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的疯狂报复并未因“海狼号”成功的“捉迷藏”而减弱,反而如同受伤野兽的反扑,更加执着与凶猛。反潜网越收越紧,新调来的“秋月”、“岛风”级驱逐舰装备了更灵敏的声呐和更密集的深弹投射器,它们像嗅觉敏锐的猎犬,锲而不舍地搜寻着大洋下的每一个异常回波。“海狼号”的每一次出击,都如同在雷区漫步,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
一次,在试图穿越一片相对开阔的海域时,“海狼号”的声呐员突然捕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断断续续的“噗通……噗通……”声,伴随着某种规律的电子信号音。
“艇长!发现不明水下声源!分布广泛,不像自然噪音,也……也不像是舰艇声呐!”声呐员的报告带着困惑与紧张。
雷诺立刻警觉起来。他命令潜艇静默悬停,仔细分辨。那些声音源似乎固定在某个深度,不断向四周发射着微弱的探测脉冲,如同在黑暗中布下了一张无形的声学蛛网。
“是监听装置!”雷诺瞬间明白过来,后背惊出一层冷汗,“鬼子布设了水下听音器阵列!”
他们误入了一片日军预设的声呐浮标监视区!这些漂浮在水面或悬浮在一定深度的装置,能够将探测到的水下噪音通过无线电发回反潜舰艇或飞机,极大地扩展了日军的反潜监视范围。一旦被它们锁定,“海狼号”的位置将彻底暴露。
“紧急转向!深度三百,全速脱离这片区域!”雷诺厉声下令。
“海狼号”如同受惊的游鱼,猛地转向下潜,试图尽快逃离这片死亡水域。然而,那些无处不在的声波如同附骨之疽,紧紧跟随着他们。不久后,声呐里就传来了高速螺旋桨噪音——日军的猎潜舰被引来了!
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再次上演。虽然“海狼号”最终凭借出色的静音和雷诺的冷静指挥再次逃脱,但这次经历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日军的反潜技术正在进步,他们依赖潜望镜观察和被动声呐监听的传统规避方式,越来越难以应对这种系统性的、广域的反潜侦察。
消息传回基地,林晓的心情异常沉重。他知道,技术上的优势是暂时的,一旦敌人跟上,代价将是鲜血。他必须为“海狼号”寻找新的“眼睛”和“耳朵”,或者说,更敏锐的“感知”。
深夜,作战室内只剩下他一人。他闭上双眼,意识沉入那玄妙的系统界面。光芒流转的科技树中,关于水下探测与反探测的分支被点亮。他的“目光”掠过那些过于超前、以当前技术完全无法理解的选项,最终停留在两种相对“接近时代”,却又足以形成代差的技术概念上——声呐浮标 与 磁异探测器。
声呐浮标,并非日军那种简陋的固定听音器,而是一种可由飞机投掷、能自动悬浮在预定深度、通过内置电池工作,并将其探测到的水下声学信息通过无线电自动发回母机的智能探测装置。这意味着,查理的航空队可以远程、大范围地布设临时反潜监视网,或者为潜艇提供敌方舰艇的实时位置信息。
磁异探测器,则是通过探测地球磁场因大型钢铁物体(如潜艇)经过而产生的微小畸变,来发现水下目标。它不受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影响,也难以被传统的静音手段规避,是对声呐探测的绝佳补充。
这两种技术,在原本的历史时空中,要到二战中后期才逐渐成熟并投入使用。而现在,林晓要做的,是借助系统的“概念验证”功能,将它们提前“孵化”出来。
他集中精神,选择了这两种技术。没有出现完整的、可直接生产的图纸,而是大量的原理性知识、关键的技术难点解析、可行的材料替代方案以及核心部件的设计思路,如同醍醐灌顶般涌入他的脑海。他仿佛瞬间经历了这两个领域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与突破过程。
第二天,林晓带着连夜整理出的、经过他“消化”和“降维”的技术纲要,召集了吴工和基地内最顶尖的几位电子、声学工程师。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小型的、可由飞机携带投掷的声学信标,它能漂浮,能自动将听到的‘声音’用无线电‘喊’出来。”林晓用最浅显的语言描述着声呐浮标的构想,并在黑板上画出了基本原理图和关键的数据链结构。
工程师们听得目瞪口呆,这种想法完全超出了他们现有的认知范畴。
“还有这个,”林晓又拿出了磁异探测器的简化原理图,“我们需要一种极其灵敏的仪器,能‘感觉’到水下大块铁疙瘩对地磁场的‘拉扯’。”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激烈的讨论。可行性?材料?能源?信号传输稳定性?一个个难题被抛出。
“我知道这很难,近乎异想天开。”林晓看着众人,目光灼灼,“但这是我们摆脱被动挨打局面的唯一希望!鬼子在用新的技术对付我们,我们必须比他们想得更远!我们没有美国人那么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我们可以用智慧和决心来弥补!”
他指着纲要上的关键点:“材料方面,我们可以尝试用……能源可以用小型干电池组,信号传输采用这个频段……磁异探测的核心是那个高灵敏度磁通门传感器,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绕制线圈……”
林晓的指引,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一座灯塔。虽然前路依旧艰难,但至少有了明确的方向。一个高度保密的专项研发小组立刻成立,基地内最好的资源向他们倾斜。
与此同时,林晓也通过特殊渠道,向盟军方面“不经意”地透露了一些关于“广域水下监视”和“非声学探潜”的模糊概念,希望能借助盟军更强大的工业实力,从另一个方向推动相关技术的进展,哪怕只是间接的。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科技竞赛。在日军反潜网日益收紧的压力下,“海狼号”急需这些超越时代的“感官”来打破僵局。实验室里的灯火通明,与太平洋深处的暗流汹涌,共同构成了这场战争另一个看不见的、却同样决定生死的前线。能否成功,将直接决定“海狼号”乃至整个“东方旅”海空力量的未来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