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4章:各有心思2
“另外,自营州军营出来之后,臣又在想,长孙无忌让世子发布讨逆檄文,号召勤王,看似是为世子正名,但此举无疑是将世子您推到了最前线,成了盖苏文的眼中钉、肉中刺。而大唐的兵马却只停在边境……臣总觉得,他们更像是在隔岸观火。”
高桓权的手无意识地攥紧了衣角,这些他何尝没有想过?只是人在长安,别无他选。
现在马上就要进入高句丽地界,依旧是没有别的路要走。
身为王族,却没有兵权,连父王都被权臣裹挟,如今丧命于王城之中,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
无非是被大势裹挟着往前走,在夹缝中,为自己谋一条生路出来。
“那你说,如今该怎么办?”高桓权看向朴满城:“你可有什么更好的想法?”
“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但说无妨。”
朴满城沉吟片刻:“臣以为,如今丧报已经公布,而王城内依旧没有新王继位的消息,或许,也跟盖苏文有关。”
“他如今能扶持的,名正言顺的,便只有三人,您不在王城,其他两人暂且没动静,这就说明,他或许,也是在等世子您的反应。”
“盖苏文不敢对您下手,一来您明面上依旧是高句丽的世子,二来,大唐只认您是高句丽的嗣君。”
“因此,这当中或许还有周旋的余地。”
朴满城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的观察高桓权的神色,小心翼翼的开口。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着,主动联系.......盖苏文。”
“什么?!”高桓权猛地站起身,脸上写满了震惊和愤怒,“你让我去联系弑父仇人?!”
朴满城连忙跪下:“世子息怒!臣绝非此意!只是……如今我们势单力薄,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若是能假意与他周旋,换取平安回到平壤的机会,届时再联络忠于王室的势力,或许……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如今大唐的兵马停留在营州,不随我们一同进入高句丽,臣也是想着,让世子能够平安回到王城,顺利继位。”
“盖苏文是高句丽的权臣,可是大唐的目的,也并不单纯。”
“大唐觊觎辽东日久,那长孙无忌的胃口,当真就只有辽东那两城吗?”
高桓权死死地盯着朴满城,胸口剧烈起伏。理智告诉他,朴满城说得不无道理;可.......盖苏文,那是他的杀父仇人!
良久,他颓然坐回椅子上,双手掩面。
“你让我……想想。”
他的声音从指缝间漏出,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一边是大唐,一边是盖苏文。
该怎么办。
朴满城心里也紧张的直打鼓。
为了能谋求一线生机,他也是想尽了办法。
那盖苏文是高桓权的杀父仇人,又不是他朴满城的杀父仇人。
朴家,要求活!
不管是盖苏文也好,还是高桓权也好,都无所谓。
但是绝对不能是高宝藏和高恒!
这两个人任何一个人上位,高桓权会不会死不知道,他们朴家,他朴满城,一定会死。
高桓权重新抬起头来。
“不,不能联络盖苏文。”
他的目光坚定了起来。
“檄文一出,就断然没有去联系盖苏文的可能了。”高桓权的眸光锐利了起来:“既然依靠了大唐,如今的路,便只有一条,借大唐的势,对抗盖苏文,回到平壤,继承王位!”
“有大唐在,盖苏文不敢拿着我怎么样,甚至高宝藏,高恒也不敢拿我怎么样。”
“他们不敢赌,毕竟,我要是死在了高句丽,大唐的兵马朝发夕至,整个高句丽都有累卵之危。”
如今,高桓权的脑子无比的清醒。
毕竟,临走的时候,长孙无忌早就将所有的形势都给他分析明白了。
“是让我做高句丽的王,送给大唐辽东两城,还是高句丽全境,承受大唐的兵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该怎么选。”
“那盖苏文就算是在高句丽蹦跶的再厉害,他要去对付大唐吗?他敢彻底跟大唐撕破脸皮吗?”
“可不要忘了,大唐在西边,三年增设两个都护府,李绩也已经从西域回到长安了!大唐猛将如云!”
高桓权的话语如同惊雷,在朴满城心中炸响。
看着如此冷静的高桓权,朴满城惊觉,眼前这人终究是王室血脉,在绝境中反而被逼出了几身为王室世子的气概。
“世子英明!”朴满城立即跪伏在地,“是臣糊涂了!如今确实该借大唐之势,堂堂正正地回去!”
朴满城跪的也快。
不能在眼下这个节骨眼上露出什么破绽,不然还不等回到平壤城,他的命说不定就要交代在这里了。
还是要顺着高桓权的意思来。
他说的也没错,他背后有大唐为他撑腰。
哪怕大唐是冲着辽东利益来的。
不过,若是盖苏文铤而走险,他们这些随行人员第一个就要陪葬。
“不过世子,”朴满城小心翼翼地补充,“盖苏文狼子野心,我们也要做好万全准备。臣建议,行进速度不妨慢些,让讨逆檄文先传遍各地。同时多派探马,密切关注平壤动向。”
“另外,咱们回平壤的声势越是浩大,盖苏文说不定反而不敢有什么动静,毕竟,您要是在中途出了什么事,嫌疑最大的,就是他盖苏文。”
高桓权赞许地点头:“就依你所言。”
次日,队伍越过边境,高桓权特意命人高举世子仪仗。素白的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消息像野火般传开,传到了平壤城内,传到了王宫之中。
高恒守在高建武的灵前,得知了高桓权回国,神色惊诧一瞬。
看向同样守在屋内的高宝藏。
“王叔,他,他怎么回来的这么快,丧报传出,才仅仅三日而已。”
王上薨逝,按制守灵七天。
四天的时间,足够高桓权从边境回到平壤城了。
高宝藏闻言,脸色也是微微一变,他捻着手中的佛珠,沉吟道:“只能说,他早就从长安出发了。”
“他带着仪仗队伍,过了边境才大张旗鼓的打出仪仗,这说明,此前他快马加鞭从长安赶回来.......”
“他早就知道王上薨逝的消息了.......”高宝藏说着。
“什么?难道,丧报公布之前,他就已经知道了?”高恒失声惊呼。
这个推测让灵堂内的气氛瞬间凝固。若真如此,那说明高桓权在长安时就已经知晓内情,他的归来不是仓促奔丧,而是早有预谋!
是......大唐告诉他的?高恒的声音带着颤抖。
高宝藏缓缓点头,面色凝重:恐怕不止如此。你看他这一路大张旗鼓,打出讨逆的旗号,分明是要借势立威。这背后,定然有大唐的授意。
高宝藏压低了声音。
如今看来,世子此番归来,不只是为了奔丧,更是为了......王位。
高恒握紧了拳头,脸上闪过一丝不甘:可父王临终前,不是已经......
慎言!高宝藏急忙打断他,警惕地看了看四周,眼下局势未明,有些话不可妄言。”
高宝藏知道的事情比高恒还要多,就比如,高建武活着的时候藏起来的那封废立世子的诏书,以及让高恒继位的事情。
可是眼下,形势并非王上所预料的那般。
谁继位,已经不是一封诏书就能管得住的事了。
高桓权不能死,他如今是维持着高句丽跟大唐之间联络的重要人物。
他要活着回到平壤城,因为他得到了大唐的支持。
高恒的眼神里闪过一丝阴鸷。
明明,父王在活着的时候将朝政都已经交给了自己,还明里暗里跟自己说,将来高句丽都托付给自己了。
若是他等不到那一天,等到将来自己继位,收拾了盖苏文,最先清算的就是高桓权。
但是现在,现在他又算什么?
一身孝衣笼罩下的高恒握紧了自己的拳头。
高宝藏对着身边的心腹吩咐几句,心腹领命而去。
看到这一幕,高恒的脸色更是难看。
大对卢府邸。
渊盖苏文身边的官员递上了密报。
渊盖苏文看过后,脸上露出几分笑容。
“我们的这位世子殿下,倒是比我想象中的要硬气一些。”
“比只会守在高建武棺材前做小伏低的高恒,强多了。”
“传令下去,以王廷名义发文,就说......恭迎世子回国奔丧。记住,要隆重,要恭敬。”
心腹官员不解:“大对卢,这是为何?”
渊盖苏文拿起一边的匕首,在手里把玩着,冷声笑道:“他既然要演这出戏,本官自然要陪他演完。我倒要看看,这位靠着大唐虚张声势的世子,能掀起什么风浪。”
“大唐?大唐的手,可伸不到高句丽的王城。”
“对于咱们来说,谁做王,都是一样的。”
渊盖苏文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
原本是想着送高恒和高建武到地下去团聚,至于新王的人选嘛,高宝藏就不错。
但是现在,倒是不能这么做了。
不过即便是高桓权继位,又能如何呢?
先前在平壤城内散播的言论,刚刚好,等到高桓权继位之后,借着那些已经人尽皆知的言论,自己更能光明正大,名正言顺的掌握朝堂。
毕竟,新王毕竟还年轻,不稳重,更需要大对卢来辅政。
比高宝藏好用多了。
至于高恒,一个毛头小子,让他上位,自己辅政,难免有权臣欺压幼主的嫌疑。
虽说对于自己来说,这三个人半斤八两,但是无疑,高桓权是最好的选择。
渊盖苏文脸上的笑意渐深,他踱步到窗前,望着王宫的方向,心中已然有了新的盘算。
一个声名狼藉、依赖外援的君王,还想着得民心?
木槿开败,新枝当立,如今这回来了,却早已被他自己折损了大半威望。
“去准备一份请愿书,就说百官忧心国事,恳请大对卢继续总揽朝政,辅佐新君。
“是。”
他要让高桓权即便坐上王位,也不得不依赖他渊盖苏文来稳定局势。
大唐的兵马?王上要引大唐的兵马来王城吗?
要让大唐的兵马来处理朝政吗?
高桓权啊高桓权。渊盖苏文继续把玩着手里的匕首。
最好识相些。若是乖乖做个傀儡,或许还能多活些时日。若是妄想借大唐之势与我抗衡......
盖苏文的眼神之中闪过杀意。
大唐想用最小的代价,搅乱高句丽这潭水。可惜啊可惜,他们太小看我渊盖苏文了。
“来人,传令下去,世子抵达平壤之前,谁也不许轻举妄动。”
王宫中,高宝藏自宫中回到家中。
屏退了院子里所有的人,将自己关在了书房里。
走到靠墙的木架前,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一方锦盒。
锦盒里,放着的是高建武交给他的废高桓权世子,扶立高恒的王诏。
高宝藏眼眸微垂。
王兄,您这一走,高句丽的天,真的要变了。
在天之灵的你是否能看到眼前的局势?
这王诏,已经不适合出现了。
真要是将高恒扶到王位上,那高句丽,当真要面临灭顶之灾了。
一个温达,几千郡兵,根本控制不住局势,而如今,高桓权带着大唐的支持返回平壤城,不管他之前在长安做过什么,是什么样的名声,他有大唐的支持。
这诏书,还如何能公开?
即便是公开,真的,也会变成假的。
高宝藏的手指颤抖着抚过锦盒中那方沉甸甸的王诏,绢帛上朱红的印玺依然刺目,可上面的每一个字,在如今的局势下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那孩子,依旧在做着继位的美梦。
高宝藏的手缓缓握紧,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所谓的正统、诏书,都不过是笑话。
如今的高桓权,代表的已经不只是他自己,更是大唐在辽东的利益。支持他,或许还能为高氏王族保留一线生机;反对他,就是与大唐为敌,正中渊盖苏文下怀。
怕是,连渊盖苏文,都要支持高桓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