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市的冬日傍晚,寒风裹着零星雪粒掠过出租屋的窗棂,苏晚星正趴在书桌前,用红笔在 “年度成长清单” 上勾画 ——“完成乡村文化调研 12 次”“协助陆知衍整理模型推广材料 8 份”“研究生课程绩点 3.8”,每一项后面都贴着小小的麦秆贴纸,是李婶特意为她编的 “星” 字纹样。桌角的台灯旁,放着陆知衍刚打印好的 “绿源农场模型成效报告”,封面照片里,绿油油的麦田上立着裹着麦秆套的传感器,像一排守护田野的小哨兵。
“在算今年的‘收获账’?” 陆知衍从身后走来,手里端着两杯热可可,杯壁印着他们去年在农场拍的合照 —— 苏晚星举着麦秆书签,他握着平板,背景是金黄的麦浪。他把热可可递到苏晚星手边,指尖碰了碰清单上的 “未完成项”:“‘长篇小说初稿’只差最后两章,明年开春就能收尾,不算遗憾。”
苏晚星接过热可可,指尖传来的暖意顺着手臂蔓延到心口。她抬头看向陆知衍,他穿着她去年织的灰色围巾,领口还别着那枚磨得发亮的麦秆书签 —— 是两人确定关系时,她亲手编的。“今年好像一直在‘闯关’,” 她轻声说,“你选农场合作时的犹豫、我科研样本不足的焦虑、申请补贴时的奔波,还好我们都一起扛过来了。”
陆知衍坐在她身边,翻开模型成效报告,指着 “作物产量提升 18%”“农户满意度 92%” 的红色数据:“这些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你帮我整理的农户故事、写的补贴申请文案,都是‘闯关’的钥匙。” 他顿了顿,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铁皮盒,里面装着今年的 “纪念物”—— 苏晚星的调研笔记复印件、模型调试失败的记录纸、老陈送的小麦种子,“明年我们把这些放进农场的‘文化角’,让大家知道,科技和文学,都能帮乡村变好。”
窗外的雪粒渐渐密了,苏晚星靠在陆知衍肩上,翻看着铁皮盒里的纪念物。看到那张写满公式的调试记录纸时,她忍不住笑了:“还记得这次吗?你熬了三个通宵,最后发现是传感器接口松了,当时你沮丧得差点把平板摔了。” 陆知衍也笑,指尖划过纸上的咖啡渍:“要不是你拉着我去农场看李婶编麦秆,我可能还钻牛角尖呢。”
正说着,苏晚星的手机突然震动,是出版社编辑周姐发来的消息:“《田野上的星光》前几章审稿通过,年后可以启动正式排版,期待你的最终稿!” 她激动地把手机举到陆知衍面前,眼里亮得像有星光:“周姐说我的故事‘有土地的温度,也有科技的光芒’,这都是受你的模型启发!”
陆知衍刚要开口,他的手机也响了,是农业科技领域的全国性会议组委会发来的邮件:“邀请您作为‘乡村科技推广代表’,参加明年 3 月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峰会,分享植物生长模型的落地经验。” 他点开邮件,手指微微颤抖 —— 这是他去年不敢想的机遇,如今却真切地摆在眼前。
“全国峰会?” 苏晚星凑过来看邮件,声音里满是惊喜,“这意味着你的模型能被更多人看到,说不定能推广到其他省份的乡村!” 陆知衍点头,却又有些犹豫:“峰会要在北京开,会期半个月,还要参与后续的项目研讨,可能要暂时分开……”
苏晚星的笑容淡了些,却还是握住他的手:“这是难得的机会,你一定要去。我正好利用这段时间把小说初稿写完,等你回来,我们一起修改。” 她顿了顿,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新的笔记本,封面写着 “异地记事簿”:“我们可以每天写一页,你记峰会见闻,我写小说进展,等见面时交换,就像从没分开过。”
陆知衍接过笔记本,指尖拂过封面上的字迹,心里既温暖又酸涩。他知道苏晚星嘴上不说,心里却怕异地的距离 —— 去年暑假短暂的分离,她每晚都要视频到睡着,怕错过他的任何消息。“我会尽量缩短出差时间,” 他轻声说,“每天给你打视频,带你‘云看’峰会的展厅,不会让你孤单。”
就在这时,陆知衍的手机又亮了,是那条熟悉的匿名号码发来的短信:“王总监也收到了峰会邀请,他托关系加入了你的‘乡村科技讨论组’,可能想在会上窃取模型核心参数,提前做好防护。” 没有署名,却像一盆冷水,浇在两人刚刚燃起的喜悦上。
苏晚星凑过来看完短信,握着热可可的手紧了紧:“他还不死心?峰会人多眼杂,要是被他钻了空子……” 陆知衍关掉短信界面,把手机揣进兜里,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别担心,我会把核心数据加密,会议分享只讲应用案例,不提技术细节。顾言泽也会帮我盯着王总监的动向,不会让他得逞。”
可苏晚星还是有些不安,她想起之前王总监和老赵的种种手段 —— 篡改传感器数据、伪造农户反馈、试图截胡补贴,每次都像暗处的藤蔓,缠得人喘不过气。“要不要跟组委会说,换个讨论组?” 她轻声提议,眼底满是担忧。
陆知衍摇头,指尖划过模型成效报告上的农户签名:“我不能因为他退缩,这些农户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而且,这次峰会是推广模型的好机会,能帮更多乡村的农民省力气、多收成,我不能放弃。” 他顿了顿,握住苏晚星的手,语气坚定:“我们一起面对,就像之前每次遇到困难一样。”
雪停了,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落在书桌上的 “异地记事簿” 上。苏晚星看着陆知衍认真的侧脸,突然想起大一那年,他在图书馆帮她找笔记本时的样子 —— 同样的坚定,同样的让她安心。她拿出笔,在记事簿的第一页写下:“明年 3 月,北京与 A 市,我们一起追梦。” 陆知衍凑过来,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传感器和麦秆书签,像两个并肩的小战士。
第二天一早,两人带着模型成效报告和小说初稿,去绿源农场跟老陈他们告别 —— 再过几天就是除夕,他们要各自回老家过年。刚到农场,就看到李婶和张叔在晒谷场上挂灯笼,老陈则在旁边贴春联,红底黑字的 “科技助农丰收年,文化传家幸福春” 格外醒目。
“陆顾问!晚星丫头!” 老陈看到他们,立刻迎上来,手里拿着两袋新磨的面粉,“这是用你模型种的小麦磨的,带回家包饺子,尝尝科技的味道!” 李婶则把一个新编的麦秆灯笼塞进苏晚星手里:“这个灯笼送给你们,过年挂在屋里,保佑你们明年顺顺利利,模型推广到更多地方!”
苏晚星接过灯笼,指尖拂过上面的麦穗纹,眼眶有些发热。她拿出手机,给大家看出版社的消息:“我的小说年后就要排版了,里面写了咱们农场的故事,还有李婶编麦秆、张叔种麦田的情节。” 陆知衍也笑着说:“我明年要去北京开峰会,会把咱们农场的经验分享给全国的农民,让更多人知道,乡村的土地上,能长出科技和希望。”
离开农场时,夕阳正落在西边的麦田上,把积雪的麦茬染成金红色。苏晚星靠在陆知衍的背上,手里举着麦秆灯笼,风里带着面粉的清香和灯笼的麦秆味。她突然觉得,那些迷茫和担忧,好像都被这温暖的烟火气冲淡了 —— 只要他们一起,只要有这些农户的信任,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可她没看到,农场门口的大树后,一个穿灰色外套的身影正盯着他们的背影,手里拿着手机,屏幕上是王总监发来的消息:“峰会见,我会让你知道,谁才配拥有这个模型。”
除夕前一天,苏晚星回老家的前一晚,陆知衍送她去车站。站台上,他把一个厚厚的文件夹递给她:“里面是模型的应用案例和农户故事,你写小说时要是缺素材,就翻翻看。” 苏晚星则把 “异地记事簿” 塞给他:“每天都要写,不许偷懒。”
火车开动时,苏晚星趴在车窗上,看着陆知衍的身影越来越小,手里紧紧攥着那个麦秆灯笼。她拿出手机,给陆知衍发了条消息:“明年 3 月,我等你回来,一起给小说写结局。”
陆知衍站在站台上,看着火车消失在远方,手里握着 “异地记事簿”,心里既期待又忐忑。他打开手机,看到顾言泽发来的消息:“查到王总监带了老赵一起去北京,说是‘技术助理’,你多加小心。”
寒风掠过站台,陆知衍握紧了拳头。他知道,明年 3 月的北京峰会,不仅是推广模型的机遇,更是一场与王总监的硬仗。而他和苏晚星的异地时光,也注定不会平静 —— 老赵的同行、王总监的阴谋、峰会的未知挑战,像一道道关卡,横在他们追梦的路上。
回到出租屋,陆知衍把 “异地记事簿” 放在书桌中央,旁边摆着那个麦秆灯笼和模型成效报告。月光下,他翻开记事簿的第一页,在苏晚星的字迹旁写下:“无论相隔多远,我都会守住初心,守住你。” 可他心里清楚,这场即将到来的异地与挑战,才是对他们爱情和梦想的最大考验。
而此时的北京,王总监正拿着陆知衍的模型资料,和老赵低声交谈,桌上的峰会邀请函旁,放着一份标注 “核心参数获取计划” 的文件。一场围绕模型的较量,即将在全国峰会上拉开序幕,而陆知衍和苏晚星,还不知道等待他们的,会是怎样的陷阱与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