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龙台家和

首页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重生国民千金新战国七雄:赵国崛起带着农场混异界雄霸天下之三国曹髦新传摄政王今天又在哄王妃至尊神医之帝君要下嫁平瑶乐穿越占座山回到三国做皇帝:我刘禅称霸世界大秦:始皇帝,我真不吃软饭啊!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龙台家和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文阅读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txt下载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2章 黄巢起义的狂飙突进与大唐王朝的末日挽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上回书说到,晚唐的长安城早已没了半分盛唐气象。甘露之变溅在朱红宫墙上的血渍,经了多少场雨也没洗干净,每逢阴雨天,太极殿的地砖缝里总像能渗出腥气;牛僧孺与李德裕两党的人,还在紫宸殿上为了“该不该给藩镇派监军”吵得面红耳赤,唾沫星子喷到彼此的紫袍上,活像市井里争地盘的泼皮;盐贩子黄巢那首“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反诗,已随着黄河上的商船、秦岭里的马帮传遍天下,听着的人里,有摇头叹息的,有偷偷攥紧拳头的,更有在夜色里磨亮柴刀的。

这时候的大唐,就像个躺在病榻上的老人。身上那件绣着日月山河的皇袍看着依旧华丽,可掀开一看,皮肉早被藩镇割据啃得坑坑洼洼,宦官专权这根毒刺扎在脏腑里,党争的内耗又抽干了精血,连喘气都带着漏风的声响。各州府的官印还在流转,驿站的铜铃还在摇晃,可递到长安的奏报,十封里有八封是藩镇“请求”世袭的,剩下两封是宦官要赏赐的;驿站里跑死的驿马,驮的多是权贵们的私货,哪还有半分传递军情的急迫?

而黄巢那声“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怒吼,就像一把淬了火的尖刀,狠狠挑开了这层遮羞布。他本是个读过圣贤书的盐贩子,手里的账本比考卷还熟,可几次赶考都栽在“无人引荐”上——考官的眼里,只有牛党的门生、李党的故吏,哪看得见他这草莽里的才学?最后一次落榜,他站在长安城外的灞桥上,看着夕阳把护城河染成血色,突然放声大笑,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这朝廷不要我黄巢,那我就自己挣个天下!”

回到濮州,他把盐仓里的存盐全分给了饥民,振臂一呼:“如今官吏盘剥,藩镇割据,皇帝老儿在长安城里搂着美人喝酒,哪管咱们死活?想活命的,跟我走!”流民们扛着锄头、握着柴刀就来了,没几日就聚起数千人。有个瞎了眼的老妪,让孙子牵着来见黄巢,把怀里揣了三年的半块麦饼塞给他:“将军,俺们实在活不下去了,您带着俺们反了吧,就算死,也做个饱死鬼!”

黄巢的队伍像滚雪球似的壮大。他们从山东打到河南,一路开仓放粮,喊着“天补平均”的口号——这四个字,比朝廷的“德政碑”管用百倍,饥民们提着篮子跟着他的大军走,队伍后面拖家带口的百姓,比士兵还多。唐僖宗在长安城里收到急报时,还在跟宦官田令孜斗蛐蛐,看了几行就扔在一边:“不过是些流寇,让藩镇去剿就是。”可他不知道,这些“流寇”的刀,已经快要砍到潼关的城楼上了。

这时候的长安,还在演着最后的繁华。朱雀大街上,胡商的骆驼队依旧叮咚作响,只是驼铃里掺了几分慌乱;平康坊的妓院里,文人墨客还在吟诗作对,可酒杯碰在一起,多了些“不知明日身在何处”的叹息;宫墙内,唐僖宗刚给田令孜封了个“观军容使”,让他掌着神策军,自己则忙着给新得的白鹦鹉做金笼子——他以为,这天下再乱,也乱不到长安的红墙里。

可历史的剧本,往往在最不经意处改写。黄巢的大军渡过淮河时,连降三天暴雨,仿佛老天爷都在为这场起义洗尘;而长安城里的牡丹,那年开得格外早,繁花似锦,却像在为一个王朝的落幕铺锦缎。没人知道,这场由盐贩子掀起的风暴,会把大唐卷向何方;也没人预料,黄巢那身“黄金甲”,真的会踏碎长安的朱雀大街。

一场惊天动地的大起义,已如箭在弦。这杆箭射出后,藩镇的兵戈会不会转向朝廷?宦官的权力会不会在战火中崩塌?那些还在诗里哀叹乱世的文人,又会迎来怎样的命运?且看下文分解!

一、黄巢的\"造反之路\":从落榜书生到起义领袖的逆袭

黄巢在曹州当盐贩子的时候,那可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他身材高大威猛,足有八尺之高,站在人群中犹如鹤立鸡群一般。他的络腮胡如同钢针一般,根根竖立在脸上,给人一种粗犷而又威严的感觉。

不仅如此,黄巢还有着一双令人惊叹的手。他的左手算账速度极快,甚至比算盘还要快上几分,任何复杂的账目在他手中都能迅速理清。而他的右手更是厉害,挥舞起刀来虎虎生风,能够轻易地劈断碗口粗的木桩,其力量之大,让人咋舌。

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他们这些私盐贩子来说,却是异常艰难。朝廷对盐业实行垄断,盐价被炒得比黄金还要昂贵,百姓们苦不堪言。而黄巢他们这些私盐贩子,不仅要在白天躲避官差的严密巡查,稍有不慎就会被抓个正着;到了夜晚,还得时刻提防着其他盐枭的袭击和火并,可谓是危机四伏。

尽管如此,黄巢他们一年到头都在拼命劳作,却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这些钱甚至都不够给那些贪婪的官吏们塞牙缝。这样的生活,让黄巢心中的不满和愤怒与日俱增,也为他日后的起义埋下了伏笔。

在曹州城的西边,有一家名为“醉仙坊”的酒馆,它看似平凡无奇,但实际上却是黄巢和他的兄弟们的秘密据点。

每天深夜三更时分,当整个城市都沉浸在寂静之中时,醉仙坊的坊主会巧妙地支开店内的伙计们,将后堂留给黄巢和他的兄弟们。

后堂里,一盏昏黄的油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勉强照亮了这个略显狭小的空间。黄巢一脸怒容地坐在桌前,他猛地将手中的粗瓷碗往桌上一墩,碗中的酒液顿时溅出了大半。

“朝廷这税加得也太没谱了!”黄巢愤愤不平地吼道,“去年每石盐才抽三成,今年竟然就敢要五成!照这样下去,咱们这群人迟早得去喝西北风!”

坐在对面的尚让突然猛地一拍桌子,只听得“啪”的一声脆响,震得桌上的碗碟都跟着叮当作响起来。这突如其来的一下,把周围的人都吓了一跳。

尚让此人,乃是黄巢的姑表兄弟,他早年曾在县衙里当过差。然而,由于他看不惯官场上的种种黑暗和官商勾结的丑恶现象,最终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官职,选择跟随黄巢一同闯荡江湖。

此刻,尚让满脸怒容,义愤填膺地说道:“大哥所言极是!反正横竖都是一个死,与其这样窝囊地活着,倒不如干脆反了!拼上一把,说不定还能给咱们这些兄弟们闯出一条活路来呢!”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决心和勇气。

旁边的王仙芝听了黄巢的话,也不禁连连点头,表示赞同。他原本就是一个私盐贩子的头目,与黄巢相识已久,手下还有好几百号兄弟。此刻听到黄巢的这番话,王仙芝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仿佛看到了一条光明大道。

他激动地说道:“黄大哥,您要是真的愿意挑头造反,我王仙芝绝对是第一个响应的!那些官差根本不把咱们当人看,就像宰杀牲口一样对待我们。而那些贪官污吏更是可恶至极,老百姓们早就对他们恨之入骨了!只要我们振臂一呼,举起反抗的大旗,我相信肯定会有无数人响应的,根本不用担心没有人跟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醉仙坊的后堂弥漫着浓烈的酒气和令人胆寒的杀气。这里成为了他们秘密活动的据点,表面上看似只是一个普通的酒馆,实际上却是他们策划起义的重要场所。

他们以运盐为掩护,在曹州和郓州一带暗中联络盐贩和流民。这些人都是被官府压迫得走投无路的底层民众,对社会的不公充满了愤恨,很容易被黄巢等人的起义理念所吸引。

醉仙坊的地窖原本是用来藏匿私盐的地方,如今被改造成了一个简陋的议事厅。在这个昏暗的空间里,他们商讨着起义的计划和策略。墙上挂着一幅简易的地图,用朱砂标注着官府的粮仓和兵站等重要目标。

然而,有一次官差突然前来查房,这让黄巢等人措手不及。眼看地图就要被发现,黄巢当机立断,一把将地图塞进了灶膛里。与此同时,尚让则迅速搂住一个歌姬,开始调笑起来,故意制造出一种放荡不羁的氛围,成功地分散了官差的注意力,最终没有让对方看出任何破绽。

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正月,这是一个注定不平凡的月份。在濮州的大地上,王仙芝率先举起了反抗的旗帜,他自封为“天补平均大将军”,这个称号仿佛预示着他要为天下的百姓带来公平和正义。

消息迅速传遍了各地,黄巢听闻后,毫不犹豫地在曹州召集了数千名志同道合的兄弟们。他们头戴鲜艳的红巾,手持锋利的刀枪,在城外的空地上集结。

这片空地顿时变得热闹非凡,数千人齐聚一堂,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土台上的黄巢身上。黄巢站得笔直,他的声音如同惊雷一般,在人群中炸响:“弟兄们!官府的压迫让我们走投无路,今天,我们不再忍受!我们要反抗,要为自己和天下的穷苦人争取一个活路!”

他的话语如同火焰一般,点燃了在场每一个人的斗志。台下的数千人纷纷举起手中的刀,齐声高喊:“反了!反了!”这声音如同排山倒海一般,震耳欲聋,差点将天空都掀翻了。

消息像一阵风一样,迅速地传遍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然而,此时此刻的唐僖宗,正置身于大明宫那宽阔的球场上,尽情地享受着马球带来的乐趣。

这一年,唐僖宗年仅十四岁,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少年。他的心思完全被驯马和斗蛐蛐所占据,对于朝政之事,他既不关心,也不了解。

当宦官田令孜匆匆赶来,向他禀报“曹州有盐贩子造反”的消息时,唐僖宗只是漫不经心地挥了挥手,仿佛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一群泥腿子瞎闹腾罢了,”他懒洋洋地说道,“让郓州节度使随便派点人去打发他们就好了。”说完,他便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手中的球杆上,准备再次挥杆击球。

只见他手腕一抖,球杆如闪电般划过空中,马球“嗖”的一声,如同离弦之箭一般,直直地飞进了球门。这精彩的一击,立刻引来了周围太监们的一片喝彩声和欢呼声。

唐僖宗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沉浸在这短暂的胜利喜悦中,早已经把那几千“乌合之众”的造反之事抛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群看似杂乱无章的“乌合之众”却如同野草一般疯狂生长。黄巢所率领的队伍一路向南挺进,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郓州和沂州等地。每到一处,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打开官府的粮仓,将里面的粮食慷慨地分发给那些饥肠辘辘的百姓们。

不仅如此,黄巢还颇具智谋,他深知宣传的力量。于是,他特意让人编撰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谣,然后教导孩子们四处传唱:“黄王起兵,均平贫富;跟着黄王,有饭有布。”这首简单明了的歌谣,仿佛一把火炬,瞬间点燃了穷苦百姓心中的希望之火。

那些饱受苦难的人们,一听到这首歌谣,立刻精神大振,纷纷扛起自家的锄头,推着独轮车,携家带口地投奔黄巢的队伍。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这支原本不起眼的队伍竟然如滚雪球一般迅速膨胀,人数达到了数万人之多!

黄巢打仗,向来以智谋和心理战着称。这次攻打沂州城,他并未像往常一样急于攻城,而是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计策。

只见城外不远处,突然多出了一个巨大的台子,台子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这是黄巢特意命人搭建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城中百姓的注意。

每天清晨,尚让都会登上高台,手持铜锣,用力敲打。伴随着阵阵锣鼓声,他的声音也响彻云霄:“城里的百姓听着!咱们黄王说了,只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不伤一个良民!你们要是打开城门,咱们立马开仓放粮,让家家户户都有饭吃!”

尚让的喊话,如同一阵春风,吹进了沂州城百姓的心中。他们本就对城中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心怀不满,如今听到黄巢如此承诺,心中不由得一动。

然而,城中的官员和富户们却对黄巢的喊话嗤之以鼻。他们认为这不过是黄巢的缓兵之计,一旦城门打开,城中必将陷入一片混乱。

就这样,黄巢的心理战在城外持续上演,而沂州城的百姓们则在内心的挣扎中,等待着最终的抉择。

这句话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飞进了城里。守城的士兵们大多都是本地的农民,他们的家庭早就已经断粮了,每天都在饥饿中苦苦挣扎。当他们听到城外传来的喊话时,手中紧握着的刀似乎都变得沉重起来,几乎快要握不住了。

在这些士兵中,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他悄悄地对身旁的同伴说:“我娘和我的孩子们还在城外挨饿呢,如果黄王真的能够分给我们粮食……”然而,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站在不远处的队正狠狠地瞪了一眼,吓得他立刻闭上了嘴巴。

尽管如此,这个老兵的心思却早已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狂奔不止。他开始暗自琢磨,如果黄王真的能够分粮,那么自己的家人就不用再忍受饥饿的折磨了。这个念头一旦在他脑海中生根发芽,就再也无法抑制。

到了第三天夜里,夜幕笼罩着整座城市,万籁俱寂,一片宁静。然而,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夜晚,城中突然燃起了三堆熊熊烈火,火光冲天,照亮了黑暗的夜空。

这三堆火可不是普通的火,它们是百姓们事先约定好的信号。这意味着起义军的行动时机已经成熟。

黄巢站在城外,远远地望着那三堆火,心中涌起一股激动之情。他果断地下达了命令,起义军如猛虎下山一般,迅速冲向城墙。

城墙上的守城士兵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喊杀声吓得惊慌失措。他们原本就对朝廷的统治心怀不满,如今见到起义军来势汹汹,更是无心抵抗。一些士兵甚至直接扔掉了手中的兵器,转身就跑。

更有甚者,一些守城士兵竟然反过来为起义军带路,帮助他们顺利地爬上城墙。

与此同时,知州老爷正在府中搂着小妾喝酒作乐,完全没有意识到外面发生的事情。当他听到那震耳欲聋的喊杀声时,才如梦初醒,惊恐万分。

他手忙脚乱地想要逃跑,慌乱中连鞋子都顾不上穿,就匆匆忙忙地翻出了后墙。然而,他的运气实在太差,刚一落地,就被两个早就埋伏在那里的菜农给死死地按住了。

这两个菜农平日里受尽了知州老爷的欺压,对他恨之入骨。如今终于有机会报仇雪恨,他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

只见他们迅速将知州老爷捆成了一个粽子,让他丝毫动弹不得。

黄巢进城之后,果然如他之前所说的那样,立刻采取了行动。他下令让手下的士兵们将知州和那几个恶名远扬的劣绅的家产全部查抄没收。这些财产中,金银财宝被分给了士兵们作为奖赏,而粮食则被堆积在州衙的门口,准备分发给百姓们。

这一天,州衙门口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赶来领取粮食。人群中有一个瞎眼的老婆婆,她由孙子牵着来到了州衙门口。虽然老婆婆看不见,但她能感受到周围人们的喜悦和兴奋。

当老婆婆摸到布袋里那沉甸甸的小米时,她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活了一辈子,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好官啊!黄王才是我们真正的大救星啊!”周围的人们也都纷纷附和着,对黄巢的善举赞不绝口。

这个场景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黄巢的仁德和爱民之心。他不仅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还让百姓们真正受益。这样的好官,无疑会受到人们的衷心爱戴和拥护。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开,周边州县的百姓们得知黄巢的军队即将到来,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抑制的期待和希望。他们渴望着黄巢能够带领他们摆脱困境,获得自由和解放。

有些地方官员听闻黄巢的威名后,吓得魂飞魄散,连夜收拾行囊,如惊弓之鸟般仓皇逃窜。而另一些官员则明智地选择了投降,他们深知黄巢的实力和决心,明白抵抗只是徒劳,于是干脆打开城门,迎接黄巢的到来。

黄巢的队伍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吸纳着沿途的百姓和散兵游勇,规模越来越庞大。他们从山东出发,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所到之处,百姓们纷纷响应,加入到这支“解放”的大军中来。

黄巢的军队继续南下,从河南打到江淮地区,那面写着“均平”二字的大旗,在乱世的风雨中高高飘扬,仿佛是一面象征着公平与正义的旗帜,吸引着无数人的心。这面大旗所到之处,人们欢呼雀跃,因为他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曙光。

而长安城里的唐僖宗,这才慌了神。他看着奏报上“黄巢大军号称百万,已逼近扬州”的字样,手里的马球杆“当啷”掉在地上。田令孜赶紧凑上来:“陛下莫慌,奴才这就调神策军去剿……”可他心里也清楚,那些养尊处优的神策军,怕是挡不住黄巢的虎狼之师。

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路上。黄巢的“均平”大旗,能不能捅破晚唐的天?长安城里的皇帝和宦官,又会迎来怎样的结局?

二、高骈的\"躺平操作\":晚唐名将的迷之操作

面对黄巢大军如潮水般漫过江淮,长安城里的唐僖宗终于坐不住了。田令孜捧着花名册翻了半天,最后把宝压在了高骈身上:“陛下,高骈在安南曾大破吐蕃,威名远震,让他去平叛,定能马到成功!”

这高骈确实是员名将。早年镇守安南时,他带着唐军凿运河、筑城防,把来犯的吐蕃人打得丢盔弃甲,连蛮人部落都得给他送“天可汗”的锦旗。可这些年在扬州当节度使,早没了当年的锐气——他在府里修了座“迎仙楼”,天天炼丹求仙,还养了群方士,说能跟神仙对话。接到朝廷的调令时,他正站在荷花池边,看小妾用金钗拨弄荷叶上的露珠,闻言只淡淡一笑:“黄巢?不过是群盐贩子,成不了气候。”

刚开始,高骈确实露了几手硬功夫。他派部将张璘率五千精锐出击,在浙西一带连打三仗,把黄巢的队伍冲得七零八落。有回黄巢想偷渡长江,被张璘堵在渡口,杀得尸横遍野,连黄巢的亲侄子都被斩了。捷报传到扬州,高骈在迎仙楼摆酒庆功,方士们围着他吹捧:“大帅神威,黄巢闻风丧胆,这功爵怕是要封王了!”高骈听得眉开眼笑,手里的玉杯都晃出了酒。

可就在黄巢被逼到浙东,眼看就要成瓮中之鳖时,高骈突然按下了暂停键。他给唐僖宗递了封奏折,字里行间全是傲气:“陛下,臣已将黄巢打得溃不成军,只剩几千残寇逃进深山,不足为惧。不如留着他们,让地方官慢慢清剿,省得劳师动众。”

奏折里说得冠冕堂皇,实则藏着个大算盘——高骈在扬州当土皇帝当得舒坦,手里的兵权是他的命根子。要是真把黄巢灭了,朝廷转头就可能削他的权;不如留着这股“匪患”,既能向朝廷要粮要饷,又能借着平叛的名义扩军,等哪天朝廷弱了,他自己就能在江南称帝。

手下的将领们急得嘴上起泡。张璘冲进帅府,跪在地上直磕头:“大帅!黄巢虽败,根基未损,此时不乘胜追击,等他缓过劲来,必成大患!”高骈正让方士给他画符,闻言不耐烦地挥挥手:“你懂什么?”他蹲下身,捡起块石子扔进荷花池,看着涟漪一圈圈散开,“这黄巢就像池里的鱼,得让他先长肥点,我再钓上来,那功劳才够大,朝廷才不敢动我。”

张璘还想争辩,高骈脸一沉:“再敢多言,军法处置!”将领们只能眼睁睁看着黄巢的残部钻进闽浙山区,眼睁睁看着高骈把精锐调回扬州,美其名曰“防备海盗”,实则在城外修起了护城河,摆明了要当“江南王”。

黄巢在山里躲了半年,靠着百姓偷偷送来的粮食慢慢恢复元气。他摸着地图,眼睛突然亮了——高骈在东边堵着,那就往南走!他带着队伍翻山越岭,一路打到广州。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堆满了各国商人的财宝,官府的粮仓更是装得满满当当。黄巢没费多少力气就破了城,把财宝分给士兵,粮食赈济灾民,队伍一下子又膨胀到几十万。

在广州休整了三个月,黄巢望着北方,冷笑一声:“高骈想养寇自重?我就让他看看,这‘寇’能掀翻多大的浪!”他杀了个回马枪,带着大军从岭南出发,沿着湘江北上,连破潭州、江陵,一路上几乎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各地藩镇早被高骈的“躺平”带坏了,谁都不想先出头,纷纷紧闭城门,眼睁睁看着起义军过境。

等黄巢的大军渡过淮河,兵锋直指潼关时,高骈还在扬州的迎仙楼里炼丹。部将拿着急报闯进来,声音都在抖:“大帅!黄巢百万大军快到长安了!朝廷让咱们立刻出兵救援!”高骈却把丹炉一盖,慢悠悠地说:“慌什么?长安有神策军呢。再说了,黄巢要是真占了长安,我再打着‘勤王’的旗号北上,那时天下英雄,谁还敢不服我?”

他哪里知道,长安城里的神策军早已是群花架子——士兵多是长安的富家子弟,花钱买个军籍混日子,别说打仗,连马都骑不稳。黄巢的大军抵达潼关时,守关的唐军看着漫山遍野的起义军,吓得直接打开了城门。

消息传到长安,唐僖宗抱着田令孜的腿大哭:“都怪高骈!都怪他不出兵!”可哭也没用了,这座承载了三百年荣耀的帝都,已经能听见黄巢大军的呐喊声。而扬州城里的高骈,还在等着他的“勤王大功”,浑然不知自己养的“寇”,已经快要把大唐的天捅破了。

黄巢的马蹄声越来越近,长安的城门能不能守住?唐僖宗会成为又一个逃亡的皇帝吗?高骈的“江南王”梦,又会碎在谁的手里?

三、长安城里的\"皇帝跑路记\"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的冬天,寒风卷着雪沫子抽打在潼关的城楼上,守城的唐军士兵缩着脖子搓着手,眼神却直勾勾地盯着关外——地平线上扬起的尘土越来越高,隐约能听见震天的呐喊声,那是黄巢的大军到了。

消息传到长安,唐僖宗正在紫宸殿里团团转,龙袍的下摆都被踩得皱巴巴的。他把大臣们召集起来,声音抖得像筛糠:“诸位爱卿,潼关要是守不住,黄巢就杀进长安了!快、快想想办法啊!”

宰相卢携站出来,刚想说“臣愿死守都城”,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心里清楚,神策军的士兵连弓都拉不开,哪能指望他们守城?其他大臣更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还是老臣郑畋颤巍巍地开口:“陛下,如今潼关难保,长安危在旦夕,依老臣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啊!”这话一出,满朝文武竟齐声附和:“陛下,暂避四川,再图恢复,方为上策!”

唐僖宗看着这群平日里满口“忠君报国”的大臣,眼泪差点掉下来。可事到如今,也没别的办法了。当天夜里,他换上一身粗布袍,跟着宦官田令孜和几个心腹,偷偷从长安西门溜了出去。只有几匹瘦马,连像样的仪仗都顾不上带,随行的宫女哭哭啼啼,冻得瑟瑟发抖。

跑到骆谷时,天刚蒙蒙亮。唐僖宗勒住马,回头望了望长安城的方向,只见远处的宫阙轮廓被晨雾笼罩,像一幅模糊的水墨画。他想起小时候在大明宫的梨树下追蝴蝶,想起父皇带着他在曲江池划船,眼泪“吧嗒”掉在马鬃上:“朕的长安啊……就这么丢了吗?”

田令孜赶紧拍马跟上,掏出块干饼塞给他:“陛下莫急,四川有蜀道天险,易守难攻。咱们到了成都,召集藩镇兵马,保管能把黄巢这贼寇赶出去,夺回长安!”可他心里也没底——那些藩镇早就各怀鬼胎,谁会真心来救这个逃亡的皇帝?

就在唐僖宗一路向西逃窜时,黄巢的大军已经攻破了潼关。守关的唐军将领张承范本想抵抗,可士兵们早就跑光了,他只能对着长安的方向磕了三个头,拔剑自刎。起义军踏着残雪进城,一路没遇到像样的抵抗,直奔长安而来。

黄巢进入长安城那天,天气出奇的晴朗。他骑着一匹纯白的河西马,身披镶嵌宝石的黄金甲,身后跟着尚让等将领,旌旗蔽日,刀枪如林。朱雀大街两旁,百姓们夹道欢迎,有的还捧着酒壶、提着点心,往士兵手里塞。孩子们跟着队伍跑,喊着“黄王来了”,声音脆生生的。

黄巢勒住马,抬头望着高大的朱雀门,门楼上的铜铃在风中叮咚作响。他想起二十年前,自己还是个落魄书生,骑着毛驴从这门下经过,连守门的士兵都懒得看他一眼;想起落榜后在客栈写下“满城尽带黄金甲”时的愤懑,那时只当是句气话,没想到今天真的应验了。

他感慨地对身边的尚让说:“当年我屡试不第,朝廷把我当草芥。如今我站在这长安街头,你说,这天下是不是该换个活法了?”

尚让赶紧躬身行礼,声音里满是谄媚:“大王天命所归,当年那首反诗,就是天意的预兆!这长安城里的金銮殿,早就该等着大王来坐了,这天下迟早都是您的!”

黄巢哈哈大笑,催马向皇宫走去。百姓们跟着欢呼,把手里的花瓣往他身上抛。可没人注意到,队伍后面有几个士兵偷偷闯进了富户的宅院,也没人想到,这位“黄王”进城后,会不会真的像他承诺的那样“均平贫富”。

长安城的太阳升得老高,照在黄巢的黄金甲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这座三百年的帝都,迎来了新的主人,可等待它的,究竟是新生,还是另一场浩劫?

四、朱温的\"背叛之路\":从起义军到朝廷鹰犬的转变

黄巢的起义军里,藏着个日后搅翻天下的狠角色——朱温。这小子是砀山(今安徽宿州)人,早年就是个游手好闲的地痞,跟着娘在地主家放牛时,就敢偷东家的鸡摸西家的狗,村里人见了都躲着走。可他天生一副好身板,打起架来不要命,后来投了黄巢的队伍,凭着一股子狠劲,从扛大旗的大头兵一路爬到了先锋大将的位置。

每次打仗,朱温总是第一个冲上城头,手里的长刀砍得卷了刃也不停歇。有回攻打襄阳,他被流箭射穿了胳膊,愣是咬着牙把箭拔出来,裹块破布继续往前冲,看得黄巢都直点头:“这朱三(朱温排行第三)是员虎将!”黄巢对他格外信任,把最精锐的“踏白军”交给他统领,还让他参与军机大事,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尚让私下里提醒:“朱温这人气性太野,得防着点。”黄巢却摆摆手:“乱世用人,就得用这种敢打敢拼的,文人墨客顶不上一把刀。”

可黄巢没看透,这朱温的野心比他的刀还锋利。随着起义军占领长安,黄巢忙着称帝建国,手下的将领们也开始争权夺利——尚让自恃元老,把持朝政;孟楷骄横跋扈,动不动就杀官员;还有些将领怀念当盐贩子的日子,偷偷把府库里的金银往老家运。朱温看在眼里,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这帮人成不了大事!”

恰在这时,长安城外的唐军开始反扑,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带着沙陀铁骑杀得起义军连连败退,唐僖宗还在成都下了道诏书:“凡能擒杀黄巢者,封王;能率众来降者,裂土封侯。”这道诏书像根钩子,勾得朱温心头发痒。他夜里睡不着,在帐中来回踱步,对手下谋士谢瞳说:“跟着黄巢,如今内有争斗,外有强敌,迟早是个死。要是归顺朝廷,凭着我手里的兵马,说不定能封王拜相,比在这儿当个头头强多了!”

谢瞳皱着眉劝:“将军,黄巢待您不薄,这可是背叛啊,传出去名声不好听……”“名声?”朱温冷笑一声,一拳砸在案上,“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当年刘邦还投过项羽呢,最后谁得了天下?名声能当饭吃?能换个节度使当当?”

中和二年(公元883年),朱温正镇守同州(今陕西大荔),这地方是长安的东大门,战略要地。他一边假意操练兵马,一边偷偷派人和唐军联络。唐僖宗在成都接到消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拍着大腿喊:“天助我也!朱温来降,黄巢的左臂右膀就断了!”他当即下旨:“赐朱温名‘全忠’,封宣武军节度使,仍守同州,待平叛后再赏良田万亩!”

“朱全忠”——这名字透着朝廷的期许,可朱温心里清楚,“全忠”是给外人看的,他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权力。受封那天,他换上唐朝的绯色官袍,站在同州城头,望着长安方向,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手下的士兵问:“将军,咱们真要打黄巢?”朱温拔出刀,指着西边:“黄巢叛逆,祸乱天下,咱们如今是朝廷的兵,自然要替天行道!”

转身的那一刻,他就成了黄巢最凶狠的敌人。朱温带着宣武军,配合李克用的沙陀铁骑,把起义军打得节节败退。有回在渭南,他遇上了老熟人尚让的队伍,二话不说就冲了上去,刀刀往要害招呼,吓得尚让落荒而逃。黄巢在长安城里收到战报,气得吐了血:“朱三这个白眼狼!我真是瞎了眼!”

可骂也没用了。朱温这颗从起义军内部炸响的炸弹,彻底搅乱了黄巢的阵脚。长安城里人心惶惶,将领们看着朱温“平叛先锋”的头衔,心里也开始动摇。而朱温则借着攻打老东家的机会,不断扩充地盘,收编起义军的残部,把宣武军打造成了自己的私人武装。

成都的唐僖宗还在为“收服”朱温沾沾自喜,以为找到了平定叛乱的救星,却没料到,他亲手扶持起来的这个“朱全忠”,日后会比黄巢更可怕,会把大唐的最后一点家底,彻底掏空。

朱温的刀已经挥向了旧主,黄巢的起义军还能撑多久?长安城里的“大齐”政权,会在朱温的反扑下崩塌吗?而这个背主求荣的“朱全忠”,又会在晚唐的乱局里,掀起怎样的腥风血雨?

五、李克用的\"沙陀军团\":草原狼与中原虎的较量

晚唐的乱世里,除了黄巢的起义军、朱温的宣武军,还有一股让所有势力都不敢小觑的力量——李克用带着的沙陀军团。这李克用是沙陀族人,天生一只眼失明,脸上带着道从眉骨划到下巴的刀疤,看着就像头凶狠的独狼,人送外号“李鸦儿”。可他打起仗来,比狼还猛——手下的沙陀骑兵全是百里挑一的好手,骑着西域来的快马,披着重甲,冲锋时像一阵黑旋风,马蹄声能震得大地发颤,敌军见了,没等交手腿就软了。

这“独眼龙”最瞧不上的就是朱温。早年两人都帮朝廷打黄巢,在战场上见过几面,李克用总骂朱温“投机取巧的小人”,朱温也恨李克用“仗着骑兵横冲直撞”,嫌隙早就结下了。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黄巢兵败自杀,朝廷论功行赏,朱温在汴州摆酒,名义上是“宴请战友”,实则憋着坏水。

那天晚上,汴州驿馆里灯红酒绿,朱温亲自给李克用斟酒,一口一个“李兄”,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李克用本就好酒,加上打了胜仗心情好,没几杯就醉得满脸通红,搂着朱温的肩膀吹牛:“下次再打仗,我带沙陀铁骑先冲,保管把敌人的骨头都碾碎!”朱温连连点头,心里却早让人把驿馆围了个水泄不通。

三更时分,李克用正睡得昏沉,突然被浓烟呛醒。窗外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朱温的人放了火,还在外面喊“捉拿反贼李克用”!李克用酒意吓醒了大半,抓起身边的弓箭就往窗外射,一边射一边骂:“朱温你这小人!老子跟你拼了!”

多亏他手下的义子李嗣源、李存孝勇猛,带着亲兵顶着大火砍开一条血路,又借着雷雨天气的掩护,把李克用架上马,一路杀出城。等逃到城外时,李克用的头发都被烧焦了,身上还中了一箭,回头看着汴州城里的火光,气得独眼圆睁,咬牙切齿:“朱温!此仇不报,我李克用誓不为人!”

从此,两人成了不死不休的死对头。李克用回到河东(今山西),立刻给在成都的唐僖宗写奏折,字字带血:“陛下!朱温狼子野心,竟敢在汴州设伏谋害忠良!此人不除,必成朝廷心腹大患,比黄巢还可怕!”朱温也不示弱,赶紧递上奏折反驳:“李克用拥兵自重,在河东私设赋税,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他才是想颠覆大唐的奸贼!”

唐僖宗在成都的行宫看着两封奏折,只觉得太阳穴突突直跳。他刚从长安逃出来,惊魂未定,哪有精力管这两个“功臣”互斗?可两人一个手握沙陀铁骑,一个掌控中原腹地,谁都得罪不起。有回田令孜劝他:“不如偏帮朱温,先稳住中原?”唐僖宗叹着气摇头:“李克用要是反了,沙陀骑兵三天就能打到成都,朕往哪躲?”又有大臣说:“那不如安抚李克用,让他去打朱温?”唐僖宗更头疼了:“要是李克用赢了,他在河东更没人能管,朕的皇位还是坐不安稳啊!”

这时候的大唐,早已被黄巢起义这阵狂风刮得散了架。黄河两岸的良田成了战场,百姓要么跟着起义军逃难,要么被藩镇抓去当炮灰;长安城里,黄巢虽然称帝建了“大齐”,可手下的将领天天争权,百姓渐渐发现“黄王”和旧朝廷没两样,照样要交税服役,当初的欢呼变成了暗地里的抱怨;四川的唐僖宗天天盼着藩镇来救,可等来的全是“粮草不足”“兵马未齐”的借口,只能对着地图叹气。

而朱温呢?他借着打黄巢的名义,把河南、山东的地盘抢了个遍,还收编了不少起义军残部,宣武军越来越壮,连朝廷派去的使者都得看他脸色;李克用则在河东厉兵秣马,把沙陀子弟编练成军,天天喊着“复仇”,眼睛里只有汴州城的方向。

这乱世就像个大棋盘,黄巢的“大齐”是颗快被吃掉的棋子,唐僖宗的朝廷是个空架子帅旗,朱温与李克用则像两头饿狼,盯着棋盘上最后几块肥肉。谁能笑到最后?是背主求荣的朱温,还是勇猛善战的李克用?是苟延残喘的大唐,还是黄巢那短命的“大齐”?

王朝的命运悬在刀尖上,下一秒就可能坠落。这晚唐的乱局,还藏着多少刀光剑影?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豪门第一少奶奶万古神帝飞天鱼无弹窗侧妃每天都想逃跑食梦貘手记宠妻狂魔:快穿之男神宠上身真千金修仙内卷回归后飒爆了神级小坏蛋我家的厕所通异界吞噬神域嫁死人?她随军一夜怀双宝了霸道首席嗜宠妻穿越:大师兄不过凡人一介,吗?都摆烂了,谁还管那贞节牌坊最后一个发丘天官后代字符的游戏吴胜与思梨爱情之旅慕林宇宙职业选手员工比老板还有钱武炼巅峰
经典收藏凰啼山河他改变了法国重生悍卒:开局官府发媳妇特种兵之至尊高手三国从救曹操老爹开始红楼群芳谱三国:封地爆兵,百万铁骑绕帝都医将婿新闯王称皇带着淘宝去抗日重生唐末之祸乱天下三国之武皇我爹是奸臣晋风三国:智诱刘皇叔,军师乃神人我助大唐盛世天下相父安心养老,和约阿斗去签带着系统做胤禛替身炮灰"攻"养成系统
最近更新英烈传奇明朝的名义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唐代秘史穿越之原始之路真理铁拳驸马不要脸,骚衣夜勾栏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落魄县男:捉奸现场成了订婚仪式?大楚武信君大唐躺平王大明:我是崇祯,亡国倒计时两天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大明辽国公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历史风口,我率领军队统一全球铁骑红颜:大秦霸业衣冠谋冢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龙台家和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txt下载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最新章节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