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源农场的仓库前,晨光刚漫过麦田的穗尖,陆知衍蹲在地上,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设备报价单,指尖反复划过 “传感器单价 380 元” 的字样。按照计划,模型要覆盖农场周边 5 个自然村,至少需要 20 台传感器,再加上数据线、安装工具和备用零件,总费用近万元 —— 可农场的合作经费只够承担一半,剩下的缺口像道坎,横在他和 “让更多农户用上模型” 的目标之间。
“又在算钱的事?” 苏晚星的声音从田埂那头传来,手里拎着两个保温袋,一个装着热乎的豆浆油条,另一个装着她连夜整理的 “乡村振兴政策手册”。她蹲在陆知衍身边,把豆浆递过去,指尖碰了碰报价单上的缺口金额:“昨天我查了省农业厅的文件,有‘乡村科技推广补贴’,最高能报 60% 的设备费用,我们试试申请好不好?”
陆知衍抬头时,眼底的疲惫里透出点光亮。他接过豆浆,指尖还带着报价单的油墨味:“真的能申请?我之前听王经理提过,以为补贴流程很复杂,而且要等很久。” 苏晚星翻开政策手册,指着用荧光笔标红的条款:“你看,‘小农户适配的农业科技项目优先审批’,你的模型正好符合条件,而且文件说‘材料齐全的话,20 个工作日内就能出结果’。”
风卷着麦香吹过,陆知衍看着手册上的条款,又想起上周李大爷拉着他说 “想让村西头的老伙计也用上模型” 的期待,心里的犹豫渐渐消散。他把报价单叠好塞进兜里,站起身拍了拍裤腿:“好,我们试试。只是…… 补贴申请要准备什么材料,我一点头绪都没有。”
“我帮你一起查!” 苏晚星立刻把政策手册翻到 “申请材料清单” 那页,上面列着项目可行性报告、农户需求调研、过往成果证明三项核心材料,“可行性报告我帮你梳理文字部分,农户需求可以找老陈要之前的反馈记录,过往成果不就是你去年在农场的种植数据吗?我们分工来,肯定能弄好。”
两人回到出租屋时,已是上午十点。苏晚星把笔记本电脑摊在书桌上,调出之前收集的 “农户访谈记录”,开始整理 “模型推广的必要性”—— 她把李大爷 “编麦秆画没时间看麦田”、张叔 “传统浇水凭经验总出错” 的原话写进去,还附上陆知衍做的 “模型使用前后亩产对比表”,让文字既有温度又有数据支撑。
陆知衍则坐在旁边,翻出绿源农场的种植日志,从去年 10 月到今年 5 月,每块麦田的湿度数据、浇水时间、收成情况都记得清清楚楚。他把这些数据整理成可视化图表,在 “农民受益” 那栏标注:“已覆盖 12 户农户,平均灌溉成本降低 22%,亩产提升 15%”,还特意扫描了老陈他们手写的感谢信,作为 “成果证明” 的附件。
“对了,” 苏晚星突然停下打字的手,转头看向陆知衍,“政策里说‘需要提供至少 3 个典型农户案例’,我们找张叔、李大爷和小王吧?他们一个是老农户,一个是非遗传承人,一个是年轻人,正好能体现不同群体的需求。” 陆知衍立刻点头,拿出手机给老陈发消息,让他帮忙约三位农户晚上聊聊,补充案例细节。
下午三点,顾言泽突然发来微信语音,语气带着几分急促:“知衍,我刚从东风农场那边打听,老赵今天去镇上的农业服务站了,问‘乡村科技补贴怎么申请’,还特意问了‘小农户模型项目’的申报条件,你说他是不是想搞事?”
陆知衍握着手机的手瞬间收紧,苏晚星凑过来听完语音,心里也跟着一紧:“他会不会是想跟我们抢补贴名额?或者…… 想在申请材料上动手脚?” 陆知衍沉思片刻,点开和老陈的聊天框,让他多留意农场里的外来人员,尤其是靠近仓库和数据终端的人,然后对苏晚星说:“我们得加快准备材料,尽早提交,免得夜长梦多。”
傍晚,张叔、李大爷和小王如约来到出租屋。狭小的客厅里,四人围坐在茶几旁,李大爷捧着刚编好的麦秆传感器套,笑着说:“俺们用模型省了不少事,现在每天编套子还能多赚几十块,这补贴要是能下来,俺们肯定更支持你!” 小王则拿出自己做的 “模型操作笔记”,上面画满了简易示意图:“我可以把这个交给审核的人看,证明年轻人也能学会用模型。”
苏晚星认真记录着他们的话,陆知衍则在旁边补充技术细节,比如 “每个传感器能覆盖 2 亩地”“数据会实时同步到农户的手机上”。直到夜色渐深,农户们离开后,两人还在灯下整理材料 —— 苏晚星把农户的口述整理成 “受益案例”,陆知衍则在可行性报告里补充 “设备安装后的维护计划”,确保每个环节都经得起推敲。
第二天一早,两人带着初步整理好的材料,去镇上的农业农村局咨询。负责补贴申报的王科长翻着他们的报告,指着 “农户受益数据” 那页说:“你们的案例很鲜活,但还需要更详细的‘成本收益测算表’,比如一户农户用模型后,一年能省多少水、多赚多少钱,这样审批时更有说服力。”
走出农业农村局,陆知衍的眉头又皱了起来:“测算表需要统计每户的种植面积、作物品种、往年投入,得挨家挨户去问,怕是要耽误好几天。” 苏晚星却拉着他的手,笑着说:“别担心,老陈肯定愿意帮忙,我们下午就去农场,正好还能再核实下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一举两得。”
下午的农场里,老陈听说要统计数据,立刻召集了已经用上模型的农户,搬来一张木桌坐在麦田边,挨个登记信息。张叔拿着自家的种植账本,一笔一笔记下 “去年浇水花了 240 元,今年用模型只花了 190 元”;李大爷则算着 “省出的时间编套子,一个月能多赚 300 块”。苏晚星负责记录,陆知衍帮忙核对数据,夕阳落满麦田时,测算表终于填得满满当当。
回到出租屋,两人连夜完善材料。苏晚星把测算表做成可视化图表,用不同颜色标注 “成本降低项” 和 “收益增加项”;陆知衍则在报告里补充 “长期规划”,说明 “补贴资金到位后,会优先覆盖老年农户和低收入家庭”。台灯下,两人的影子落在纸上,偶尔交换一个眼神,疲惫里满是并肩作战的默契。
周三上午,两人抱着厚厚的申请材料,再次来到农业农村局。王科长翻着完善后的报告,眼里露出认可的神色:“你们准备得很充分,尤其是农户的真实反馈和测算数据,比很多企业的申报材料还扎实。我们会尽快提交审核,有结果了第一时间通知你们。”
走出办公楼,阳光正好落在肩头,陆知衍突然握住苏晚星的手,轻声说:“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提申请补贴,我现在还在发愁怎么凑钱。” 苏晚星笑着摇头,从包里拿出那枚李大爷编的 “星” 字麦秆书签,放在他手心:“我们本来就是一起的,你的难题就是我的难题,以后不管遇到什么,都要一起面对。”
两人刚走到公交站,陆知衍的手机突然震动,是一条陌生号码的短信:“补贴名额有限,有人在托关系截胡,盯紧审核进度。” 没有署名,字迹却和之前提醒传感器、数据备份的匿名消息一模一样。
陆知衍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苏晚星凑过来看完消息,心里也泛起寒意。她握紧陆知衍的手,轻声说:“会不会是王总监或者老赵?他们知道我们申请补贴,想搞破坏?” 陆知衍把短信截图保存,发给顾言泽让他帮忙留意 “有没有人打听补贴审核的内部消息”,然后对苏晚星说:“不管是谁,我们已经做了能做的,剩下的只能等结果,但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得盯着审核进度,不能让他们把名额抢走。”
公交缓缓驶来,两人并肩上车,窗外的街景慢慢后退。手里的申请材料还带着油墨的温度,可匿名消息的预警像一层阴影,笼罩在刚刚燃起的希望之上。苏晚星看着手心的麦秆书签,心里暗暗祈祷:一定要申请成功,不仅是为了陆知衍的模型,更是为了那些期待用科技改变生活的农户。
回到出租屋,陆知衍把申请材料的复印件整理好,锁进抽屉,又在手机上设置了 “每日查看补贴申报进度” 的提醒。苏晚星则坐在书桌前,开始整理下午收集的农户数据,准备万一审核需要补充材料时能及时提交。台灯下,两人都没说话,却有着同样的默契 —— 这场资金攻坚,才刚刚开始,而接下来的审核期,或许会比想象中更曲折。
夜色渐深,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缝隙,落在申请材料的封面上,“绿源农场植物生长模型推广项目” 的标题旁,还贴着一张小小的麦田照片,那是去年冬天两人在农场拍的。这份承载着希望的申请材料,能不能顺利通过审核?匿名消息里说的 “截胡” 会不会成真?王总监和老赵又会用什么手段干扰?这些疑问像藤蔓一样缠绕在心头,为下一章的补贴获批埋下了令人揪心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