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7 年初春,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厅内座无虚席,当《跨越山海》的片尾字幕缓缓滚动,银幕上定格在中国工程师与非洲青年并肩站在新建铁路旁的画面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掌声持续了近五分钟。这部由 “新星导演计划” 扶持的第十部电影,不仅是新人导演陈雨的处女作,更以 “中非铁路援建” 为背景,用细腻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段跨越种族、文化的跨国友谊,成为当年电影节最受关注的 “黑马作品”。
“新星导演计划” 是林晚星三年前发起的影视扶持项目,旨在发掘有潜力的新人导演,为他们提供资金、资源与专业指导,助力其实现创作梦想。此前九部作品涵盖现实题材、青春校园、非遗传承等多个领域,均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与市场反响。而第十部作品,林晚星特意将主题定为 “跨国友谊”,希望通过电影这一载体,展现中非合作中的温暖瞬间,传递 “共商共建共享” 的发展理念。
当新人导演陈雨带着 “非洲铁路援建” 的剧本初稿找到林晚星时,这个曾在非洲做过半年志愿者的年轻导演,眼中闪烁着对故事的热爱与执着。“我在非洲时,亲眼见过中国工程师与当地居民一起修路、一起解决困难,他们之间的友谊没有语言障碍,没有文化隔阂,只有最纯粹的信任与支持,” 陈雨说,“我想把这些真实的故事拍出来,让更多人看到中非合作背后的人文温度。”
林晚星被陈雨的真诚与故事的独特性打动,当即决定为《跨越山海》提供全方位支持 —— 不仅投入 3000 万制作资金,还安排团队协助陈雨深入非洲铁路援建现场采风,邀请资深编剧打磨剧本,同时为影片匹配了实力演员阵容。这场围绕 “跨国友谊” 的创作之旅,就此正式开启。
为了让《跨越山海》的故事更真实、更有感染力,林晚星团队与陈雨一起,前往非洲肯尼亚的蒙内铁路(蒙巴萨 - 内罗毕标准轨铁路)援建现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采风。他们走访了中国工程师营地、当地居民村落、铁路施工站点,与数十位援建人员、当地青年深入交流,记录下大量珍贵的真实素材,为剧本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采风过程中,“语言沟通障碍” 是援建人员提到最多的问题。中国工程师王师傅告诉团队:“刚开始在工地上,我们只能靠手势、表情交流,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钢筋长度’,都要比划半天。后来我们教当地青年说中文,他们教我们说斯瓦希里语,慢慢就有了默契。”
这个细节被写入了剧本:中国工程师林峰(李浩然饰)第一次给当地青年卡玛(马赫沙拉?阿里饰)安排任务时,用手比划 “需要五根两米长的钢管”,卡玛却误以为是 “五根五米长的钢管”,导致材料浪费。两人因此产生误会,后来林峰教卡玛用中文说 “长度”“数量”,卡玛教林峰说斯瓦希里语的 “谢谢”“加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误会逐渐化解,友谊也悄然萌芽。
除了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的磨合也充满了温暖的瞬间。当地青年喜欢在工作间隙唱歌跳舞,而中国工程师则习惯了埋头苦干。有一次,援建团队遇到暴雨,工期被迫延误,大家情绪低落时,卡玛带着当地青年唱起了非洲传统歌谣,还拉着中国工程师一起跳舞。“原本压抑的氛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王师傅回忆道,“那时候我才明白,不管来自哪里,快乐与希望都是共通的。”
这个场景也被改编进剧本:当铁路施工遇到山洪暴发,部分已铺设的铁轨被冲毁,林峰与团队陷入沮丧时,卡玛带着当地村民赶来帮忙,还唱起了歌谣。“歌声里没有抱怨,只有‘一起加油’的力量,” 陈雨在剧本注释中写道,“我想通过这个场景,展现文化差异带来的不是冲突,而是互补 —— 中国工程师的严谨与非洲青年的乐观,能碰撞出解决困难的火花。”
在援建现场,“中国工程师教当地青年使用先进设备” 的场景随处可见。25 岁的当地青年姆巴是工地上的 “技术能手”,他原本只会使用简单的施工工具,在中国工程师的指导下,不仅学会了操作大型起重机、全站仪,还能独立完成铁路轨道的校准工作。“以前我觉得这些先进设备离我很遥远,是中国师傅让我知道,只要肯学,我也能成为技术人员,” 姆巴自豪地说,“现在我还能教其他当地青年,让大家一起进步。”
剧本中,卡玛也是一个 “渴望学习技术” 的青年。林峰发现卡玛对机械设备很感兴趣,便主动教他操作全站仪测量地形。一开始,卡玛因为紧张,多次操作失误,甚至想放弃。林峰没有责备他,而是用自己刚到非洲时 “连当地气候都适应不了” 的经历鼓励他:“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重要的是不放弃。” 在林峰的耐心指导下,卡玛最终熟练掌握了全站仪的使用方法,还在一次地形测量中发现了一处潜在的地质隐患,避免了施工事故。
而 “非洲青年带中国工程师了解当地文化” 的故事,同样充满了温情。中国工程师张姐刚到非洲时,因为不适应当地饮食,经常吃不下饭。当地青年娜奥米知道后,每天早上给她带来自家做的 “乌咖喱”(非洲传统主食,用玉米粉制成)和 “萨扎尼”(炖菜),还教她用手抓饭的正确方式。“一开始我觉得用手抓饭很不习惯,但娜奥米告诉我,这是当地表达友好的方式,” 张姐笑着说,“后来我不仅爱上了乌咖喱,还学会了做非洲炖菜,现在我们经常一起做饭,就像一家人一样。”
剧本中,卡玛也带着林峰走进当地村落:一起参加非洲传统的 “丰收节”,跟着村民跳传统舞蹈;一起去野外采摘芒果、木瓜,分享当地的水果;一起坐在篝火旁,听村里的老人讲述非洲的古老传说。“这些场景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展现‘文化共享’的意义,” 陈雨说,“林峰通过卡玛了解了非洲文化,卡玛也通过林峰了解了中国文化,这种相互了解,是友谊的基础。”
《跨越山海》的演员选角,延续了林晚星团队 “实力优先、贴合角色” 的原则。国内角色方面,选择了公司签约演员李浩然饰演中国工程师林峰;国际角色方面,则邀请了非洲着名演员马赫沙拉?阿里(平行世界对应人物)饰演当地青年卡玛。两位演员不仅演技精湛,还对 “中非友谊” 有着深刻的理解,能精准传递角色的情感与温度。李浩然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青年演员,曾在《城市守护者》《乡村医生》等现实题材作品中饰演过 “基层工作者” 角色,其身上自带的 “沉稳、踏实” 气质,与中国工程师林峰的形象高度契合。
为了更好地诠释角色,李浩然在拍摄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不仅查阅了蒙内铁路、亚吉铁路(埃塞俄比亚 - 吉布提铁路)的援建资料,还特意去铁路工地体验生活,跟着工程师学习使用全站仪、了解铁路施工流程。“我想知道工程师们每天都在做什么,他们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 李浩然说,“比如测量地形时,需要长时间盯着仪器,眼睛会很疲劳;在野外施工时,要忍受高温、蚊虫叮咬,这些细节都要在表演中体现出来。”
在体验生活期间,李浩然还与几位中国工程师成为了朋友,听他们讲述在非洲的经历。“有一位工程师告诉我,他最骄傲的不是修好了铁路,而是看到当地青年学会了技术,能独立工作,” 李浩然说,“这句话让我很受触动,也让我找到了林峰这个角色的‘核心’—— 他不仅是一个‘建设者’,更是一个‘传承者’,他的温柔与责任感,体现在对当地青年的帮助与信任中。”
在拍摄 “林峰教卡玛使用全站仪” 的场景时,李浩然特意设计了一个细节:当卡玛多次操作失误,露出沮丧表情时,林峰没有直接纠正他的错误,而是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 “我第一次学的时候,比你还笨”,然后拿起仪器,放慢速度,一步一步地演示。“这个细节来自于我在工地看到的真实场景,工程师们教当地青年时,都很有耐心,不会因为对方学得慢而生气,” 李浩然说,“我想通过这个细节,展现林峰的‘温柔’,这种温柔不是刻意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
马赫沙拉?阿里是非洲家喻户晓的演员,曾凭借《月光男孩》《绿皮书》等作品获得奥斯卡奖,其精湛的演技与对角色的深刻理解,让他成为 “卡玛” 的不二人选。更重要的是,马赫沙拉?阿里出生在非洲,对非洲的文化、社会背景有着天然的熟悉,能更好地诠释卡玛这个角色的 “本土性”。
“卡玛不是一个‘符号化’的非洲青年,他有自己的梦想、困惑与坚持,” 马赫沙拉?阿里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渴望学习技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的面貌;但同时,他也对‘外来文化’有过怀疑,担心铁路建设会破坏当地的传统生活。这种矛盾的心理,让这个角色更真实、更立体。”
为了贴合卡玛的形象,马赫沙拉?阿里特意学习了斯瓦希里语(非洲东部的主要语言),还跟着当地青年学习非洲传统舞蹈与歌谣。“在非洲,舞蹈与歌谣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马赫沙拉?阿里说,“卡玛在开心时会跳舞,在沮丧时会唱歌,这些细节能让角色更有‘非洲味’。”
在拍摄 “卡玛带林峰参加丰收节” 的场景时,马赫沙拉?阿里即兴加入了一段非洲传统舞蹈。他的动作舒展、热情,眼神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不仅带动了现场其他演员的情绪,也让这段场景充满了感染力。“这段舞蹈不是剧本里写的,是我当时觉得‘卡玛应该会这样做’,” 马赫沙拉?阿里说,“我想通过这段舞蹈,展现卡玛的‘热情’,也让观众感受到非洲文化的魅力。”
两位演员在拍摄过程中,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经常一起讨论剧本,分享各自对角色、对中非友谊的理解;在休息时,李浩然教马赫沙拉?阿里说中文,马赫沙拉?阿里教李浩然跳非洲舞蹈。“我们之间的友谊,就像剧本里的林峰与卡玛一样,没有语言障碍,只有相互理解与支持,” 李浩然说,“这种真实的友谊,也让我们在表演时更有默契。”
《跨越山海》的创作,注重 “细节” 与 “情感” 的表达,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温暖的剧情设计,让 “跨国友谊” 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可感、可触的真实故事。
影片的镜头运用很有讲究,通过 “对比” 与 “融合” 的手法,展现中非文化的差异与共鸣。比如在拍摄中国工程师营地与非洲村落时,镜头风格截然不同:拍摄营地时,多用稳定的长镜头,展现营地的整洁、有序,体现中国工程师的 “严谨”;拍摄村落时,多用手持镜头,展现村落的热闹、随性,体现非洲文化的 “热情”。
而当林峰与卡玛在一起时,镜头则会变得 “柔和”—— 比如在拍摄两人一起测量地形的场景时,镜头从高空缓缓降下,聚焦在两人并肩站立的身影上,背景是广阔的非洲草原与蓝天,既展现了 “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暗示了 “两人友谊的纯粹”;在拍摄两人一起坐在篝火旁聊天的场景时,镜头用暖色调,火光映在两人的脸上,营造出 “温暖、亲密” 的氛围。
“我想通过镜头语言告诉观众,虽然中非文化存在差异,但‘友谊’‘梦想’‘希望’这些情感是共通的,” 陈雨说,“就像非洲的草原与中国的山川,虽然风景不同,但都一样美丽;林峰与卡玛,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但都一样渴望美好的生活。”
影片的剧情没有刻意制造 “冲突”,而是通过一个个 “小细节”,展现两人友谊的成长。比如:林峰发现卡玛的鞋子破了,默默给他买了一双新鞋;卡玛知道林峰想念家乡的味道,特意学做中国的西红柿炒鸡蛋;两人在施工中遇到困难时,会互相鼓励,一起寻找解决办法;当铁路建成通车,第一列火车驶过时,两人并肩站在铁路旁,相视一笑,没有过多的语言,却胜过千言万语。
这些 “小细节” 都来自采风时的真实故事,虽然平凡,却充满了温度。“我不想用‘宏大的叙事’来讲述中非友谊,因为真正的友谊,往往体现在这些日常的小细节中,” 陈雨说,“一双鞋、一顿饭、一个微笑,这些细节能让观众感受到‘跨国友谊’的真实与可贵。”
影片中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当铁路建成后,卡玛成为了一名铁路技术员,他带着当地青年一起工作,就像当年林峰教他一样。“这个场景是‘传承’的象征,” 林晚星说,“中非合作不是‘单向的帮助’,而是‘双向的成长’—— 中国工程师帮助非洲青年成长,非洲青年也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这种‘传承’,才是中非友谊最持久的力量。”
2037 年 3 月,《跨越山海》在中国大陆、非洲、北美等地同步上映,凭借真实的故事、温暖的情感、精湛的演技,迅速获得了观众与专业人士的认可,实现了 “票房口碑双丰收”。
在中国大陆,《跨越山海》上映首周票房就突破 2 亿,最终累计票房达 8 亿,成为同期上映影片中的 “黑马”。观众对影片的评价极高,豆瓣评分高达 8.9 分,超过 90% 的观众给出了四星以上的评价。
“这是一部让人感动的电影,没有刻意煽情,却处处充满了温暖,” 一位观众在豆瓣评论中写道,“看到林峰与卡玛的友谊,我想起了在非洲工作的朋友,他们说那里的人很热情,中国工程师很辛苦,这部电影让我更了解他们的生活。”
“影片中的细节太真实了,比如工程师教当地青年使用设备、一起解决施工困难,这些场景让我想起了我们公司在非洲的援建项目,” 一位从事基建行业的观众说,“这部电影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对所有援非建设者的致敬。”
在非洲,《跨越山海》引发了观影热潮。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的影院,上映场次场场爆满,不少观众甚至从周边城市赶来观影。“这部电影讲述了我们自己的故事,” 一位肯尼亚观众说,“看到卡玛通过学习技术改变命运,我也想努力学习,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2037 年 9 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跨越山海》被评为 “年度中非文化交流代表作”。论坛组委会在颁奖词中说:“《跨越山海》以非洲铁路援建为背景,用细腻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段跨越国界的跨国友谊,真实展现了中非合作中的人文温度,为中非文化交流搭建了新的桥梁。影片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中非合作的真实面貌,也传递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中非文化交流的优秀成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影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跨越山海》“为跨国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电影这一全球化的载体,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这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影视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也对影片赞不绝口。着名导演张艺谋评价道:“《跨越山海》是一部有温度、有深度的电影,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文化展示’,而是深入到‘人的内心’,展现了跨国友谊的本质 —— 理解、信任、支持。新人导演陈雨的表现让人惊喜,他用真诚的创作态度,拍出了一部优秀的作品。”
当《跨越山海》获得中非合作论坛认可,在非洲多国引发持续观影热潮,甚至有援建团队带着影片走进当地学校,用故事点燃孩子们对技术与友谊的向往时,林晚星正坐在办公室里,翻看来自非洲观众的手写感谢信。其中一封来自肯尼亚少年卡鲁,信中写道:“我长大后也要像卡玛一样,学习先进技术,建设自己的家乡,还要和中国朋友做永远的伙伴。” 字里行间的真诚,让林晚星心中满是温暖。
就在这时,脑海中熟悉的系统提示音如约响起: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 “新星导演计划” 第十部作品《跨越山海》已达成核心目标 —— 以中非铁路援建为背景讲述跨国友谊,影片票房破 8 亿、豆瓣评分 8.9 分,获中非合作论坛 “年度中非文化交流代表作” 认证,引发国内外广泛好评与文化共鸣,触发 “跨国友谊主题电影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来自中非文化界官方认可、全球观众观影反馈、影视行业专业评价)。当前剩余生命值:3523 天 5 小时(此前 3473 天 5 小时 + 50 天 = 3523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3 个月内,升级 “新星导演计划” 为 “国际新星导演联盟”,联合非洲、东南亚、欧洲等地的影视机构,共同扶持跨国文化主题影片创作;同时,基于《跨越山海》的影响力,发起 “中非青年技术交流营”,组织中国工程师与非洲青年开展技术培训与文化互访活动】,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解锁 “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策划专家” 身份(可主导跨国文化合作项目顶层设计)。】
听到系统提示,林晚星在笔记本上写下 “电影的力量,不止于银幕”。她意识到,《跨越山海》的成功不仅是一部影片的胜利,更是 “文化交流” 理念的落地 —— 用真实故事打破隔阂,用情感共鸣连接世界。而升级 “新星导演计划”、发起 “中非青年技术交流营”,将让这份 “跨国友谊” 从银幕走向现实,产生更长远的价值。
为落实系统新任务,林晚星团队迅速启动 “新星导演计划” 的升级工作,并同步推进 “中非青年技术交流营” 的筹备,让影片的文化影响力转化为可持续的交流行动。
“国际新星导演联盟” 在原有 “新星导演计划” 基础上,新增 “跨国合作” 与 “文化共享” 两大核心板块:
跨国合作板块:联合非洲电影学院、东南亚影视协会、欧洲青年导演协会等 12 家国际影视机构,每年筛选 10 个 “跨国文化主题” 项目(如 “中亚丝路故事”“东南亚环保合作”“欧美非遗传承” 等),为每个项目提供 500-1000 万制作资金,支持不同国家的导演联合创作,鼓励通过镜头展现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文化共享板块:建立 “国际影视素材库”,收录《跨越山海》等优秀影片的拍摄花絮、采风资料、文化研究成果,免费向联盟成员开放;同时,每年举办 “国际新星导演论坛”,邀请不同国家的导演、文化学者、影评人参与,分享跨国创作经验,探讨文化交流的新路径。
“我们希望联盟能成为‘全球青年导演的文化交流平台’,” 林晚星在联盟成立仪式上说,“就像《跨越山海》用中非友谊打动世界一样,未来我们期待更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导演,用他们的故事连接不同文化,让世界看到更多元、更真实的人文图景。”
非洲电影学院院长在加盟仪式上表示:“《跨越山海》让非洲观众看到了‘被真实讲述的非洲故事’,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创作方向。加入联盟后,我们将推荐更多非洲青年导演,与中国导演合作,共同讲述非洲与世界的连接故事。”
“中非青年技术交流营” 由林晚星团队联合中国铁路工程集团、非洲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发起,每年邀请 50 名中国青年工程师与 50 名非洲青年技术学员,开展为期 1 个月的 “技术培训 + 文化互访” 活动:
技术培训阶段:在中国铁路工程集团的实训基地,中国工程师向非洲青年传授铁路建设、桥梁施工、机械设备维护等专业技术,结合《跨越山海》中展现的施工场景,进行 “沉浸式教学”;同时,非洲青年也分享当地地质特点、施工经验,帮助中国工程师更好地了解非洲建设需求。
文化互访阶段:组织非洲青年走进中国乡村、企业、高校,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安排中国工程师前往非洲,走访当地村落、铁路站点,了解非洲的文化习俗与发展需求。交流营结束后,还会为优秀学员提供在中非合作项目中的实习机会,促进长期合作。
“《跨越山海》中的林峰与卡玛,用技术传递友谊;现实中的交流营,要让这种‘技术友谊’成为常态,” 林晚星说,“我们希望通过交流营,让中非青年不仅成为技术上的伙伴,更成为文化上的朋友,为中非合作注入更多青春力量。”
肯尼亚青年学员姆巴(与采风时遇到的当地青年同名)在报名时说:“《跨越山海》中的卡玛让我相信,技术能改变命运,友谊能跨越国界。我希望通过交流营,学到更多铁路技术,未来为肯尼亚的铁路建设贡献力量,也想认识更多中国朋友。”
《跨越山海》的成功及其后续衍生的 “国际新星导演联盟”“中非青年技术交流营”,产生了远超一部影片的 “涟漪效应”—— 不仅推动了中非文化交流,更为全球跨国文化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在文化领域,《跨越山海》被翻译成斯瓦希里语、法语、阿拉伯语等 10 种语言,在非洲、欧洲、东南亚等地的电视台、流媒体平台播放,成为许多国家 “跨文化教育” 的案例素材。肯尼亚的部分学校甚至将影片片段纳入 “社会课” 教材,让学生通过故事了解中非合作的历史与意义。
在经贸领域,影片的影响力也间接促进了中非技术合作。中国铁路工程集团在非洲的多个铁路项目中,收到了更多非洲青年的求职申请;一些非洲国家的政府还主动与中国企业对接,希望借鉴 “技术培训 + 文化交流” 的模式,开展更多合作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部门负责人评价道:“《跨越山海》用最朴素的‘友谊与梦想’,打破了跨国文化交流的‘高大上’壁垒,让不同国家的人能通过故事产生情感共鸣。这种‘以小见大’的文化传播方式,值得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林晚星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手中握着非洲少年卡鲁的感谢信。她知道,《跨越山海》的故事还在继续 —— 它不仅是 “新星导演计划” 的第十部作品,更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新起点。未来,会有更多的 “林峰与卡玛”,用技术连接世界,用友谊温暖人心,让跨越山海的情谊,在更多角落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