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晋末风云录巅峰之路:开局一间食肆新战国七雄:赵国崛起带着农场混异界步步生莲留里克的崛起奇门医圣在都市大宋将门从绝地求生开始的抗日三国:天子刘协,添加好友就变强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412章 不贪黄金千两重,只恐百姓泪空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

《大吴会典?盐法篇》载:“大吴行‘开中法’,令商运粮至边地,换取盐引,凭引支盐,转售获利。神武年间定‘盐引验查制’,凡盐引必钤官印,账册需用官墨,以防舞弊。” 德佑二十一年夏,山东遭蝗灾,粮价飞涨,然巡抚奏报 “仓储充足,盐商奉公”,实则盐商勾结地方,囤粮居奇,镇刑司受其贿赂,压案不查。左都御史谢渊以风宪之权巡按山东,携一竹筐赴任 —— 筐中无金玉,唯卷宗、识墨石与百姓诉状,却要撬动盘根错节的官商勾结之网。

蝗灾千里麦成灰,盐贾藏粮盼价飞。

竹筐载得清风去,识墨能辨黑与白。

不贪黄金千两重,只恐百姓泪空垂。

青竹未折终成案,公道如绳缚罪魁。

德佑二十一年夏六月,山东蝗灾已逾三月。飞蝗过处,麦禾尽秃,田埂上只剩光秃秃的秸秆,百姓扶老携幼逃荒,沿途饿殍相望。然山东巡抚杨文魁的奏报却称:“仓储丰实,盐商捐粮赈灾,民心安定。” 奏报抵达京师时,都察院已收到数十封山东百姓的诉状,字字泣血:“盐商张茂德囤粮万石,粮价涨十倍,百姓易子而食,巡抚不问,镇刑司不理!”

谢渊捧着诉状,指尖抚过 “张茂德” 三字 —— 此人是山东最大的盐商,其表兄李嵩现任户部侍郎,掌管天下盐引发放,与镇刑司指挥佥事黄彪过从甚密。“杨文魁是李嵩的门生,” 谢渊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林缚道,“这案子牵连着户部、镇刑司,地方官怎敢查?” 林缚忧心道:“山东镇刑司千户王虎是黄彪的心腹,手段狠辣,去年有举子告张茂德,被他以‘诬告官商’定罪,至今还关在诏狱。”

谢渊望向窗外,烈日炎炎,仿佛能听见千里之外百姓的哀嚎。“风宪官的职责,便是管这‘不敢查’的案子。” 他起身道,“备一匹快马,再找个竹筐。” 林缚不解:“大人巡按山东,怎不带仪仗文书?” 谢渊笑曰:“仪仗是给官看的,竹筐才装百姓的冤情。”

三日后,谢渊抵达山东济南府。未去巡抚衙门,先在城郊破庙落脚。庙中挤满逃荒百姓,个个面黄肌瘦,见了穿官袍的谢渊,纷纷围上来哭诉。一个瞎眼老汉摸索着递上半块树皮:“大人,这是俺们三天的口粮,张茂德的粮仓堆成山,却一粒粮也不卖啊!” 谢渊接过树皮,粗糙的边缘刮得手心生疼,他将竹筐放在地上,让百姓把诉状都放进筐里:“你们的冤情,我都装在这筐里了。”

次日天未亮,谢渊已带着竹筐站在巡抚衙门外。晨露打湿了他的官袍下摆,竹筐里的账册被露水浸得微微发潮,却更显沉甸甸的分量。巡抚衙门的朱漆大门紧闭,门房见他一身素袍,身后只有个玄夜卫校尉,连个随从都没有,便懒懒散散地问:“你谁啊?巡抚大人还没起呢。” 谢渊亮出都察院的腰牌,冷声道:“左都御史谢渊,巡按山东,速通报。”

门房见了腰牌上的獬豸纹,吓得一哆嗦,连滚带爬地往里跑。片刻后,大门 “吱呀” 打开,杨文魁身着绯红官袍,端坐于正堂之上,案头摆着茶盏,袅袅热气模糊了他的脸,却掩不住眼底的傲慢。谢渊踏入大堂时,他连眼皮都未抬,指尖叩着案面:“谢大人不在京师整肃风纪,跑到山东来管盐商的闲事,是越权了吧?都察院的手,未免伸太长了。”

谢渊将竹筐重重放在堂中,筐底与青砖碰撞发出闷响。他俯身从筐里取出账册,纸页因连夜翻看有些卷边:“巡抚大人上月奏报‘仓储充足,盐商奉公’,可这账册‘五月入库量’一栏,用识墨石一验便知是硫黄墨后填的 —— 真正入库不过一千五百石,却写成五千石,为何?” 他又取出百姓诉状,“这些诉状上写,百姓饿得吃树皮、挖草根,张茂德的粮仓却堆成山,粮价涨了十倍,巡抚大人难道看不见?”

杨文魁猛地拍案而起,官帽上的红缨剧烈晃动:“谢渊!你敢用几本破账册、几张烂诉状污蔑朝廷命官?张茂德是正经盐商,依法囤粮,何错之有?” 他话音刚落,后堂转出几个山东官员,纷纷附和:“谢大人远道而来,恐是听信了刁民谗言!”“巡抚大人爱民如子,怎会与盐商勾结?”

谢渊冷笑一声,从竹筐里捧出半袋糙米,米粒干瘪,还混着沙砾:“爱民如子?那这袋糙米,巡抚大人见过吗?” 他举起糙米,“这是济南城郊百姓三天的口粮,每石价银三两,是灾前的十倍!张茂德去年以三钱一石收粮,如今高价售卖,一本万利,这些钱,都进了谁的口袋?”

正争执间,大堂外传来甲胄碰撞的脆响,镇刑司千户王虎带着数十名校尉闯了进来,腰间佩刀闪着寒光,刀鞘上的飞鹰纹在晨光中格外刺眼。“杨文魁大人!” 王虎拱手时眼神瞟向谢渊,带着毫不掩饰的敌意,“镇刑司接匿名举报,有人伪造账册诬告良善盐商,特来拿人!” 他跨步上前,手按刀柄,“谢大人,您身为都察院高官,竟敢干预地方事务,还请跟我回镇刑司说清楚!”

谢渊挺直脊背,袍角在穿堂风中微动:“王千户好大的胆子!都察院巡按地方,查贪官污吏,是祖制赋予的职权,你凭什么拿我?” 王虎阴恻恻地笑:“凭‘诬告官商’的罪名!只要镇刑司定了罪,就算你是左都御史,也得乖乖坐牢!” 说着便要挥手让校尉上前。

“住手!” 一声尖细的厉喝从门外传来,李公公(小李子)双手捧着鎏金圣旨,快步走入大堂,明黄的圣旨在晨光中闪着威严的光,他身后跟着两个小太监,捧着圣旨的托盘上还盖着明黄绸缎。“陛下有旨!” 李公公尖声念道,嗓音因赶路而微微发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左都御史谢渊巡按山东,持节钺,代天巡狩,凡阻挠查案者,无论官阶,以抗旨论!”

王虎的手僵在刀柄上,脸色 “唰” 地褪成惨白,“扑通” 一声跪倒在地,膝盖撞在青砖上的闷响在大堂回荡。杨文魁原本还强撑着的身子猛地一晃,若非身旁官员扶着,险些栽倒,他望着圣旨上鲜红的玉玺,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来 —— 他万没想到,谢渊竟能请动御前太监传旨,更没想到皇帝会如此信任一个 “查闲事” 的风宪官。李公公将圣旨递到谢渊手中,低声道:“谢大人,陛下说,您尽管查,宫里等着您的回话。”

谢渊接过圣旨,躬身谢恩,转身目光如炬:“王千户既来了,正好做个见证。” 他转向杨文魁,“巡抚大人,敢不敢随我去粮仓查仓?” 杨文魁冷汗涔涔,支吾道:“查…… 查就查,我身正不怕影子斜!”

一行人来到东门外的粮仓时,日头已升至半空。粮仓的围墙高达三丈,墙头上插着尖刺,打手们见巡抚、镇刑司千户和御前太监都来了,个个面面相觑,腿肚子直打颤。谢渊指着粮仓大门:“开门!” 张茂德的管家磨磨蹭蹭地开锁,铜锁 “咔哒” 打开的瞬间,一股陈粮的霉味扑面而来,呛得李公公忍不住捂了捂鼻子,低声对身后小太监道:“好家伙,藏了这么多粮,难怪百姓要饿肚子。”

“打开地窖!” 谢渊厉声下令。几个校尉撬开地面的石板,露出黑漆漆的地窖入口。谢渊提着灯笼率先走下石阶,李公公也跟了下去,借灯笼光一看,地窖里潮湿阴冷,一排排麻袋堆到顶,麻袋上印着模糊的 “泰昌元年” 字样。“这是前几年的陈粮,” 谢渊抓起一把粮,米粒发黄发硬,“囤了这么久,就是等着灾年涨价!” 他让人取来斗斛,亲自弯腰丈量,“每排麻袋二十个,每个装粮五石,整整八十排,共计八千石 —— 账册上只记了一千五百石,剩下的六千五百石,都被你们藏起来了!”

张茂德被押到地窖口时,双腿一软瘫在地上,看着满窖的粮食,嘴唇翕动着:“我…… 我只是……” 谢渊打断他:“只是什么?只是看着百姓饿死,自己赚黑心钱?” 李公公在旁冷冷道:“张掌柜,你这粮仓的粮,够济南府百姓吃三个月了,良心过得去吗?”

当晚,巡抚衙门的公堂灯火通明。谢渊端坐堂上,案头摆着竹筐,筐里的账册、糙米、诉状一字排开,像无声的证人。李公公坐在侧席,捧着茶碗,目光却紧盯着堂下,时不时在小本子上记着什么 —— 这是他要回禀皇帝的细节。张茂德被押上堂时,还想抵赖:“那些粮是我合法收购的,想什么时候卖就什么时候卖!” 谢渊取出账册,用识墨石轻擦 “入库量” 一栏,青黑色的硫黄墨痕迹立刻显形:“这硫黄墨是镇刑司特制的,寻常盐商哪能弄到?说,是不是王虎给你的?”

张茂德眼神猛地一跳,下意识看向站在堂下的王虎。王虎脸色铁青,狠狠瞪了他一眼。谢渊趁热打铁:“你表兄户部侍郎李嵩,每月从你这里拿五百两‘分润’,镇刑司指挥佥事黄彪也有份,对不对?杨文魁让你囤粮,他分三成利,这些你都要瞒吗?”

“我说!我说!” 张茂德终于崩溃,哭喊着招供,“是杨文魁找我的,他说蝗灾肯定会来,让我趁低价囤粮,灾年高价卖出,赚的钱分他三成…… 硫黄墨是王虎送的,让我改账册…… 李侍郎确实每月拿钱,他还帮我弄到了额外的盐引,让我有本钱囤粮……”

杨文魁在旁听着,头埋得越来越低,直到张茂德说出他的名字,他才猛地抬起头,眼中满是绝望。王虎则面如死灰,知道自己彻底栽了。李公公在侧席上听得连连摇头,笔尖在小本子上飞快记录,墨点溅到了袖口也顾不上擦。

审案的间隙,李公公见谢渊蹲在竹筐旁,抓起一把糙米比划,便走了过去。谢渊道:“李公公你看,灾前每石粮三钱,现在卖三两,每石多赚二两七钱,八千石就是二万一千六百两 —— 这些钱,够让山东百姓买三个月的口粮了,却被他们塞进自己腰包。” 李公公叹了口气,指尖轻轻碰了碰竹筐里的糙米,糙得硌手:“谢大人,老奴在宫里见多了金银珠宝,却没见过比这筐糙米更重的东西。陛下常说,百姓的口粮比什么都金贵,今日才算真明白了。”

谢渊点头,指尖轻抚竹筐的竹篾:“这竹筐装过百姓的苦,就再也装不下脏钱了。”

三日后,谢渊的奏折连同李公公的密报一同送抵京师。帝览奏后龙颜大怒,下旨:“张茂德囤粮居奇,斩立决,家产充公赈济灾民;杨文魁包庇贪腐,革职抄家,下三法司严审;王虎滥用职权,流放三千里;户部侍郎李嵩、镇刑司指挥佥事黄彪即刻解职,交都察院查办!”

消息传到山东,百姓们沿街设香案,捧着粗瓷碗跪在路边,碗里盛着刚分到的救济粮,见了李公公的马车经过,纷纷磕头:“多谢公公传旨!多谢谢大人!” 李公公掀帘一看,眼眶有些发热,对车夫道:“慢些走,让老奴再多看两眼。”

谢渊离山东那日,济南府的百姓自发相送,老人们拉着他的衣袖落泪:“谢大人,您的竹筐装着公道啊!” 李公公坐在马车上,看着这一幕,对身旁小太监道:“记住今日的光景,往后谁要是敢贪百姓的口粮,咱家第一个不饶他。” 谢渊望着百姓们菜色脸上的笑容,将张茂德送来的黄金充公买的粮车赶在前面,竹筐里的糙米,终于变成了百姓口中温热的救命粮。

片尾

德佑二十一年夏七月,左都御史谢渊巡按山东,破盐商囤粮案,涉案官员十余人皆伏法。帝闻之嘉叹:“谢卿以竹筐载冤情,以识墨辨奸邪,真乃风宪之楷模。” 李公公回宫后,在御前细说查案经过,帝赞曰:“小李子说得对,百姓的口粮比金玉贵重,能护好口粮的官,才是好官。” 时山东百姓谣曰:“谢御史,持竹筐,走遍山东查粮仓;识墨石,辨假账,贪官污吏无处藏。” 都察院的竹筐,一时成为清廉的象征,官员见之,无不自警。李公公在《巡鲁记事》中写道:“山东之行,见谢御史三夜蹲仓,识墨验账,拒黄金如弃敝履,以竹筐载民情。张茂德之金,足以富甲一方,然谢御史视之如粪土,盖因筐中有百姓血泪,心中有国法纲纪。问其为何拒金,曰:‘此金沾饿殍血,食之难安。’方知清廉非天生,乃心有百姓,则贪念自灭;守正非刻意,乃肩扛国法,则邪祟自退。竹筐虽轻,载公道则重千钧;青竹虽柔,持正气则折不弯。”

卷尾

《大吴史?食货志》载:“德佑二十一年,山东蝗灾,盐商张茂德囤粮居奇,左都御史谢渊巡按,破其案,充其金以赈灾,活民数万。御前太监李某传旨督案,据实回禀,帝嘉其忠。” 又载:“渊巡按所至,不带仪仗,唯携竹筐,曰:‘筐中天地大,能装百姓冤。’” 后世论者谓:“大吴盐法之清,自谢渊始;官场之廉,亦自竹筐始。而太监督案不徇私,更见君明臣直,上下同心之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神王令上门女婿叶辰捡个飞碟送外卖三国:赵云师兄,简化技能就变强我雕刻神像,敕封诸天神明本想当黑心老板,却成业界良心女主她恶毒且万人迷2万古神帝飞天鱼无弹窗重生1990:重新做人弥补妻女员工比老板还有钱别无选择1乾坤塔顾道长生重生官场:开局迎娶副省长千金坑爹萌宝已上线顶级Enigma的专属抑制剂三国之袁术家臣给勇者们添麻烦的勇者最后一个发丘天官后代快穿精灵梦叶罗丽
经典收藏大宋风云三国从救曹操老爹开始穿越大乾,开局就娶三个媳妇带着淘宝去抗日三国:多子多福,开局燕云十八骑晋风圣雄之名龙飞凤儛我保驾乱世才子炮灰"攻"养成系统穿越女频反派:手握十万大军的我笑疯了将军夫人,请吃回头爷!相父安心养老,和约阿斗去签NBA万界主教陛下,不能嫁公主抵债啊!田园大唐大唐:从攻略长公主开始三国开局就送大礼包日月余晖超神狂兵
最近更新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衣冠谋冢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北宋第一狠人英烈传奇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笔架叉将军水浒之往事随风从公爵之子到帝国皇帝说好打猎养未亡人,你这都快登基了世子凶猛:谁敢和我抢女人?万界大暴君:开局召唤厂公雨化田大乾风云起苍穹让你做赘婿,你在朝堂一手遮天?大秦帝师:狱中讲课,始皇跪求我治国大明辽国公一品弃子,从边军小卒到镇国大将穿越大唐:农家子弟挣钱忙驸马不要脸,骚衣夜勾栏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