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让你窝心

首页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乌龙召唤:冷情妈咪开局:大唐万里一孤城大秦:九皇子的全能逆袭精灵普及大唐,李二跪求一条龙!雄霸天下之三国曹髦新传明末好国舅大明第一吏父皇,冤枉呀,儿臣是奉旨造反穿越大秦,以武止戈,横扫六合!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让你窝心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全文阅读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txt下载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658章 知兵知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当我们翻开史书的时候,发现文臣‘知兵’的人很是不少,赵昺也曾有过这样的考虑,既然文臣能领兵,又便于控制,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但是在实践中他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知战阵,能领兵者寥寥无几。

这当然不是赵昺的臆断和偏见。因为行朝成立于国破家亡之际,混乱的情况下也顾不得许多,可以说文武齐上阵,如陆秀夫曾在陈宜中出走后主持军政、文天祥以副相身份在江西组织义勇抗元、陈则翁则是以广东路转运使的身份在广州抗元等等,可以说朝中许多文臣都有领兵的经历。

但是文臣领兵的结局大多不妙,文天祥被斩于大都,各地的抗元力量逐步被剿灭,若非赵昺穿越而来,陆秀夫便背着幼帝蹈海殉国,大宋最后一丝余晖坠于崖山。就这段历史而言,他以为所谓文臣领兵就不大靠谱。

赵昺以为这失败的板子也不能都打在这些文臣身上,而是隋唐之后的制度问题,让文臣知兵失去了成长的环境。宋朝的重文轻武,逐渐发展成文臣领导武将、武将带领士兵的局面,让这些读书人直接指挥士兵上阵冲锋,也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所以说隋唐之后文臣知兵就是个笑话,而入宋后除了太祖,历代皇帝也都是只会纸上谈兵,可还要每逢大战授阵图,如此军事指挥制度下就可以想象大宋败亡其实也不算太冤。但也有人会说,明朝重文轻武比之宋朝更甚,可以称得上是‘以文驭武’,可知兵的文臣却层出不穷。

可是赵昺掰着手指头算了算,在明代‘知兵’的文臣真正成功的仅有于谦、胡宗宪、张居正等人,即便加上一个所谓文可定国,武可安邦的异类卢象升,也是屈指可数,数量远远少于和他们同时代的如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李如松父子等名将。

且明朝这些文臣之所以得以成命,却也非是亲自领兵上阵,他们的成功都不以善用兵自诩,而是着重于选将任能、筹措粮秣以及厉行赏罚,确切的说是知将,而不是知兵。

如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于谦,在保卫北京的过程中大胆启用陶瑾、高礼、孙镗等将领,并调集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立即奔赴顺天府,依次经营筹画部署。

针对北京城内军械不足,于谦一方面命令工部加紧赶制,一面将南京库存兵器的调入北京,补充守城部队。甚至还派人到土木堡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军械。

在粮食储备和运输方面,于谦一方面征集大车命令官军去运粮,一方面向京城内的百姓发出告示,谁愿意出城抢运粮食,在得到运费的同时,每运二十石粮食还会奖励一两银子。几天功夫,通州粮仓的粮食全部被运到京城储存起来,充足的粮食储备稳定了军心民心。

于谦准许官兵预支半年军饷的做法更让全军上下欢呼雀跃。正是凭借着兵力和物资储备上的优势,明军一扫“土木堡之败”后的颓势。最终在北京城下击退了来势汹汹的瓦剌大军。

嘉靖年间受命清剿倭寇的名臣胡宗宪,同样慧眼识人。他重用的俞大猷、戚继光等均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成为抗倭前线的中流砥柱。只是胡宗宪权柄有限,还需要亲自带兵前去救火。但与指挥不动一线的胡宗宪相比,张居正的御下之术可谓登峰造极。

在培养和信用戚继光、李成梁两员名将时,张居正经常给予敲打。如镇守辽东的李成梁,原本立功,下面巡抚已为他申请封爵,张居正却亲自导演了李成梁所部“杀良冒功”的政治风波,又并不继续追责,给予希望。

眼看胡萝卜近在咫尺,李成梁只能兢兢业业,积累战功终于在“东昌堡大捷”后,在张居正授意下,辽东巡抚上奏为李成梁请功。万历七年五月,明神宗朱翊钧下旨册封李成梁为“岁支禄米八百石”的宁远伯,并特许其一子可以世袭卫所指挥使一职。

此时的李成梁表现得颇为恭顺,竟主动上奏请辞。明神宗朱翊钧为此特意批示:“(李成)梁屡立奇功,加恩非滥,谕殚忠奋勇,以图报称,不允辞”。这种让武将毕恭毕敬、不敢造成的本事,是文人知兵的典范。

而让后世最为崇拜的,则是清末以文人统兵的曾国藩。其本人并不善军事,这才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典故。但他的能力在于善用人、善筹划。最终一手打造出一支颇为强大的湘军。当然,此时已经是洋枪洋炮的时代,武勇已经过时,战争打的是武器和后勤。

纵观中国历史,文人确实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渐成为一个军事家。但理论上的知识距离成功实践终究还有很大的距离。更何况战争本就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博弈,并非个人的天赋、努力与否能决定的。

因此,在历史上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如王阳明、曾国藩等真正在战争中崭露头角的文臣,他们所具备的优势从来不是“知兵”,而是“知人”“用人”和“会作人”。武将们呢?他们在“重文轻武”的千年魔咒禁锢下,逐渐失去了精气神,成了赳赳武夫,在“文臣知兵”的大环境下任由摆布,成了冲锋陷阵的工具人。

所谓“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到了宋明时期,最优秀的人才是一心一意科举做官,不愿意去当兵,毕竟武职空间有限,地位又低,实在是挺郁闷。事实上,为了打仗,正是在重文轻武的宋朝开始了“武举”。

比试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当时,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比如孙子兵法。所谓的“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在谋略上考试不及格,不能参加武试。

值得一提的是明后期也出过一位如应节严般文武通材——熊廷弼,据说,熊廷弼先是万历某科湖广武乡试第一名,后弃武从文,又中万历丁酉湖广乡试第一名,次年登进士。

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熊大人,当了兵部右侍郎、辽东经略,一度让后金的努尔哈赤的攻势受阻。他招集流亡,整肃军令,制造兵器,巩固守备,让后金一方一筹莫展。但最终其与广宁巡抚王化贞不和,终致兵败溃败,坐罪下狱。

所以赵昺只能叹口气曰:文臣知兵谈何容易,而儒将也不等于文臣……

王钦听了赵昺的话,好感大增,其虽然没有明着帮自己说话,可也没有‘屈服’于两个读书人的‘淫威’,让他们不要想着当什么儒将,而是将让他们一边凉快,该干嘛干嘛去。至于另外两位读书人自然感觉受到了奚落,却也碍于面子不好说什么重话,只好结束了这个话题。

此时时间已有些晚了,加之刚才的争执大家没有翻脸,却也让几个人有些尴尬,于是便草草散了。赵昺出了屋,信步向自家的营地走去,而余光扫过,便见身后有人从暗处闪出,若即若离的跟在身后,看他进了院子才离开。

皇帝可以与大家同甘共苦,但大家却不敢怠慢,还是给陛下安排了个单间,用屏风将大通屋隔成了内外三间,让陛下住的舒服些。赵昺洗漱完毕,又批阅了几份紧急公文,便没有再出去,更衣睡下了。

昨晚没休息好,今天又喝了点儿酒,赵昺本觉得有些困意。北方寒冷,军营中为了御寒睡得都是火炕。他上辈子是北方人,但他生活的年代城市中早就淘汰了火炕,只是偶尔回乡下才能享受两天。但这辈子在无冬的琼州待了十年,此后又一直在江南,还没有睡过大炕。

可能大家怕皇帝晚上受寒,毫不吝啬柴禾,将炕烧的很热。赵昺初时还觉得烙的浑身舒服,很是解乏。可时间不长便有些受不了了,让人加了两床褥子,可还是浑身燥热,翻来覆去的‘烙饼’,那点儿倦意也随之没了。

想着今天酒桌的争执,赵昺觉得有些意思。而今赵昺收复的国土越来越大,人口也随之增多,不比在琼州时,岛南放个屁,岛西都能闻到。他那时可以轻易的了解到各种大事小情,知道人们所思所想。

可现在赵昺高高在上,别说底层的声音,就是京畿之外的事情都难以了解,那些‘小事’早就被各级官员压住了,根本传不到他的耳朵里,所以说现在他管的都是军国大事,统领全局,无法了解基层官员和百姓所想。

这次赵昺隐于军伍之中,厮混于那些芝麻大小的官吏及夫役之中,却难得接触到了基层官吏的生活,体会到了他们的艰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华语金曲肆虐,pdd反向抽烟跪在老婆女儿坟墓前哭,重生八三坑爹萌宝已上线我在异世界做普通人真千金修仙内卷回归后飒爆了穿书后,极品丈母娘她靠空间暴富太吾传人响当当原神:我南宫问雅,摸谁谁傻万古神帝飞天鱼无弹窗重生之冷面王爷的娇俏王妃女主她恶毒且万人迷2透视牛医吴胜与思梨爱情之旅曹贼绝代武神慕林我有修真界绿卡庶女当家日常带着空间超市去种田食梦貘手记
经典收藏穿越水浒收好汉续命大明朝脱了官衣,你跟我一个山贼讲道理?龙飞凤儛我保驾大唐好相公大唐镇国公最强大唐天下长安超神狂兵走进唐朝我助大唐盛世天下医将婿炮灰"攻"养成系统秦时之七剑传人回到大汉打天下三国:多子多福,开局燕云十八骑蛇蝎太后之男色妖娆我爹是奸臣独治大明战神薛仁贵,大唐第一猛将
最近更新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万浪孤舟,沧海一粟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大唐躺平王一身反骨,你叫我爱卿铁骑红颜:大秦霸业水浒之往事随风冰临谷落魄县男:捉奸现场成了订婚仪式?大唐:我有一个武器库玉符传奇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穿越之原始之路北宋第一狠人穿成农家子,妻妾越多,发家越快大明:一次呼吸一两银,殖民全球!高门庶子笔架叉将军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让你窝心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txt下载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最新章节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