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虚谷浅墨生

首页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大明日不落,开门,自由贸易大明第一吏全民投资:开局投资朱元璋!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殿下,请离开我的棺材风云1200大秦:朕乃嬴政,开局加入聊天群拒嫁天王老公红色苏联重生国民千金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虚谷浅墨生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全文阅读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txt下载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29章 平民听坛,秩序井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初冬的暖阳不是盛夏那种灼人的烈,是像刚晒透的棉被裹在身上,暖得软乎乎的,连空气里都飘着点渭水的湿气,冰化了大半的渭水泛着粼粼的光,水汽顺着风飘过来,掠过扶苏府朱红院墙时,正好裹住门口攒动的人影,把喧闹的人声都揉得温柔了些。今天是 “咸阳讲坛” 首次公开接纳平民的日子,每月初一的民生专场,讲农法、水利、防旱,消息早五天就传遍了咸阳城的大街小巷,连渭水对岸的佃户都早早地赶来了。

天刚蒙蒙亮,府门口的青石路上就排起了长队,像一条蜿蜒的灰布带。队尾还在往远处延伸,能看到提着小板凳、揣着布口袋的人影,在晨光里慢慢挪动。张二嫂抱着刚满周岁的小儿子,用布巾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手里拎着个竹篮,篮子里装着两个热乎的粟饼,是早上天没亮就烙的,一个给身边的老周,一个给孩子当点心。“老周叔,你说今天能听着种麦子的法子不?” 她声音有点急,手还下意识地摸了摸孩子的后脑勺,怕风灌进去冻着。

老周牵着六岁的小豆子,小豆子手里攥着根小木棍,棍头上绑着个歪歪扭扭的布偶,是他自己用旧布缝的,眼睛是用黑豆粘的,说要送给 “讲农法的秦先生”。“肯定能!” 老周拍了拍张二嫂的胳膊,手里的布包磨得边都毛了,里面是去年收的最好的粟穗,用红线捆了三圈,“我昨天特意去杨村问了,王老栓先生说,秦先生讲的都是实在法子,能多收粮。”

队伍中间,北境来的张强背着个旧布包,里面装着件打补丁的棉袄和两块冻硬的麦饼,他是北境封地的佃户,听说咸阳讲坛讲农法,走了两天两夜,脚底板都磨起了泡,却没敢歇,就怕来晚了站在后面听不清。“俺家那三亩坡地,去年旱得粟都没结粒,要是能听着防旱的法子,今年就能让俺娘吃上饱饭了。” 他跟旁边的人念叨,眼里满是盼头。

“大家别挤,排好队,都能进去!里面宽敞着呢!” 墨家弟子阿木站在府门口的石阶上,手里拿着一根竹棍,不是用来拦人的,是帮老人小孩拨开拥挤的人群。他穿着灰布短打,腰里系着根麻绳,脸上沾了点木屑,早上帮墨离修水车模型蹭的,却笑得格外敞亮,“里面有热茶,还有蒲团,晒得着太阳,大家慢慢走,别磕着碰着。”

平民们跟着阿木往里走,脚步都放得轻了些,眼神里满是好奇又带着点紧张。大多人还是第一次进贵族府邸,看着庭院里光溜的青砖地(仆役们早上刚扫过,连一片落叶都没有)、挂在木台正梁上的 “百家共论” 匾额(赤金大字在晨光里晃眼),还有木台上摆着的桑木案、陶壶和一卷卷农书,都忍不住放慢脚步,有的还悄悄摸了摸身边的竹编护栏,怕自己手上的泥蹭脏了。

“老人家,这边走,台阶慢着点!” 蒙毅正好从书房出来,手里拿着张农图纸,看到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奶奶,赶紧快步走过去。老奶奶姓刘,七十多岁了,头发全白了,梳成一个小小的发髻,用一根木簪固定着。她是从栎阳来的,儿子在边军当兵,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听说讲坛讲农法,特意让邻居推着小车送过来,手里还攥着个布包,里面是儿子寄回来的边军粮票,想送给秦风,让他帮忙给边军多筹点粮。

蒙毅扶着刘奶奶的胳膊,慢慢往木台旁边走,还特意帮她挪了挪蒲团:“您坐这儿,正好晒得着太阳,听得也清楚,风还吹不着。” 刘奶奶连忙道谢,声音有点颤:“谢谢将军,您真是个好人…… 俺这辈子还是头回跟贵族这么近,以前见了都得躲着走。” 蒙毅笑了笑:“以后不用躲,大家都是为了多收粮,过好日子,没那么多讲究。”

庭院里很快挤满了人,却一点不乱,像提前排练过似的。墨家弟子们早就分好了工:阿木和两个师弟在门口引导,确保老人小孩走稳;墨离带着三个弟子在庭院中间发茶水,陶碗是从府里拿的,粗瓷的,却洗得干干净净,茶水是用松针煮的,暖身子;还有两个弟子帮着搬蒲团,看到有人站着,就赶紧递过去一个,嘴里还说 “快坐,一会儿听久了累”。

木台周围的蒲团摆得整整齐齐,分了三色:浅黄的给老人小孩,是用新布缝的,里面塞的是软乎乎的芦花;灰的给平民,是旧布改的,却也厚实;青的给贵族,是之前讲坛用的,边缘还绣着点简单的花纹。前几排特意留给了老人和小孩,贵族子弟们都坐在后面,李岩还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北境的坚果,分给旁边的平民小孩:“拿着吃,垫垫肚子,一会儿听久了饿。” 小孩接过来,小声说 “谢谢公子”,眼睛亮晶晶的。

辰时三刻,秦风走上木台。他穿件浅灰色的棉麻布袍,领口缝着块浅蓝布补丁,是上次洗的时候磨破了,冯安帮他补的,针脚有点歪,却很结实。手里拿着一卷农书,是王老栓托人昨天刚送来的,竹片泛着浅黄的光,上面画着冬小麦防冻的图谱,还用红笔标了重点。他走到木台中间,没有立刻开口,先往庭院里扫了一圈,看到满座的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蹦蹦跳跳的小孩,有穿着粗布的平民,还有穿着锦袍的贵族,大家坐在一起,脸上都带着期待,嘴角忍不住翘了起来。

“各位乡亲,各位公子,今天咱们讲民生专场,就说三件实在事:怎么种麦子能防冻,怎么修水利能浇地,怎么防旱能保收成。” 秦风的声音不高,却像带着股穿透力,清清楚楚地传到庭院的每个角落,连站在围墙边的人都能听得明明白白,“都是跟大家过日子息息相关的事,大家有啥不懂的,随时举手问,不用客气,也不用怕说错,咱们就是一起商量怎么多收粮。”

台下的平民都笑了,紧张感一下子少了大半。张二嫂抱着孩子,忍不住往前凑了凑,举手的时候还怕挡着后面的人,胳膊只抬到胸口:“秦先生,俺家的麦子刚出苗,也就一寸高,去年冬天冻坏了一半,心疼得俺直哭,今年咋防才能不冻啊?”

秦风笑着点头,从木台上拿起一个麦种模型,是墨家弟子昨天连夜做的,外面裹着一层薄泥,里面是晒干的麦种,还插着几根细细的麦苗。“张嫂子别急,防冻有两个简单法子,咱们平民都能做到。” 他走下木台,脚步轻缓地走到张二嫂身边,把模型递到她手里,指着模型外层的薄泥,“第一个法子,在麦垄旁边盖层稻草,就像给麦子盖小棉袄,冷风吹不透;第二个法子,在霜降前浇次水,水结冰后能护着麦根,这叫‘冻水’,去年杨村的佃户都这么做,麦子没冻坏一棵,开春长得比别的地壮实。”

张二嫂接过模型,仔细看了看,还用手指摸了摸那层薄泥,恍然大悟:“俺懂了!俺回去就跟村里的人说,明天就去拾稻草,给麦子盖‘棉袄’!” 旁边的平民也跟着点头,有的还掏出小本子记下来,虽然大多不识字,却用画的,画个稻草堆在麦子旁边,像个小房子。

庭院里的气氛越来越热乎,平民们纷纷举手提问,胳膊像一片小树苗似的竖了起来。一个穿粗布短打的佃户站起来,手里拿着个小土块,是从自家地里带来的:“秦先生,俺家的地在坡上,浇水得挑着桶往上走,一趟就得半个时辰,太费劲了,有没有省劲的法子啊?”

“有!用墨家的小水车!” 秦风指了指木台旁边的水车模型,墨离赶紧把模型推过来,是用桑木做的,比水桶大不了多少,叶片是榆木的,打磨得光滑。“你看这水车,不用人挑水,靠风力就能转,把坡下的水引上来,日浇三亩地没问题。” 秦风转了转水车的轴,叶片 “哗啦” 转起来,“俺们已经在杨村装了十台,佃户们都说省劲,下次开坛,咱们可以组织大家去杨村看,现场教怎么装。”

佃户高兴得直点头,把土块揣回怀里:“俺回去就跟里正说,俺们村也装几台,再也不用挑水了!”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也举手,声音有点小,秦风赶紧凑过去:“老人家,您说,俺听着呢。” 老奶奶手里攥着个干瘪的粟穗,是去年旱天收的:“秦先生,俺家的地太干,今年夏天旱了两个月,粟都没长饱满,咋防旱啊?”

“防旱有两个法子,都简单。” 秦风蹲下来,跟老奶奶平视,“第一个,修小田埂,像棋盘一样,一格一格的,下雨的时候能存水,不让水顺着坡流走;第二个,在地里埋‘水囊’,就是用羊皮缝的袋子,装满水,埋在麦垄旁边,水慢慢渗出来,能顶半个月旱。” 他让墨家弟子拿了个羊皮水囊过来,水囊是新缝的,还带着点羊皮的腥味,“你看这水囊,能装两桶水,埋在地里不占地,还管用。”

老奶奶接过水囊,摸了摸,连说 “好”,把干瘪的粟穗递给秦风:“这是俺去年收的,明年用您说的法子,肯定能收饱满的!”

小豆子也举着小手,踮着脚尖,生怕秦风看不见:“秦先生!秦先生!俺想种麦子,咋种才能让麦子长高高,比俺还高?”

秦风赶紧蹲下来,摸了摸小豆子的头,小豆子的头发软软的,带着点汗味:“小豆子要先把土翻松,像给土地挠痒痒,让土透气;然后把麦种撒匀,别太密,不然麦子会挤得长不高;最后盖层薄土,浇点水,麦子就会长高高了。下次来,先生给你带麦种,你自己种好不好?”

小豆子高兴得蹦起来,手里的布偶都掉在了地上,阿木赶紧帮他捡起来,拍了拍上面的灰:“小心点,别把布偶弄丢了。” 小豆子接过布偶,攥在手里,大声说 “谢谢秦先生!俺要种出最高的麦子!”

就在这时,人群后面传来一个颤抖的声音,不大,却让喧闹的庭院瞬间安静了些:“秦先生…… 俺…… 俺能问个事儿不?”

大家都转过头,只见一个老汉拄着拐杖,慢慢从人群里走出来。他穿着件深蓝色的旧棉袄,袖口磨破了,露出里面发黄的棉絮,领口还沾着点泥土,是路上不小心摔的。头发花白,贴在头皮上,脸上满是皱纹,像被风吹皱的土地,手里攥着个布包,里面是他自己种的粟穗,用粗麻绳捆着,穗子已经干了,却还透着点金黄。

他是栎阳县的王老汉,家里有三亩地,种了一辈子粟和麦,去年听南方来的货郎说,稻子亩产比麦高两石,可关中缺水种不了,他就一直惦记着,这次听说咸阳讲坛讲民生,特意让儿子用小车推来,想问问能不能种稻。

“王大爷,您慢着走,这边有位置!” 蒙毅赶紧搬了个浅黄的蒲团过去,扶着王老汉坐下,还递了杯热茶,“先喝口热茶暖暖身子,慢慢说,别着急。”

王老汉接过茶杯,手抖得厉害,茶水都洒出来了点,他赶紧用袖子擦了擦,声音带着恳求:“秦先生,俺们关中一直种粟和麦,俺活了六十岁,还没吃过自家种的米饭。俺听货郎说,南方的稻子亩产高,可俺们这儿缺水,咋种啊?要是能种稻,俺们百姓就再也不怕饥寒了,就能让娃们也尝尝米饭的味了……”

说着说着,王老汉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顺着皱纹往下淌,滴在棉袄上,晕开一小块湿痕。周围的平民都安静下来,有的也红了眼眶,谁不想让家里人吃上更饱腹的粮食,谁不想让娃们尝尝新鲜的东西。

秦风走到王老汉身边,慢慢蹲下来,和他平视,语气比之前更温和:“王大爷,您别急,也别难过,关中能种稻,不过不是南方那种要泡在水里的水稻,是‘旱稻’。”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麻布图,是王老栓昨天刚派人送来的,上面用炭笔画着旱稻的苗,绿油油的,旁边用红笔标着 “杨村试验田,苗高半尺,浇水间隔十日,需水量为水稻一半”,“您看,这就是旱稻,不用泡在水里,只要地里有点潮气就行,俺们已经在杨村开了两亩试验田,让王老栓带着佃户培育,现在苗长得壮实着呢,明年春天就能收获,亩产预计能有五石,比麦子还高一石多!”

王老汉接过麻布图,手抖得更厉害了,眼睛紧紧盯着图上的旱稻苗,像看着稀世珍宝。他用粗糙的手指摸了摸图上的苗,声音哽咽:“这…… 这就是旱稻?真能在俺们关中种?真能亩产五石?”

“真能!” 秦风重重地点头,扶着王老汉的胳膊,“等明年收获了,俺们就把旱稻种分给大家,教大家怎么种,让关中的百姓都能吃上自家种的米饭,让娃们都尝着米饭的香!”

王老汉猛地站起来,就要给秦风下跪,秦风赶紧扶住他,力气大了点,把王老汉的拐杖都碰倒了:“王大爷别跪,这是俺们该做的!您快坐下,别摔着!”

“谢谢秦先生!谢谢秦先生!” 王老汉哽咽着,把手里的布包递到秦风面前,里面的粟穗露了出来,“这是俺家去年收的最好的粟,给先生做个念想,俺等着明年种旱稻,等着吃米饭!”

秦风接过布包,心里暖暖的,攥着那捆粟穗,像攥着沉甸甸的信任。台下的平民都鼓起掌来,掌声比之前更热烈,有的老人还抹着眼泪,有的年轻人喊着 “太好了!明年能种稻了!”,连贵族子弟们也跟着鼓掌,李岩笑着说:“明年种旱稻,我家封地也能种,让佃户们也多收粮!”

“秦先生,俺们北境也能种旱稻不?” 北境来的张强突然站起来,手里拿着一张皱巴巴的草图,是他自己画的北境土地的样子,“俺们那儿比关中小雨还少,地里都是沙子,要是能种,佃户们就不用饿肚子了,就能给边军多交粮了!”

秦风接过草图,凑到墨离身边,两人一起看。墨离指着草图上的沙地:“这种沙质土正好适合旱稻,耐旱还透气,就是得改改水车,把叶片做窄点,省水。” 秦风点点头,对张强说:“能种!墨离先生过几天就带弟子去北境考察,选块地开试验田,明年你们也能种旱稻,让边军也能吃上你们种的粮!”

张强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鼓掌,眼泪也流了下来,他娘去年冬天因为没粮,饿坏了身子,要是明年能种旱稻,娘就能吃饱了,还能给边军的弟弟多寄点粮。

正午的阳光升到了头顶,把庭院里的每个人都晒得暖融融的。讲坛快结束了,秦风走回木台上,看着眼前的人群,平民和贵族坐在一起,有的在讨论怎么修田埂,有的在看水车模型,有的在帮老人收拾布包,没有谁刻意疏远谁,没有谁觉得高人一等,只有对好日子的期盼,像阳光一样温暖。

“下个月十五,咱们还讲民生专场,讲‘怎么种棉花’‘怎么修农具’,要是大家有会的手艺,比如编筐、做鞋,也可以报名来讲,不管是农法还是手艺,只要能帮大家过好日子,都能来!” 秦风的声音里满是笑意,“另外,杨村的旱稻试验田,大家随时能去看,墨家弟子会在那儿教大家怎么种,不用打招呼,直接去就行。”

平民们纷纷点头,有的还掏出小石子,在地上记下来 “十五讲棉花”,有的跟身边的人约好 “下次一起去杨村看旱稻”。王老汉被邻居扶着,一步三回头,嘴里念叨着 “明年种稻”“吃米饭”,走的时候还特意看了眼匾额上的 “百家共论”,小声说 “这真是个好地方”。

张二嫂抱着孩子,手里拿着秦风送的麦种模型,孩子已经睡着了,嘴角还带着笑,她跟身边的人说:“下次俺要带俺男人来,让他也听听怎么种麦子。” 小豆子跟在老周后面,手里拿着秦风送的麦种,蹦蹦跳跳地说 “俺要种出最高的麦子,比秦先生还高”。

墨家弟子们还在忙,阿木帮一个小孩捡掉在地上的粟饼,小孩的妈妈赶紧道谢,阿木笑着说 “没事,下次来小心点,别让饼再掉了”;墨离帮王老汉把拐杖递过去,还叮嘱 “路上慢着点,要是想去杨村,就去北门口找墨家的作坊,弟子们会送您去”。

庭院里渐渐空了下来,只剩下几个贵族子弟和秦风、扶苏、蒙毅、墨离。李岩看着空荡荡的蒲团,笑着说:“没想到这么顺利,平民们都守秩序,还这么热情,比我想的还好。”

扶苏点点头,眼神里满是欣慰:“这就是父皇说的‘百家共论’,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共同的目标,就能好好相处。以前总听人说‘尊卑有序’,可今天看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农法,才知道真正的秩序,是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蒙毅却皱了皱眉,小声说:“刚才我看到户部侍郎的父亲,老贵族赵德,坐在后排一直没说话,手里的折扇攥得紧紧的,还跟身边的人说‘平民跟贵族同坐,不合规矩,秦风这是乱尊卑’,怕是会在朝堂上说闲话,给咱们找不痛快。”

秦风并不在意,笑着拍了拍蒙毅的肩膀:“只要咱们做得对,能帮百姓过好日子,就算有人说闲话,也没关系。父皇支持咱们,百姓信任咱们,这就是咱们最大的底气。再说,赵德先生要是真来了,咱们可以请他去杨村看看,看看佃户们多收粮后的笑脸,说不定他就明白了。”

墨离也补充道:“旱稻试验田那边,我会多派几个弟子盯着,每天记录苗的高度和浇水的量,保证明年能顺利收获。北境的考察也会尽快去,不让张强他们失望。”

夕阳渐渐落下,把庭院里的 “百家共论” 匾额染成了金色,赤金大字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像在见证这难得的和谐。庭院里的灯盏被一一点亮,暖黄的光映着木台、蒲团和散落的几根稻草,像一片温暖的海。

而远处的丞相府里,李斯正听着亲信的汇报,亲信说 “平民和贵族坐在一起听坛,秦风还教他们种旱稻,百姓都很拥护”,李斯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手里的茶杯被攥得紧紧的,指节泛白,他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平民和贵族和睦相处,最不想看到秦风得民心,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更急切地让人去联络赵高,想尽早找到扳倒秦风的法子。

咸阳讲坛的首次平民专场,在热闹与和谐中结束了。它不仅让平民学到了能多收粮的农法,更打破了长久以来 “贵族与平民不同席” 的尊卑界限,让 “文化平等” 有了最朴素的雏形。虽然还有保守贵族的不满,还有李斯和赵高在暗处的阴谋,但秦风他们知道,只要坚持下去,只要能让百姓的地里多收一粒粮,能让娃们多尝一口米饭,这一切都值得。

夜色渐深,咸阳城的灯火渐渐亮了起来,像撒在黑夜里的星星,而扶苏府庭院里的那盏灯,还亮着,映着 “百家共论” 的匾额,在夜色里显得格外温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总裁令,头号鲜妻休想逃转乾坤之凡缘世我家的厕所通异界女主她恶毒且万人迷2震惊!疯批摄政王的发妻竟然是我神级小坏蛋破产后,大佬千亿哄她领证怪物的新娘先婚后爱,冰山傅总对她上瘾不从圣我有神功丈母娘着不住真千金修仙内卷回归后飒爆了快穿精灵梦叶罗丽原神:执行官可以疯批但你别变态我为了少主威严欺负下老婆没错吧上门女婿叶辰捡个飞碟送外卖华语金曲肆虐,pdd反向抽烟末世降临:我的异能sss级魅惑豪门第一少奶奶
经典收藏我们家的小静静军婚燃烧:媳妇太彪悍南北乱世我种田大明:让你就藩,没让你立国朕实在太难了寒门第一才子虎啸三国医将婿天下长安重生唐末之祸乱天下女国公种田一二事三国之飞将再世春风玉露三侠五义,开局反派小王爷楚毅本纪之猛将无双乌龙召唤:冷情妈咪新闯王殿下,请离开我的棺材大唐:纨绔皇子,被李二偷看日记回到大汉打天下
最近更新天幕降临:我的短视频惊动了千古穿越苻坚:第八十一万大军让你当山匪,你抢天下美人建神朝朕的北宋欢乐多穿越大唐,我安史两兄弟横推天下北洋钢铁军魂天道好长生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红楼第一宗师权倾大唐,我与武媚娘缔造盛世大明神医从神龙政变开始建立千年世家太平重生我在澳洲当开荒君王活捉宋徽宗父子俘虏皇后反击皇宫软饭太子逆袭记:双妃护航咸鱼帝双穿之:太平军铁蹄横扫清廷开局发老婆,我靠妻妾成银河主宰五胡烽烟:我的妻妾养成系统难道我真的是欧陆男主?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虚谷浅墨生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txt下载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最新章节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