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只能说,许子还未完全适应如今他身后站着的是秦国这棵最粗的大树,遇到事,仍像从前一样习惯亲力亲为,孤身尝试。
在又一次意识到秦国所能为农家提供的强大后盾之后,许子也悄然收起了那套“亲自尝百草”的念头。
毕竟他也不是不知轻重之人,若能让农家子弟平安无事,他又怎会让他们去冒这种无谓的风险?
至于纲成君蔡泽,在短暂的愣神之后,也很快恢复了平静,仿佛刚才那个盛赞神农遗风的人不是他一般。
也没办法,许子那番话说得的确感人至深,一时间连他自己也动了情。
再加上当时的气氛烘托到那个份上,若不跟着说几句,反倒显得格格不入。
现在冷静下来一想,亲自尝百草这事,确实像个愣头青才会做的事。
于是,这场讨论也就很快被揭过。
此后,每当农家的子弟们研究出什么新奇的、疑似可以食用的作物或草药,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放入口中尝试了。
而是由六部中掌管刑狱的刑部尚书蒙毅,从咸阳牢狱中带几名死囚来试吃。
这个做法,也是太子扶苏亲自向秦王嬴政请命,才得来的特许。
看着天空中显现的画面,太子扶苏等人正朝农部下属的各司走去,等待已久的百姓们也按捺不住,纷纷动了起来。
“有没有识字的?谁识字啊?”
“谁识字快点过来,一会儿太子说的话可得记下来!”
“我家孩子识字,我让他来记!”
“老李、老张、阿赵……咱们一人记一段,回头凑一块,怎么样?”
“这个主意不错,算我一个!”
“我也来,我记一段,要是漏了啥,你们再补给我!”
“咱们去找官吏吧,我们不懂字,他们懂,让他们帮忙记下来,再告诉我们。”
“大娘这个点子好,走,咱们找官爷去!”
全国各地的百姓纷纷出主意、想办法。
有识字的,就找识字的人帮忙记下太子的话;
没有识字的,就大家分着记,再凑在一起复述;
更有胆子大的,像老秦地的百姓,直接去找身边的官吏帮忙记录。
而这些被找上门的官吏,也不敢推辞。
倘若只是一两人来求,也许还能搪塞过去。
可如今上百人一起上门,谁还敢不放在心上?
再说,虽然听说皇上打算推行新法,但眼下依旧是以军功封爵为主。
眼前的百姓,眼下也许只是平民一个,但谁晓得他家中的兄弟、子侄,会不会在战场上挣个爵位回来?
一旦有了爵,那身份地位就比他们这些小吏高了。
所以凡是被找上的官吏,大多不敢怠慢,连忙备好笔墨竹简,认真准备记录。
更何况,就算百姓不来找他们,他们自己也有田要种。
为了自家生计,也得把太子扶苏提到的那些可能提升产量的方法好好记下来。
因此,无论城乡,百姓们都屏息凝神,静静等待太子的讲述。
不多时,太子扶苏、秦王嬴政、许子,以及随行的章邯等人,来到了农部六司之一的农耕司。
所谓农耕司,其实不过是一片圈起来的田地。
身为农部尚书的许子,向太子扶苏与秦王介绍道:“目前,农耕司已开垦六百亩土地,用于耕作实验。”
“其中分为天时、肥料、耕种方式三个组,每组各占二百亩。”
“眼下离最适合夏种的时间还有半月左右,所以田里尚未正式播种。”
说到这里,许子看向扶苏问道:“殿下所想改进的耕种方法,是关于天时?肥料?还是耕作方式?”
若涉及天时,就带他们前往天时组;
若是肥料或耕作方式,则去对应田地查看。
扶苏望向耕作方式组方向,答道:“我想说的是耕作方式方面的一些改进思路。”
许子点头道:“好,那我们就先去耕作方式组。”
随即,他还将另外两组以及农部其他五司中空闲的农家子弟也召集了过来。
毕竟,一种新的耕作方式出现,这些农家弟子都得学懂、掌握。
不一会儿,众人便来到耕作方式组的试验田边。
而其他组和五司的农家弟子,也陆续赶来。
等大家都差不多到齐了,扶苏便在一块空地上,用树枝一边在地上画着,一边说道:
“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耕作法,是‘畎亩法’。”
“畎亩法,分为‘畎’与‘亩’两个部分。”
其中,畎指的是田间沟渠,亩则是田垄,因此畎亩法其实也是一种垄作耕作方式。
这种耕作方式在土地利用上分为“上田弃亩”和“下田弃畎”两种情形。
其特点在于:对于地势较高的田块,作物被种植在沟中,而不是垄上,这被称为“上田弃亩”;而在地势较低的田块,则将作物种在垄上,而非沟中,这就叫做“下田弃畎”。
高地种沟不种垄,有助于抗旱、保持土壤水分;低地种垄不种沟,则利于排水防涝,同时也能改善作物的通风和采光条件。
站在一旁聆听的农家子弟们纷纷点头,对畎亩法他们并不陌生。
而太子扶苏仅用几句话,就将畎亩法的耕作方式与特点清晰地讲解出来,可见他对农耕技术确有深入研究。
在空地上,扶苏用树枝简单画出了畎亩法的示意图,随后又在其旁边画了一个四四方方的框,表示这是另一块田地。
接着,他在那个方框中又划出三条沟与三条垄。
片刻后,他解释道:“这是我看完畎亩法之后,思考出的一种新的耕作方式。”他说,在一亩地中设置三条沟和三条垄,每年可以轮换沟与垄的位置。
“大家都知道,土地的肥沃程度是不一样的。”他继续说道,“但即使是肥沃的土地,如果连续不断地耕种下去,原本肥沃的田地也会逐渐变得贫瘠,粮食的产量也会逐年下降。”
“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吸收土地的养分所致。”
说至此,扶苏四下望了望,看到十几步外有一条小水渠,便取出手巾,让身边的章邯拿去打湿,再带回。
没过多久,章邯便拿着湿透的手巾回来了,同时还顺手从水渠边拿起一个葫芦瓢,装了半瓢水一同带了回来。
扶苏满意地点了点头,接过湿巾,说道:“肥沃的土地,就像这块被水浸润的手巾一样。”他边说边举起手巾,“但作物连年生长,土地的肥力就会像这块手巾被不断挤出水分一样,逐渐流失。”
“最终,原本肥沃的土地也会变得干瘪贫瘠。”
说着,他双手轻轻拧动手巾,水分便渐渐被拧出。
不过几个呼吸的时间,手巾中的水分便被拧得差不多了。
最后,扶苏将手巾重新摊开,众人只见那原本湿润饱满的布料,此刻已干巴巴地皱成一团。
这一演示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肥沃土地是如何在连年耕作中逐渐失去养分的过程。
旁边的许子及众农家子弟都看得目不转睛,眼中闪烁着光亮。
这些长期从事农耕研究的人,立刻就理解了太子扶苏所讲的道理。
而且结合他们多年来的耕作经验,也基本可以确定,扶苏所言的土地肥力因长期耕种而流失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
因为在以往的耕作中,这样的情况他们也多次目睹。
只是过去除了让百姓暂时弃耕这片贫瘠土地之外,他们尚未找到更好的应对办法。
不过看扶苏的神情,似乎另有高见。
想到这里,许子与众农学子都不约而同地露出期待的神情,聚精会神地等待太子继续讲解。
“要让土地重新恢复肥力,大概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就是暂时停止在这块土地上耕作,让它休养生息。”
“空置一两年,或者三五年之后,被作物吸收走的养分会从土壤深处慢慢补充回来。”
“到时候,这块土地自然又会变得肥沃起来。”
太子扶苏一边解释,一边把那块皱巴巴的布巾铺在地上,接着模仿风吹日晒雨打的情形,还不时往布上洒几滴水。
虽然布巾恢复的时间略长,但过了一阵子,终究还是重新变得湿润起来。
听到这个办法,许子和在场的农家子弟纷纷点头,这正是他们过去处理田地肥力流失常用的手段。
“第二种方法,就是主动给田地补足所需的养分,换句话说,就是施加有助于作物生长的肥料。”
“比如草木灰、田间腐烂的野草等,都可以作为补充田地肥力的肥料。”
“这样一来,原本贫瘠的土地,也能重新变得肥沃。”
说完,扶苏又将湿润的布巾拧干,接着从旁边的葫芦瓢中捧起一把水,轻轻洒在干巴巴的布巾上。
不一会儿,原本干皱的布巾又恢复了湿润的状态。
站在一旁的许子与众人听了,纷纷点头称是,确实,施肥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只是眼下,草木灰的使用量,不同作物适应多少,他们尚无明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