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兴奋得猛地站起身,在狭小的修理站里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废弃通道,地下电缆……这,这不就是天然的屏障吗?!”他顾不得疲惫,连夜趴在工作台上,油灯昏黄,却照亮了他眼中熊熊燃烧的火光。
他一边翻阅着资料,一边奋笔疾书,密密麻麻地绘制着改造方案。
黎明时分,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时,刘建国已然完成了初步的方案。
他二话不说,拿起电话,拨通了三个熟悉又久违的号码。
那都是他的老战友,当年在铁道兵里一起摸爬滚打,扛过枪,也修过路。
“老李!老王!老赵!”刘建国的声音带着一股子压抑不住的激动,“还记得当年咱们的‘战备通信预案’吗?尘封这么多年,是时候拿出来晒晒太阳了!”电话那头,是短暂的沉默,随即,是几声饱含深意的沙哑笑声。
三天后,陇海铁路某段废弃隧道,几盏昏暗的马灯,照亮了通道壁上新凿出的一个个孔洞。
刘建国和三位同样白发苍苍的老战友,却精神矍铄,像回到了年轻时候。
他们手脚麻利地将继电器阵列嵌入墙体,铜线缠绕,焊锡闪烁。
“鸣笛谐波模拟数据包传输……这他娘的,亏你想得出来!”老李一边擦着汗,一边咧嘴笑着骂道。
刘建国嘿嘿一笑,眼里闪着狡黠的光:“就是得让那些高科技听不懂咱们这土办法!谁能想到,火车鸣笛声,也能传递信号?”
当天傍晚,一列货运列车呼啸着驶过隧道上方,沉重的轰鸣声和那一声悠长的鸣笛,震得整个隧道都在颤抖。
而就在这震颤中,隧道壁上的继电器阵列,捕捉到了那独特的声音频率。
嗡——嗡——嗡——
修理站内的信号接收器,发出微弱却坚定的震动。
刘建国猛地俯身,耳朵贴近设备,他清楚地听到了那股从地下深处传来的,带着某种“活”力的震颤。
“三组长震信号,贵州方向……对上了!”他猛地抬起头,脸上满是激动的汗水,声音因兴奋而沙哑。
老李看着设备,眼底闪过一丝震惊,继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
他重重地拍了拍刘建国的肩膀,那力量,像是要将他嵌入墙体:“老刘,你小子,真是个疯子!”
刘建国只是嘿嘿一笑,目光却穿透了厚重的隧道壁,仿佛看到了远方那群同样在默默坚守的人们。
这声来自贵州的震动,像一声深沉的呼唤,在这被遗忘的地下,开启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这算什么事儿啊!
陈立群盯着那盘“空白”磁带,脑子里嗡嗡作响,比那录音里的低频嗡鸣还要让他心烦意乱。
LLd07?
从未录入系统?
他一把抓起播放机,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磁带边缘,仿佛能从中摸索出什么线索。
牦牛铃铛?
孩子拍桌子?
这都什么跟什么?
风咬铁?
林小满那丫头,总有些天马行空的想法。
陈立群忽然一个激灵,猛地转头看向电脑屏幕,熟练地调出洛阳的气象数据。
“风速……6.7米每秒,瞬间阵风8.3米每秒……”他喃喃自语,目光紧紧锁住那段录音的结尾。
嗡鸣声,牦牛铃铛的清脆撞击,孩子手掌拍打木桌的“啪啪”声,然后,一切归于平静。
可这平静,比任何尖叫都让人毛骨悚然。
那频率,完全就是那天的风!
不是什么故障,也不是随机的噪音,而是……有人把消息,藏在了风里!
“这小子……不对,这丫头……好手段!”陈立群猛地起身,椅子在地板上刮出一道刺耳的声响。
他随手将磁带扔回播放机,看着那缓缓转动的空白带,眼神锐利如刀。
这藏西的火种,比他想象的还要顽强。
他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仿佛能看到风在天地间穿梭,传递着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老周,召集洛阳这边的‘拾荒者’,紧急会议,老地方。”陈立群拿起电话,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仿佛发现了新大陆。
他知道,接下来的路,会更难走,但他也知道,只要这股“野火”还在,就没人能真正熄灭他们。
这风,说来就来,呼呼啦啦的,带着一股子高原特有的冷冽,卷着尘土,也卷着某种不安。
陈立群皱着眉,盯着手里的磁带,那玩意儿,听了不下十几遍了,可还是像一团乱麻,缠得他脑仁儿疼。
LLd07?
人还活着?
这事儿够劲儿!
可这声音,怎么就听不出个所以然来呢?
牦牛铃铛?
孩子拍桌子?
风声?
这林小满,脑子里装的都是些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
“这录音,真是……邪门儿了!”陈立群烦躁地抓了抓头发,走到电脑前,调出了洛阳的气象数据。
风速、阵风……他喃喃自语,眼神却死死地盯着那段录音的结尾。
那嗡鸣声,那铃铛声,那“啪啪”的拍桌声,然后,一切归于平静。
可这平静,怎么就让他觉得比尖叫还让人胆寒?
“不对!这风声频率……这他娘的,是有人在传递消息!”陈立群猛地站起身,椅子在地板上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他一把将磁带扔回播放机,看着那缓缓转动的空白带,眼神却犀利得像刀子。
“这藏西的火种,真是比野草还顽强!”他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仿佛看见风在天地间穿梭,传递着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老周,召集洛阳这边的‘拾荒者’,紧急会议,老地方。”陈立群拿起电话,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仿佛发现了新大陆。
“这风里藏着信号,各位,咱们得好好听听了。”他知道,接下来的路,会更难走,但他也知道,只要这股“野火”还在,就没人能真正熄灭他们。
洛阳城郊,一间堆满了各种老旧零件的修理站里,陈立群点燃了一根烟,昏黄的灯光下,他的脸庞显得格外凝重。
他召集了洛阳的“拾荒者”们,其中包括那位名叫赵振邦的“自力工坊”创始人,以及精明能干的王彩凤和李春霞。
“各位,”陈立群的声音带着一种奇异的蛊惑力,“我这里有一段录音,一段来自藏西的‘风中录音’。我希望大家,现在,都闭上眼睛,仔细听。”
他按下播放键,录音机的磁带发出“沙沙”的声响,接着,一阵低沉的嗡鸣声在房间里弥漫开来,仿佛来自地底深处。
紧接着,是清脆的牦牛铃铛声,一顿一顿,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韵律。
再然后,是孩子拍打木桌的“啪啪”声,清脆而有力。
最后,一切戛然而止,只剩下让人心悸的寂静。
房间里一片寂静,每个人都紧闭着双眼,仿佛沉浸在那段奇特的录音之中。
突然,一个略显沙哑的声音打破了沉寂:“第三段……不是风。”
陈立群猛地睁开眼,循声望去。
说话的是一个盲人维修工,名叫刘建国,这位在洛阳城郊的铁路修理站工作的老信号工,一辈子跟机械打交道,对声音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
“人在拍桌子,”刘建国缓缓开口,语气异常坚定,“三短,两长,停顿四拍——这是SoS的变体,一种摩尔斯电码的变体。”
陈立群心头一震,如同被雷击中一般。
他立刻示意赵振邦暂停录音,又让刘建国重复了一遍。
“三短,两长,停顿四拍……”陈立群喃喃自语,眼神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
他猛地转身看向赵振邦:“回放,逐段分析!”
赵振邦立刻操作起来,屏幕上,各种波形图和数据开始飞速滚动。
他们仔细分析,逐一排查。
“牦牛铃铛的频率变化,”王彩凤突然开口,“我查阅了当地的气象资料,这种频率的铃铛声,只有在特定的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才会产生,它代表了……经纬定位!”
“掌击节拍,”李春霞接话道,“我根据刘师傅提供的SoS变体,反推出了一系列指令,是关于……‘震频盒’的升级和扩展!”
陈立群深吸一口气,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
他看着屏幕上越来越清晰的数据,一个惊人的结论浮现出来——整段录音,并非简单的噪音,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多重层叠的编码系统!
“牦牛铃铛是定位,”陈立群总结道,“掌击节拍传递指令,而风噪的频率,竟然隐藏着时间戳!”他拿起笔,在纸上奋笔疾书,最终,一行字跃然纸上:“LLd07确认存活,请求扩展‘震频盒’产能。”
指令发出了,但直接采购元件,未免太过张扬。
赵振邦深思熟虑后,联系了王彩凤和李春霞,提议发动一场“家庭作坊联动”。
他们筛选出四十户在山东、内蒙、河北等地有基础焊接能力的家庭,发放统一的材料包,并设计了一套“游戏化教学视频”。
视频里,电阻匹配被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儿歌,电路走线则画成了充满趣味的迷宫图。
七日内,首批五百个“震频盒”组件便被组装完成,它们被巧妙地伪装成“儿童科普玩具”,通过快递发出,收件人全部是乡村小学教师,成功避开了物流监控的重点名单。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陇海铁路隧道里,刘建国正忙碌着。
他利用隧道中布设的继电器阵列,尝试反向发送回应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