或者便利。这份责任,我们不能推卸。”
她翻开着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指给大家看:“王奶奶想要楼道亮一点,李大爷需要楼梯扶手,顶楼的张阿姨最关心防水,带孩子的年轻父母希望有活动空间……这些,都不是冰冷的数据,是活生生的人的需求。我们的设计,如果不能回应这些需求,再漂亮,也是失败的。”
她的话让团队成员沉默下来,随即也投入了更深入的思考。工作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周雨彤更是几乎住在了工作室,对着电脑反复修改图纸,核算着有限的预算,力求在成本和效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她摒弃了那些华而不实的设计元素,将重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上:规划合理的停车位,利用边角地带开辟儿童活动区和老人健身角;设计节能耐用的楼道照明系统;为所有楼梯加装符合人体工学的无障碍扶手;针对顶楼渗水问题,提出彻底且经济的防水隔热一体化方案;甚至在有限的公共绿地里,也精心选择了易于打理且兼具观赏性的植物……
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为了一个扶手的最佳安装高度和材质,她可以查阅大量资料,咨询专业人士,甚至找来不同年龄段的志愿者模拟体验。为了控制成本,她亲自跑去建材市场,和供应商一遍遍地磨价格,确保在预算内用到最合适的材料。
刘思雨看着她日渐消瘦却眼神熠熠的样子,忍不住心疼:“雨彤,你都快把自己熬干了。这毕竟只是个微利项目。”
周雨彤从一堆图纸中抬起头,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嘴角却带着一丝满足的浅笑:“思雨,你不觉得吗?当我们的设计,真的能切切实实帮到那些人,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方便一点点,舒服一点点,这种成就感,比赚多少钱都来得踏实。”
她顿了顿,目光有些悠远,仿佛在对自己说:“以前,我可能永远体会不到这种心情。总觉得设计就是要高大上,要凸显所谓的‘格调’。现在才明白,最好的设计,是带着温度的,是能融入烟火人间的。”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数易其稿,“清河苑老旧小区改造”的最终设计方案终于完成,并进入了公示阶段。
在小区居委会门口的公示栏前,挤满了前来观看的居民。效果图做得清晰易懂,不仅展示了改造后的整体面貌,还特意用图示和文字详细解释了如何解决他们关心的每一个问题。
“哎哟,这里规划了停车位!这下好了!”
“看这里看这里,说要给我们装楼道灯和扶手!这下晚上出门不怕了!”
“这个儿童活动区设计得真不错,还考虑了安全地垫。”
“顶楼这个防水方案看着挺靠谱……”
居民们的议论声充满了期待和赞许。几位之前接受过周雨彤走访的老人,更是拉着居委会主任的手,连连夸赞:“这个小周设计师,真不错!耐心,听得进我们的话,你看这方案,多贴心啊!”
这份“贴心”的设计,不仅打动了居民,也引起了当地民生栏目的注意。记者来到小区进行采访,居民们对着镜头,七嘴八舌地表达着对改造方案的满意和对设计师的感谢。
“我们提的那些意见,周设计师都听进去了,你看这设计,多为我们着想!”
“这叫‘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样的设计,我们老百姓欢迎!”
随后,一篇题为《“有温度的设计”如何点亮老旧小区——探访“清河苑”改造背后的年轻设计师》的报道出现在了本地新闻版面和网络平台上。报道中提到了“雨桐设计”工作室,提到了主设计师周雨彤深入社区、倾听民意的过程,着重赞扬了其设计方案中体现出的强烈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报道出来的那天傍晚,周雨彤一个人坐在渐渐暗下来的工作室里,看完了那篇报道和下面的评论。温暖的灯光洒在她身上,在她眼底映出细碎的光。
没有想象中的狂喜,只有一种沉静如水的心安和淡淡的欣慰。她用自己的专业、坚持和汗水,赢得了尊重,也为自己和工作室,走出了一条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更加踏实也更具社会价值的道路。
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但这一次,她的脚步无比坚定,内心充满了力量。她不再是谁的附庸,不再是那个只知索取和挥霍的周家大小姐,她是周雨彤,是能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个世界带来一点点美好改变的设计师。
窗外华灯初上,映照着这座城市的万家灯火。其中,或许很快就会有那么一片灯光,因为她的努力,而变得更加温暖、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