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当机立断,通过特殊渠道,调取了“锦绣阁”内部,以及周边路段的所有监控录像。
在海量的、枯燥的视频画面中,经过反复的、逐帧的比对与分析,他们终于,捕捉到了那几个稍纵即逝的、鬼魅般的身影!
监控画面,被定格放大,清晰地,投射在幕布上。
时间:一周前的晚上九点十五分。
地点:“锦绣阁”二楼的茶室走廊。
画面中,陈宇穿着一身休闲装,快步从一个包厢里走了出来。他的神情,显得十分警惕,不停地,左右观望着。
仅仅过了十几秒,另一个男人,也从同一个包厢里,走了出来。
当看清那个男人的脸时,专案组的办公室里,响起了一片压抑的惊呼声!
那个人,竟然是宏远集团“滨河路高架桥”项目的……项目经理有过几次会面,每次会面时间都很短,交换文件后便迅速离开。
刘秧那边对仓库找到的碎纸片进行了分析,上面的数字和代号经过破译,其价值,远超他们的想象。
经过密码破译组夜以继日的奋战,这些看似毫无规律的字母与数字组合,其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已经被逐一破解。
“dcpG-03-b”,代表的是“东城棚改项目-第三期-b地块”。
“hxGc-11-A”,代表的是“宏信广场项目-第十一号标书-A方案”。
这些代号,与死者账本上的每一笔黑金,都精准地,一一对应了起来!它们就像一张张无形的标签,将每一笔肮脏的交易,都牢牢地钉在了宏远集团参与的、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之上!
罪证,正在变得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坚不可摧。
刘秧拿着一支激光笔,在那张巨大的电子投影上,缓缓移动。他的大脑,如同一台超高速运转的计算机,将这些新旧信息,不断地进行着比对、整合与分析。
突然,他的手,停住了。
激光笔那一点猩红的光斑,定格在一组格外醒目的代号上。
“Jh-hqdq-01,500w,ZLd。”
“Jh-hqdq-01……”刘秧在口中,反复咀嚼着这串字母,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从记忆的深处,缓缓浮现。
“小王,”他头也不回地喊道,“帮我查一下,‘Jh-hqdq’,是不是某个项目的缩写?”
一名年轻的技术警员立刻在电脑上,飞速地检索起来。几秒钟后,他抬起头,脸上,带着一丝困惑与惊讶。
“刘队,查到了。‘Jh-hqdq’,是‘京海-环泉大桥’的官方项目代号。”
“京海-环泉大桥”!
这六个字,如同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刘秧脑海中的迷雾!
他当然记得这座桥!
三年前,这座作为京海市“三环联动”战略关键节点的跨江大桥,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典礼。当时,几乎所有市里的领导,都出席了。而作为项目的总负责人,亲自推动并督办此项工程的赵立冬,更是在剪彩仪式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
那一天,他站在镜头前,意气风发,将这座桥,誉为“京海市发展的百年大计,造福子孙的民心工程”。电视上,报纸上,铺天盖地,都是他和那座雄伟大桥的合影。
那,是属于赵立冬的、最高光的时刻之一。
而现在,这座“民心工程”的项目代号,却赫然出现在了宏远集团的黑金账本之上!
代号后面跟着的数字,更是让刘秧的心,狠狠地一沉。
“500w”!
五百万!
这绝不是一笔小数目。在账本记录的所有款项中,这笔钱,数额高居第二!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打点关系”的范畴,更像是一笔……一笔足以买断良知与底线的、血淋淋的巨款!
“不对……”刘秧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一种强烈的不安,在他的心中,疯狂滋长,“不对劲!”
他的记忆,如同被洪水冲开的闸门,更多的信息,汹涌而至。
关于那座桥,他好像……还听说过一些别的事情。不是在官方的报道上,而是在一些民间的、网络的论坛里。
“小王!”刘秧的声音,陡然变得嘶哑而急促,“立刻!给我搜索所有关于‘环泉大桥’的新闻!不光要官方媒体的,任何自媒体、论坛、甚至是社交平台上的帖子,只要是相关的,我全都要!”
命令下达,整个分析中心,立刻高速运转起来。
很快,海量的信息,如同潮水般,汇集到了刘秧面前的屏幕上。
最先弹出来的,是三年前,各大媒体对于大桥通车的、连篇累牍的赞美之词。屏幕上,赵立冬那张笑容满面的脸,与雄伟的大桥交相辉映,显得那么的和谐,那么的……讽刺。
刘秧面无表情地,向下滑动着鼠标滚轮。
很快,画风,开始急转直下。
时间,是通车后大约十个月。
一条来自本地一个小型新闻网站的报道,标题显得有些刺眼:《通车不足一年,环泉大桥主梁出现多条裂缝,市民担忧其安全性》。
报道中,附上了几张高清照片。在那座崭新的、宏伟的桥梁墩柱上,几条如同蜈蚣般丑陋的、黑色的裂缝,清晰可见!
紧接着,更多的负面新闻,开始出现。
《专家称裂缝属正常沉降,官方呼吁市民无需恐慌》
《市府紧急成立安全调查小组,对环泉大桥进行全面体检》
《体检报告出炉:大桥主体结构安全,部分构件需进行加固维修》
看到这里,刘秧的心,已经沉到了谷底。他几乎是屏住呼吸,点开了最后一条、关于“加固维修工程”招标结果的新闻,依然是由同一家建筑公司中标。
技术科对记忆卡中的通话录音进行了降噪处理,经过数小时的处理,那些原本淹没在电流声、背景噪音之下的声音细节,如同被小心翼翼地,从泥沙中淘洗出来的金子,一点一点地,显露出它们原本的、令人心悸的面貌。
小张戴着监听耳机,神情专注到了极致。他微调着最后一个滤波器参数,然后,对着林纾,比了一个“oK”的手势。
“林队,这是处理后的第四段录音,背景音是一家茶馆,对话时间很短,但信息量……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