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度理论虽然现在看起来既不严格,也不完善,但它真的妙不可言。”
姜启研究团队内,几名年轻的研究员趁着实验开始前的休息时间聚在一起闲聊。
能加入这个研究团队的年轻人,不仅仅有天赋,还非常热爱这门崭新的科学。
哪怕是休息时间,他们也会兴致勃勃地讨论着诡异科学的基础理论,只不过和工作时间相比,没那么严肃认真。
“还有能量不稳定性,也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是否成为诡异的标准居然不是以质量和能量的绝对大小来界定,而是用了能量与质量的比例关系。”
“哎呀,这个倒不能说明什么。毕竟污染度过50%之后就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不对,严谨地说,应该是从现在的理论框架出发,污染度超过50%后,我们观测不到污染度对诡异的影响。”
“最主要的是,你们想想,传统武器的威力都是用释放出的能量大小来衡量的,对吧?但诡异不一样啊!它对现实世界的影响程度,居然是用自身的能量不稳定性来界定的!”
这些年轻人聊的话题在外人听来确实很无聊,甚至会觉得他们讨论的地方都很莫名其妙。
诡异科学都多少年了,能加入这个姜启率领的研究团队,那起码都是学习过很多遍了,怎么还跟刚听说一样这么激动。
有意思的是,这些年轻人夸赞的并不是发现这两个理论的吴垠教授本人,而是这两个理论本身所揭示的客观规律。
因为从常规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多少能量就只能对这个世界造成相应量级的直接影响。
至于由此触发的连锁反应和间接影响,那是另一回事。
但诡异完全不一样,它们似乎不受这个基本规则的限制。
假设一个诡异个体的总能量为E,那么它实际能对现实世界造成的影响可能是aE级别。
这个系数a可能小于1,也有可能是100甚至1000。
换句话说,同样是1焦耳的能量,在诡异手中能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普通物理现象的成百上千倍。
这就直接让能量的绝对大小失去了作为衡量标准的意义。
但这也同时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诡异为什么能以小博大?它们到底是如何突破能量守恒定律的?
实验中观测到的一个关键现象,恰好可以部分解释这一点。
研究人员发现,每当一个诡异的能力作用到目标物体之前的瞬间,目标本身的污染度数值都会出现剧烈的激增。
这个发现在诡异科学界引发了一个大胆的假说。
诡异本身或许只是扮演了指挥者或引导者的角色。
具体的理论相当复杂。
但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有个诡异的能力是让墙壁瞬间化为粉末。
从常规物理学的角度计算,这需要考虑墙壁的材料强度、分子键能、质量体积等诸多参数。
更关键的是,当墙壁的质量超过一定程度时,仅凭诡异个体本身携带的能量,从理论上讲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
因为能量不够。
这是最基本的物理常识。
做功需要能量,能量不够就不可能完成相应的功。
但在那个假说的框架中,诡异并不是直接用自己的能量去破坏墙壁,而是通过某种方式“指挥”或“引导”墙壁,让墙壁利用自身的能量结构来完成自我解体。
换句话说,真正做功的能量来源是墙壁本身,而诡异只是提供了一个触发指令。
按照这个逻辑,墙壁用自己的能量对自己做功,那么理论上能完成的功的上限就是墙壁自身携带的总能量。
这就解释了诡异以小博大的现象。
这套理论目前还只是个假设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信息层面。
你说诡异指挥物质,但这个指挥要传递信息吧。
信息呢?
深渊倒是可以捕捉到诡异和目标之间的联系,但没办法解释这就是指挥的信息。
更何况……
深渊也是诡异。
只有当人类用自己的方式发现,并给它一个严格自洽的解释时,它才能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理论。
就算稍微不严谨一点,假设深渊观测到的绝对真实正确,且他捕捉到的联系就是指挥信息。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目标的污染度为什么会急速增长?
按照那套理论的说法,目标对自己的影响都是诡异下达的指令。
但指挥联系是目标污染度上升之后才建立的啊。
在那一套理论里面,这就成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诡异指挥需要足够的污染度,目标要到达这个污染度需要诡异的指挥。
不过这个死循环并非不可解,只需要对这一套理论做一些优化。
但问题就卡在了优化上,至今没有人能给出一套合适的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