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自东海蓬莱仙岛,转向南瞻部洲西北,一处钟灵毓秀、仙气缭绕的灵山——玉泉山。此山乃阐教上仙玉鼎真人的道场,金霞洞便坐落于山巅云海之间。
百年前,灌江口惨变,玉鼎真人奉元始天尊法旨,救下杨戬,带回玉泉山,收为亲传弟子。百年光阴,弹指而过。
金霞洞内,灵气氤氲,道韵盎然。玉鼎真人端坐于蒲团之上,面容清癯,目光温润中透着睿智。他望着眼前侍立的弟子,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与欣慰。
杨戬已然长成一位丰神俊朗、英姿勃发的青年。他身姿挺拔,面容棱角分明,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额间那道天生竖纹,此刻虽闭合着,却隐隐有清光流转,仿佛内蕴一枚洞察天地的神眼。百年清修,褪去了他幼时的悲恸与稚嫩,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稳内敛、却又锋芒暗藏的气质。其周身法力圆融,气息渊深,赫然已达金仙圆满之境,距离凝聚胸中五气、顶上三花的太乙道果,仅差一线之隔!
如此修行速度,莫说在阐教三代弟子中独占鳌头,便是放眼整个洪荒年轻一辈,也堪称凤毛麟角。这固然得益于杨戬自身仙凡混血的绝佳根骨、以及那疑似先天神眼带来的超凡悟性,但更离不开玉鼎真人百年来的悉心栽培、倾囊相授。
玉鼎真人对其可谓视若己出。初上山时,杨戬因家变心绪不宁,悲愤交加,玉鼎真人并未急于传授高深道法,而是先以《黄庭经》、《清净经》等道门典籍为其梳理心绪,稳固道基,又以玉泉山特有的静心蒲团、悟道茶助其宁神。待其心性稍定,方传下阐教正统的玉清仙法,引导其吸纳天地灵气,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一步步夯实根基。
更为重要的是,玉鼎真人见杨戬根骨清奇,尤擅变化腾挪之道,肉身潜能巨大,便将自身压箱底的玄功——《八九玄功》 悉心传授!此功法乃玄门护法神功,内含七十二般变化,能避灾劫,善躲杀机,肉身成圣,妙用无穷,修炼至极高深处,堪称不死不灭!杨戬于此道之上,果然展现出惊世天赋,进境神速,肉身强度与变化之能,远超同阶。
百年间,玉鼎真人不仅传授道法神通,更时常为其讲解天地至理、修行关窍,甚至不惜耗费自身元气,为其讲道说法,开阔其眼界胸襟。杨戬亦不负师恩,心无旁骛,刻苦修行,将玉清仙法的中正平和与八九玄功的玄妙变化融会贯通,道行一日千里。
然而,修行愈深,法力愈强,杨戬心中那份救母的执念,非但没有消减,反而愈发清晰、炽烈。每每夜深人静,或于定中,母亲瑶姬被天兵押走时那绝望的眼神、父亲杨天佑倒在血泊中的惨状、以及弟妹失散时的哭喊,便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如同梦魇,啃噬着他的内心。他知道,母亲被镇压在桃山之下,日夜受苦。身为人子,岂能安坐洞府,独享清修?
这一日,杨戬演练完七十二般变化,周身气息圆融,只觉太乙道果已触手可及。他深吸一口气,来到玉鼎真人面前,撩起道袍前襟,恭恭敬敬地跪下,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弟子杨戬,叩谢师尊百年栽培之恩!”
玉鼎真人缓缓睁开眼,看着跪在地上的爱徒,心中已然明了其意,轻叹一声:“戬儿,起来说话。你……可是又想起了山下之事?”
杨戬并未起身,抬起头,目光灼灼地望向玉鼎真人,额间竖纹似乎都微微跳动:“师尊明鉴!弟子蒙师尊收录门下,授以仙法,此恩如同再造。然,百年已过,弟子修为小成,却无一日敢忘父母深恩,无一刻不念母亲受苦于桃山之下!身为人子,不能救母于危难,反而在此安享仙福,弟子……弟子心如刀割,道心难安!”
他语气激动起来,继续道:“弟子深知天庭势大,桃山禁制森严。但弟子百年苦修,已臻金仙圆满,更得师尊亲传八九玄功,自信已有几分自保之力。恳请师尊允准弟子下山,前往桃山,救出母亲!纵使粉身碎骨,弟子亦无悔!”
玉鼎真人看着弟子眼中那混合着坚定、恳求与一丝压抑不住的急切的复杂神色,沉默良久。他何尝不知杨戬心中之苦?又何尝不欣赏其孝心与勇气?只是……
“痴儿……”玉鼎真人长叹一声,声音中充满了无奈与怜惜,“你可知那桃山是何地?那是天庭镇压重犯之所,禁制重重,乃昊天上帝亲设,非大罗金仙不可破!你虽天赋异禀,修为进展神速,但终究未证太乙,如何能撼动桃山分毫?”
“再者,你救母之举,乃是违逆天条!一旦事发,便是与整个天庭为敌!届时,莫说你救不了你母亲,便是你自己,乃至为师,乃至整个玉泉山,都可能卷入滔天祸事!你让为师,如何放心让你前去?”
杨戬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痛苦,却并未退缩,反而更加坚定:“师尊!天条若是不公,为何不能违逆?我母亲何罪之有?只因仙凡相恋,便该受这永世镇压之苦吗?弟子不服!若因畏惧强权,便置母亲于不顾,弟子修行何用?这道,不求也罢!”
他重重磕头,声音哽咽却掷地有声:“师尊!弟子知道前路艰险,九死一生!但若不去一试,弟子道心将永有缺憾,此生再难寸进!求师尊成全!弟子向您保证,定会谋定而后动,绝不鲁莽行事!若事不可为,弟子……弟子也会留着有用之身,再图后计!”
看着爱徒如此决绝,玉鼎真人心中亦是波澜起伏。他深知杨戬性子外柔内刚,认定之事,绝非言语所能劝阻。强行压制,反可能使其心生怨怼,甚至滋生心魔,于道途有损。而且,元始老师当年命自己收徒,言其有师徒之缘,或许也早已料到今日之局?这其中,是否暗含天机?
沉思许久,玉鼎真人缓缓起身,走到杨戬面前,将其扶起,目光深邃地注视着他:“戬儿,你的孝心与勇气,为师深知。你既心意已决,为师……不再拦你。”
杨戬闻言,眼中顿时爆发出惊喜的光芒:“师尊!”
“但是!”玉鼎真人语气转为严肃,“你需答应为师三件事!”
“师尊请讲!莫说三件,便是三十件、三百件,弟子也万死不辞!”杨戬激动道。
“第一,你此行,只可探明情况,不可贸然动手!桃山禁制,非你眼下能破,需从长计议。”
“第二,遇事需冷静,三思而后行,不可逞一时之勇。若事不可为,立刻退回玉泉山,再从长计议,保全自身为上!”
“第三,”玉鼎真人顿了顿,自怀中取出一枚玉符,符上清光流转,蕴含着一丝凌厉无匹的剑意,“此乃为师炼制的护身玉符,内蕴为师一道本命剑气,危急关头可激发,相当于为师全力一击,或可助你脱困。你且收好,非到万不得已,不可轻用。”
杨戬双手颤抖地接过玉符,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磅礴力量与师尊的关切之情,眼眶瞬间红了,再次跪下:“弟子……谨遵师命!多谢师尊!”
玉鼎真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缓和下来:“去吧,收拾一下,明日便下山去吧。记住,玉泉山永远是你的后盾。若……若真到了山穷水尽之时,便捏碎这枚玉符,为师……定会前去助你。”
“师尊……”杨戬声音哽咽,重重磕了三个响头,一切尽在不言中。
次日清晨,朝阳初升,霞光万道。杨戬一身青色道袍,背负一柄寻常宝剑,额间竖纹隐现神光,向玉鼎真人拜别后,转身驾起一道遁光,毅然决然地下了玉泉山,朝着记忆中桃山的方向而去。
山风拂过,吹动玉鼎真人的道袍。他望着弟子远去的背影,眼中充满了担忧与期许。他知道,杨戬的救母之路,注定充满荆棘与劫难。但这或许,也是他命中注定必须经历的磨砺。雏鹰终须离巢,方能搏击长空。只是,前路风雨,这孩子,能否安然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