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对于林菲菲提交的、对李阳进行更深入调查的申请,经过谨慎评估后,最终批准了对李阳进行“外围、隐蔽”的二十四小时监视。主要理由是:李阳背景存在重大疑点,且是命案现场第一发现人之一,其异常冷静表现与案件可能存在潜在关联,需要进行风险评估。但鉴于缺乏直接证据,监控力度控制在最低级别,以避免打草惊蛇或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所谓的“外围、隐蔽”监视,主要是由便衣刑警轮班,在幸福小区外围的几个关键点位,使用望远镜和高倍率摄像机进行远距离观察,记录李阳出入小区的时间、接触人员、大致活动范围等。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和直接跟踪,以免被察觉。
监视任务从第二天清晨开始。李阳像往常一样,早上七点准时出现在小区门口,交接班,然后开始一天的站岗和巡逻。他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保安制服,表情一如既往的平淡,甚至带着点没睡醒的慵懒。他的一举一动,看起来和一个尽职尽责的普通保安没有任何区别。
负责监视的刑警老刘和小王,在对面居民楼租用的房间里,透过窗帘缝隙,用长焦镜头仔细观察着。
“刘哥,这哥们儿看起来没啥特别的啊?就是站岗,巡逻,帮业主搬个东西,逗逗小孩。”小王一边记录一边说,“林队是不是太敏感了?”
老刘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刑警,他眯着眼,盯着镜头里的李阳:“别急,才刚开始。你看他巡逻的路线和节奏,几乎分秒不差,眼神扫过的地方,没有任何死角。这种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养成的。继续观察。”
一天下来,李阳的活动规律得令人发指。站岗、巡逻、吃饭、休息,偶尔和王胖子等同事闲聊几句,没有任何异常接触,也没有拨打长时间电话(至少在小区门口可见范围内)。他就像一颗被设定好程序的棋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行。
然而,到了下午,情况开始有些“变化”。李阳似乎变得……特别“热爱生活”和“乐于助人”起来。
先是小区门口有个老太太买了一袋十公斤的大米,拎不动,李阳热情地帮忙扛起来,但他没有选择最近的路,而是绕着小区花园走了大半圈,和好几位遛弯的业主热情打招呼,足足用了二十分钟才把米送到老太太家门口。负责跟踪记录的刑警不得不频繁调整位置,累得够呛。
接着,巡逻到后门时,他发现一个小朋友的风筝挂在了很高的树上。李阳“自告奋勇”爬树去取。他爬树的动作看似笨拙,慢吞吞的,在树上磨蹭了老半天,期间不断调整位置,视线却“无意”地扫过了几个最适合监视小区后门的方位。躲在远处车里的刑警不得不降低车窗,调整角度,差点暴露。
最让监视小组崩溃的是傍晚时分。李阳下班后,没有直接回出租屋,而是突然兴致勃勃地去了附近一个巨大的、人流如织的农贸批发市场。他在市场里漫无目的地闲逛,在一个卖观赏鱼的摊位前蹲着看了半个小时的鱼,又去调料区反复比较各种酱油的价格,接着又挤进人群里看人下象棋,一看又是半天。
农贸市场环境复杂,出入口众多,人流量巨大。两个便衣刑警为了不跟丢,不得不紧盯着李阳,在拥挤的人潮中被挤得东倒西歪,浑身是汗,还要时刻注意隐蔽,苦不堪言。而李阳却像条鱼一样,在人群中灵活穿梭,看似随意,却总能让监视者处于一个非常别扭和疲惫的位置。
“妈的,这小子是不是发现我们了?在耍我们玩呢?”小王扶着墙,气喘吁吁地说。
老刘也累得够呛,脸色难看:“不像发现,但……太邪门了!他去的每个地方,都刚好是我们最难监控的点位!一次是巧合,这么多次……”
就在这时,李阳在一个水果摊前停了下来,买了两斤苹果。付钱的时候,他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朝着老刘和小王大致隐藏的方向,看似随意地挥了挥手里的苹果,脸上露出一个憨厚的、人畜无害的笑容,然后转身汇入人流,消失在市场出口。
老刘和小王瞬间僵住,背后冒出一层冷汗。
“他……他刚才是不是在跟我们打招呼?”小王声音发干。
老刘放下望远镜,脸色铁青:“……恐怕不是打招呼,是警告。他知道我们在跟着他,而且,他根本就没把我们放在眼里。”
第一次二十四小时监视,就在这样一种诡异和疲惫的氛围中结束了。监视小组除了记录下李阳“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外,一无所获,反而累得人仰马翻,信心备受打击。
收到汇报的林菲菲,看着记录本上那些看似平常、实则处处透着别扭的活动描述,气得牙痒痒,却又无可奈何。这个李阳,简直像个泥鳅一样滑不溜手!他越是表现得如此“正常”和“难以监控”,就越证明他心里有鬼!
“继续监视!我就不信,他一点马脚都不露!”林菲菲下达了死命令。但同时,她心里也清楚,常规的监视手段,对李阳这种反侦察意识极强的高手来说,恐怕效果有限。
这场猫鼠游戏,才刚刚开始,但她这个“猫”,似乎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李阳用他的方式,明确地告诉她:想盯住我?没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