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战结束后的世界,表面趋于平静,实则暗流汹涌。各国都在舔舐伤口,积蓄力量。深知历史走向的溥仪,比任何人都清楚,留给华夏帝国安心发展的“和平”窗口期,可能只有短短十几年。军队建设,必须作为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标准,锻造出一支足以应对未来任何挑战的“帝国之刃”。
养心殿内,一场关乎帝国未来国防走向的最高军事会议正在召开。与会者除了溥仪和内阁总理孙文,主要是总参谋部及各军种核心将领。
溥仪首先定下基调:“欧战已毕,然天下并未太平。帝国欲求长治久安,必须拥有一支世界顶尖的武装力量!朕意已决,启动‘帝国之刃’建军计划,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打造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指挥高效的海陆空三军!”
他随即宣布了一系列重大人事任命和军队整编方案,其细致和明确程度,令在场所有将领为之动容:
一、总参谋部及最高军事指挥机构:
· 总参谋长: 蒋百里。以其卓越的军事理论素养和战略眼光,统筹全军建设与作战 planning。
· 陆军部部长: 蔡锷。以其治军严谨、善于练兵着称,负责陆军所有事务。
· 海军部部长: 萨镇冰。这位老将经验丰富,德高望重,负责海军建设与舰队指挥。
· 空军部部长: 由溥仪亲自兼任,体现对空军的极度重视,日常事务由副部长、原航空研究院负责人 李振声(因其在航空技术上的卓越贡献破格提拔)负责。
二、陆军方面:
· 在现有已完成编练的30个新式陆军师基础上,进行集团军级整编。
· 设立十大集团军(番号第1至第10):
· 第1集团军(拱卫京畿),司令官:薛岳。下辖第1、2、3师。
· 第2集团军(驻防辽东),司令官:吴佩孚。下辖第4、5、6师。
· 第3集团军(驻防山东),司令官:聂宪藩。下辖第7、8、9师。
· 第4集团军(驻防两广),司令官:李宗仁(新提拔的年轻将领)。下辖第10、11、12师。
· 第5集团军(驻防川滇),司令官:刘湘(归顺的西南实力派)。下辖第13、14、15师。
· 第6集团军(战略预备,驻防中原),司令官:傅作义(新提拔的善守之将)。下辖第16、17、18师。
· 第7集团军(驻防西北),司令官:张自忠(以勇猛着称)。下辖第19、20、21师。
· 第8集团军(驻防东北边境),司令官:孙立人(留学归来的少壮派)。下辖第22、23、24师。
· 第9集团军(驻防华中),司令官:卫立煌。下辖第25、26、27师。
· 第10集团军(驻防东南沿海),司令官:陈诚(以干练和忠诚着称)。下辖第28、29、30师。
· 同时,启动第二期扩军计划,五年内再组建30个军(90个师),作为战略后备力量。
三、海军方面:
· 以北海舰队(基地:大连、青岛)为核心,开始筹建东海舰队(基地规划:上海、舟山)和南海舰队(基地规划:广州、榆林港)。
· 舰队司令官由萨镇冰直接指挥,重点培养 陈绍宽、桂永清 等一批年轻海军军官。
· 加速“长风级”驱逐舰的建造,同时启动“泰山级”轻巡洋舰的设计工作。秘密成立“航空母舰可行性研究小组”。
四、空军方面:
· 在全国划分五大空军军区,分别设司令部。
· 大量采购并装备“枭龙”战斗机,加快“鲲鹏”轰炸机的研发。
· 扩建北陵、南苑、武汉、广州、成都等主要机场,建立覆盖全国的防空预警网络。
· 重点培养 高志航、刘粹刚 等优秀飞行员。
“诸位将军!”溥仪目光如炬,扫过每一位将领的脸庞,“帝国之安危,四万万同胞之福祉,系于尔等之身!朕授予你们权柄,也赋予你们重任。望你们精诚团结,刻苦练兵,将麾下部队,皆练成虎贲之师!未来之战,将是立体之战,协同之战!陆海空三军,须如臂使指,朕要看到的是无坚不摧的帝国之刃,而非各自为战的散兵游勇!”
“谨遵圣谕!为国羽翼,如林之盛!”所有将领肃然立正,齐声应诺,声震殿宇。
一套目标明确、结构清晰、将领配备精干的现代化军事体系,在溥仪的强力推动下,开始高速运转起来。帝国的战争机器,发出了更加低沉而恐怖的轰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