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要开始了,准备收集数据。”
年轻研究员们各就各位,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满怀期待的等着实验开始。
实验是在月球进行。
考虑到载人航天能力并不是很强,对。航天员的身体素质还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大部分科研人员只能留在蓝星的地面研究中心,分析来自三十八万公里外的实验数据。
只有经过严格航天训练、通过层层筛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才有资格常驻月面基地。
他们的任务很明确。
严格按照既定流程操作实验设备,确保每一个参数都精确无误,采集并回传所有观测数据。
至于数据的深层分析、理论模型的构建和修正,那是地面研究团队的工作。
分工明确,职责清晰。
这次实验是姜启带队设计的,也是自月面粒子对撞机建成以来,第一次对诡异进行实验。
为了这个实验能进行,他的老师可谓是舌战群儒,在一次又一次的评审会上与反对者激烈辩论,甚至还拉上了邪眼作为后盾。
毕竟……
他们的计划是要把一件诡异物品运送到月球,然后将其放置在人类耗费巨资、历时数年才建成的粒子对撞机核心区域附近。
并且根据模拟推演,这次实验有相当大的概率会对价值连城的精密设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在这种情况下,有大量专家和决策者表示反对,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没有人希望看到人类在月球上最重要的科研设施之一,因为一次实验而报废。
那是粒子对撞机!不是什么一次性用品!
姜启也很无奈。
他原本设计的第一阶段实验都是纯粹的粒子对撞实验,不涉及任何诡异物品。
加速质子或重离子,让它们在接近光速的状态下碰撞,观察碰撞瞬间产生的各种粒子和能量分布。
这些都是标准的高能物理实验流程。
结果呢?
这些实验确实推进了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完善,发现了几个新的共振,修正了某些粒子的衰变参数,在纯物理学领域算得上是重要成果。
可以说够整个学界发十几年论文了。
但对于诡异科学研究来说,这些发现几乎毫无帮助。
它们没能揭示诡异现象背后的任何本质规律。
这次实验用到的诡异物品被称为“锈蚀核心”。
它看起来是一块不起眼的、布满红褐色铁锈的金属疙瘩,其原始形态和材质已不可辨。
能力是持续地使其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所有金属物质加速氧化腐蚀,无论其化学活性如何。
铁会迅速生出浮锈,铝会变成氧化铝,甚至还不是表面薄膜,内部也会变成氧化铝。
如果仅止于此,化学家们虽然会感到惊讶于其氧化速度,但还能勉强接受。
铁会氧化,铝会氧化,这都很正常。
关键是金、铂这类在常温常压下极难被氧化的惰性金属,在锈蚀核心的影响范围内也会被迅速氧化。
虽然这已经很离谱了,但多多少少还在化学家能接受的范围内。
不管怎么说,自然界里至少真存在氧化金,实验室里也可以制备二氧化铂。
最违背常识的一点是:这件诡异物品的能力完全不依赖于周围的空气成分。
在真空环境中,它依然能让金属氧化。
在充满氩气、氮气等惰性气体的密闭容器中,它同样能发挥作用。
也就是说,哪怕周围的环境中完全不存在氧元素,它依旧可以让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稳定的氧化物。
氧原子凭空出现,参与反应,然后形成化学键
这完全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更违背了化学的基本原理。
还好这个诡异物品的能力没传出去,不然肯定会被一众化学家直呼化学不存在了。
姜启选用它做实验,主要是看中了它的能力是持续性的,不需要触发条件,只要在影响范围内就会自动生效。
而且,它的能力不是作用在自身,是向外辐射、影响周围物质的。
他们可以清晰地观测到诡异能力在发挥作用。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这个诡异能力的危害性较弱。
这个危害性指的不是对人类或者对设备的危害性,而是他对本次实验的危害性较弱。
比如有一个诡异物品的能力是减缓周围物质的运动,也就是说任何物质到了它周围都会减速。
像这种诡异物品就没法用来实验,刚加速起来的粒子,到它附近直接被减速了,那就白加速了。
在今天的实验之前他们已经进行过实验了。
他们不可能像其他研究团队简单的把金属非正常氧化解释为诡异现象。
因为他们要解释的就是这个诡异现象,所以选择了用常规的实验思路去研究。
月面的科学家将一块超高纯度金箔和锈蚀核心一同放入一个纯净的真空舱,在这个实验环境下进行了两次实验。
第一次实验。
在锈蚀核心和金箔之间,研究人员插入了一个特殊的非金属网格。
这个网格由碳纳米管编织而成,网孔尺寸精确控制在纳米级别,理论上只允许电子、质子这样的基本粒子通过,任何分子团簇或原子团都会被拦截。
但结果是金箔依旧被氧化。
结论:氧化作用不是由任何实体粒子流传递的。这直接排除了“诡异物品通过释放携带氧原子的粒子来实现氧化”这一假设。
第二次实验。
在金箔周围包裹一层完美的电磁屏蔽层,隔绝所有已知频段的电磁波。
屏蔽层内部的金箔依然被氧化。
这直接排除了所有已知形式的辐射作为主要原因。
在排除了所有“物质性”的载体后,姜启就很顺理成章的提出了一个有关于“场”的假设。
诡异周围存在一个场,是这个场的作用,让金属发生了氧化。
事实上不能算是假说,实验进行到这一步,已经可以确认,诡异就是通过场作用在了目标金属上。
因为前两个实验的都已经排出了各自对应的假设,那就只剩下了这一个答案。
就像三个选项的选择题排除了ab,那c肯定是对的。
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蓝星上对这个诡异已经做过实验了,主要是测量这个诡异物品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的大小。
这一步也可以被认为是测量场强。
但姜启不可能满足于这个显而易见的理论,他更想知道,这个场是怎么作用的?
氧原子从何而来?
氧化这个过程需要的能量又从哪里来呢?
在真空中被氧化的物质一旦离开影响范围,就会瞬间变成金属单质。
氧元素消失了!
氧元素凭空出现,又凭空消失。质量守恒定律在这里完全失效。
姜启觉得所有的诡异物品,必然存在某种共同性。
而锈蚀核心,是一个极其典型的研究样本。
它的能力清晰、稳定、可重复,影响范围明确,作用效果可观测。
如果能够研究透它,找到氧原子出现和消失的真正原因,或许就能触及诡异能力的本质。
今天的第一阶段实验比较粗暴。
金原子和莫名其妙出现的氧原子结合变成稳定的氧化金。
既然在影响范围之外,观测不到这个氧原子。
那我们就直接在影响范围内,用粒子对撞机把氧原子给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