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从封地开始,到拥兵百万雄霸天下弘农杨氏,恭送大汉!这县衙深藏不露大明:弃婴开局,老朱求我当皇帝乌龙召唤:冷情妈咪大秦:朕乃嬴政,开局加入聊天群父皇,冤枉呀,儿臣是奉旨造反长生界灵剑尊北宋穿越指南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601章 终教军饷输边地,再护山河守四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语

《大吴史?食货志》载:“德佑十五年,大同卫、宣府卫边军缺粮三月,兵卒多有冻饿,守将陈安、李默递急奏请粮。帝萧桓命户部拨军粮三万石,由驿传送边。镇刑司提督石迁(从一品)与副提督石崇(从二品)、诏狱署提督徐靖(从二品)串联,假‘帝意南迁’为由,扣粮于通州仓,私分五千石,余粮囤于镇刑司旧库。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察边军奏报异常,奏请帝命玄夜卫勘验,十日获迁、崇、靖通敌扣粮罪证,帝诛迁、崇,贬靖,粮乃送边。”

《玄夜卫档?奸佞录》补:“石迁扣粮时,伪造‘南迁诏旨’(墨为松烟墨,非内府朱砂墨),印为私刻‘皇帝之宝’(真印边缘有‘元兴二十五年铸’阴纹);徐靖则拖延驿传文书,阻边军急奏入京。秦飞勘验通州仓时,于粮囤下搜出石迁与瓦剌密信‘扣粮乱边,边军溃则京师危’,罪证存诏狱署东库第四十三柜,入《石迁石崇徐靖通敌扣粮案勘卷》。”

边军冻饿盼粮忙,奸佞私扣乱边防。

伪传迁旨欺朝野,真勘罪证破迷障。

墨验印痕追佞迹,言陈实据斩奸党。

终教军饷输边地,再护山河守四方。

德佑十五年的大同卫,陈安站在城头,望着远处漠北的方向,手里攥着边军的缺粮奏报 —— 纸页上还沾着兵卒的泪痕,字里行间满是急迫:“今边军缺粮三月,每日一餐掺沙麦粥,小兵王五冻饿而亡,若再无粮,恐兵卒溃散。”

身后传来脚步声,亲兵捧着半块冻硬的麦饼:“将军,这是今日的口粮。” 陈安接过,饼渣簌簌落在甲胄上,他想起去年守大同卫时,谢渊送来的粮饷,那时兵卒们还能顿顿吃饱。“传我令,” 陈安声音沙哑,“再递急奏,快马送京师,求谢尚书催粮!”

三日后,急奏抵京,先送兵部,再呈御书房。谢渊看着奏报,指尖触到纸页上的泪痕,心里像被刀割 —— 大同卫是九边重镇,若兵卒溃散,瓦剌必趁机来攻。他立刻起身,往户部而去:“刘尚书,边军急奏,需立刻拨粮三万石!”

户部衙署的书房里,刘焕(正二品户部尚书)看着谢渊递来的急奏,眉头皱得很紧。他起身走到柜前,拿出《户部粮储册》,指尖点在 “通州仓三万石” 处:“谢太保,仓里有粮,可驿传那边迟迟不来‘粮饷勘合’,没法调粮啊。”

“勘合?” 谢渊心里起疑,“帝已下旨拨粮,户部该即刻出勘合,怎会等驿传?” 刘焕叹了口气,声音压得极低:“谢太保,昨日石迁提督来过大堂,说‘近日有帝意南迁之议,边粮可暂缓’,还让属下‘听他调度’—— 镇刑司势大,属下……”

谢渊的拳头攥得咯咯响:石迁竟假传帝意!他刚要开口,户部侍郎陈忠(正三品)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纸:“尚书,通州仓来报,石提督的人接管了仓门,说‘粮归镇刑司调度,户部不得干预’!”

镇刑司提督府的书房里,石迁坐在案前,手里捏着通州仓的粮册,嘴角勾起冷笑。石崇站在一旁,手里捧着刚伪造的 “南迁诏旨”:“叔父,这诏旨用松烟墨写的,印也刻好了,没人能辨出真假。”

石迁接过诏旨,凑到灯前看了看:“徐靖那边呢?驿传的文书能不能拦下来?” 门外传来脚步声,徐靖走进来,手里拿着边军的急奏:“石提督放心,驿传的文书都扣在诏狱署,边军的急奏,除了谢渊,没人能看到。”

“好!” 石迁把粮册扔在案上,“这三万石粮,五千石分你二人,余粮囤在镇刑司旧库 —— 等边军溃散,瓦剌来攻,京师必乱,那时咱们再引瓦剌入城,谢渊必死无疑!”

离开户部后,谢渊直奔驿传署。驿丞见了他,吓得连忙跪地:“谢太保,不是小吏不送文书,是诏狱署的人拦着,说‘石提督有令,边地文书需先过镇刑司’!”

谢渊心里愈发确定:石迁不仅扣粮,还拦着消息!他转身往玄夜卫北司而去,秦飞(从二品玄夜卫北司指挥使)正带着文勘房属吏核验旧案,见他来,立刻起身:“谢太保,可是边粮出了问题?”

“秦指挥使,” 谢渊递过边军奏报,“石迁扣了三万石军粮,假称‘南迁’,还拦着驿传文书。你立刻派暗探去通州仓,查粮的去向;再让张启(从三品玄夜卫文勘房主事)查镇刑司的粮册,务必找到证据!”

玄夜卫暗探乔装成仓夫,混入通州仓。仓门由镇刑司的人看守,腰间佩刀上刻着 “镇刑司” 三字,对仓夫呼来喝去。暗探趁看守换班时,溜进粮囤区,见三万石粮堆在西侧,上面盖着 “镇刑司封存” 的木牌。

他摸出文房四宝,临摹木牌上的印鉴(“镇刑司印”),又刮了点粮囤上的麦壳(沾着镇刑司旧库的霉味),刚要离开,就听见石崇的声音:“把粮看好了,谁敢动一粒,斩!” 暗探连忙藏进粮囤后,待石崇走后,才偷偷溜出仓,把印鉴摹本和麦壳送去玄夜卫。

玄夜卫北司的文勘房里,张启拿着暗探送来的印鉴摹本,与真 “镇刑司印” 比对。真印边缘有 “元兴二十年铸” 的阴纹,摹本上却没有;真印用的是桐烟墨,摹本是松烟墨。“秦指挥使,” 张启递过摹本,“这印是私刻的,石迁在造假!”

秦飞接过摹本,又闻了闻麦壳:“这霉味是镇刑司旧库的 —— 去年查苏峻案时,我去过那库,囤粮的霉味就是这样。石迁把粮囤去旧库了!” 他立刻起身,“我去禀谢太保,咱们得请旨查镇刑司旧库!”

同日廷议,谢渊奏请查通州仓与镇刑司旧库。石迁立刻出列,手里捧着 “南迁诏旨”:“陛下!臣扣粮是遵‘南迁诏旨’—— 近日漠北瓦剌蠢蠢欲动,京师危矣,不如南迁暂避,粮饷无需送边,免得浪费!”

石崇、徐靖跟着附和:“陛下,石提督所言极是!边军若溃散,可再募新兵,粮饷若送边,南迁时就没粮了!” 吏部尚书李嵩(正二品)皱眉道:“石提督,南迁乃国之大事,需内阁与六部议决,怎会有‘诏旨’?”

石迁把 “诏旨” 递到萧桓面前:“陛下,这是内府拟的诏旨,臣不敢欺君!” 谢渊上前一步:“陛下,此诏旨墨为松烟墨,非内府朱砂墨;印为私刻,无‘元兴二十五年铸’阴纹 —— 玄夜卫已勘验,是伪造的!”

萧桓接过 “诏旨”,指尖触到纸页上的松烟墨,脸色沉了下来:“石迁!你竟敢伪造诏旨!” 石迁 “扑通” 跪地:“陛下!臣冤枉!是谢渊伪造证据陷害臣!”

秦飞递上玄夜卫的勘验结果:“陛下,通州仓的粮囤木牌印鉴是私刻的,麦壳来自镇刑司旧库;驿传文书也被徐靖拦着,边军急奏迟了五日才到京。请陛下命玄夜卫查镇刑司旧库,若查不到粮,臣愿领罪!”

萧桓拍案:“准奏!秦飞,你率玄夜卫查镇刑司旧库;谢渊,你监查通州仓 —— 若石迁真扣粮,朕必严惩!”

秦飞率玄夜卫查镇刑司旧库。库门由镇刑司兵卒看守,见玄夜卫来,竟拔刀阻拦。秦飞冷喝:“陛下有旨,谁敢阻拦,以通敌论罪!” 兵卒们吓得不敢动,玄夜卫推开库门,果然见三万石粮堆在里面,粮袋上还贴着 “通州仓” 的封条。

张启在粮囤下搜出一个木盒,里面有石迁与瓦剌的密信:“扣粮三月,边军必溃,瓦剌可攻大同卫,我为内应,京师可破。” 信上的墨是松烟墨,与 “南迁诏旨” 的墨一致。“秦指挥使,” 张启声音发颤,“石迁通敌!”

徐靖见旧库被查,偷偷派亲信送密信给石迁,让他 “快逃”。亲信刚出诏狱署,就被玄夜卫暗探抓获。秦飞审亲信,得知徐靖分了石迁私扣的五千石粮,还帮着伪造 “南迁” 流言。

秦飞带着亲信去诏狱署,徐靖见亲信被抓,脸色惨白:“秦指挥使,我…… 我只是帮石迁拦了文书,没分粮!” 秦飞冷笑:“你家仆说,昨日还从你府里运走十袋麦粮 —— 玄夜卫已去你府查了,粮还在柴房!”

玄夜卫抓了石崇,严刑审讯。石崇本是石迁的侄子,见罪证确凿,哭着供认:“是叔父让我私刻印鉴、伪造诏旨,还让我分了两千石粮,送回乡下老家;徐靖分了三千石,藏在他府里柴房。叔父说,扣粮乱边,瓦剌来攻,他就能当‘内应’,封瓦剌的‘平南王’!”

秦飞把供词递给谢渊,谢渊看完,手指攥得发白:“石迁为了当官,竟通敌卖国!” 他立刻起身,“去御书房,禀陛下!”

石迁得知石崇、徐靖被抓,知道大势已去,竟召集镇刑司旧吏,想冲进通州仓抢粮,再逃去漠北。旧吏们却怕了 —— 玄夜卫已围了镇刑司提督府,箭搭在弦上,只等他出门。

石迁看着空荡荡的府院,想起父亲石远(永熙帝时的御史)临终前说 “忠君爱国”,突然笑了,笑出眼泪:“我这辈子,争来争去,竟成了通敌的奸贼……” 他刚要拔刀自刎,玄夜卫卒冲进来,按住了他的手。

廷议,石迁、石崇、徐靖被押在阶下。萧桓看着密信、供词、伪造的诏旨,声音威严如冰:“石迁伪造诏旨、扣粮通敌,石崇协从,徐靖包庇 —— 按大吴律,迁、崇斩立决,曝首通州仓三日;靖贬为庶民,流放崖州,终身不得回京!”

石迁抬头,望着谢渊:“谢太保,我输了…… 可我不服 —— 若不是你挡路,我早当上司空了!” 谢渊冷声道:“你输的不是我,是你自己的贪念与通敌之心。边军冻饿时,你在私分粮饷;百姓盼安时,你在谋乱 —— 你不配为大吴官!”

户部刘焕亲自押送三万石粮去边地。大同卫的兵卒们见粮车来,欢呼着围上来,陈安捧着麦饼,眼泪掉在饼上:“弟兄们,有粮了!谢太保帮咱们讨来粮了!”

宣府卫的李默也收到了粮,他站在城头,望着京师的方向,对兵卒们说:“咱们守好宣府卫,不辜负谢太保,不辜负陛下!” 兵卒们齐声喊:“死守边地,护我大吴!”

粮送边后,谢渊奏请萧桓修订《边军粮饷制》:“边军粮饷由户部直接调运,需有‘兵部勘合’与‘玄夜卫印鉴’双证,镇刑司、诏狱署不得干预;驿传文书需每日送京,延误者斩;边军每半月递一次粮饷奏报,由玄夜卫核验,防奸佞隐瞒。”

萧桓准奏:“就按谢尚书说的办!日后谁再敢扣粮通敌,无论官阶,一律斩!”

石迁、石崇被斩于通州仓前,曝首三日。百姓们路过时,扔烂菜叶、石头,骂声不断:“奸贼!边军冻饿,你却私分粮饷!”“杀得好!这样的官就该斩!”

有个边军小兵的娘,提着篮子来骂:“我儿在大同卫冻饿,你却在家吃白面馒头!你对得起大吴的百姓吗?” 她扔出一块石头,砸在石迁的首级上,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

秦飞率玄夜卫清查镇刑司旧党,共抓获旧吏二十人,皆为石迁亲信,有的帮着伪造文书,有的帮着私分粮饷。萧桓下旨:通敌者斩(三人),附和者罚俸一年,派往边地督运粮饷(十七人)—— 戴罪立功,若再犯错,斩!

户部尚书刘焕修订《驿传粮运制》:“边军粮饷驿传需派‘双驿丞’(户部一人、玄夜卫一人),每日记录粮运进度,直达帝前;通州仓设‘粮饷监察官’(玄夜卫从五品),专司粮的出入库,每月核验一次,结果奏报户部与兵部。”

谢渊巡大同卫。他走进兵卒的营房,见兵卒们喝着热粥、啃着麦饼,心里松了口气。陈安指着城墙上的新工事:“谢太保,粮到后,兵卒们干劲足,筑了五座箭楼,还挖了陷马坑!”

谢渊拍了拍小兵周虎的肩(周虎是之前冻饿的兵卒):“现在能吃饱了吗?” 周虎点头,眼里满是感激:“能!谢谢谢太保,谢谢陛下!俺定守住大同卫!”

瓦剌左贤王闻知石迁被斩,粮送边军,大同卫、宣府卫防务加固,知道再攻边地已无希望,遂杀了主张攻边的将领,率部退回漠北深处,三年内再不敢窥伺大吴边地。

萧桓召谢渊、李东阳入宫议事。御书房里,萧桓看着边军送来的 “平安奏报”,欣慰道:“谢太保,若不是你勘破石迁的阴谋,边军就溃散了,京师也危了。”

谢渊躬身:“陛下,此乃臣的本分。边军是大吴的屏障,粮饷是边军的命 —— 日后需严防奸佞扣粮,才能保边地安稳。” 李东阳(正一品太傅兼内阁首辅)点头:“谢太保所言极是,臣请命内阁编纂《边粮防范录》,颁行六部九边,令百官引以为戒。”

吏部尚书李嵩(正二品)见石迁旧党被除,奏请整肃吏部:“陛下,石迁能串联旧党,是因吏部有旧吏包庇。臣请考核全国文官,凡与镇刑司旧党有牵连者,一律贬官;凡忠良之后,优先擢用。”

萧桓准奏:“李尚书,此事就交给你 —— 吏治清明,才能杜绝奸佞!” 李嵩躬身:“臣遵旨!”

户部尚书刘焕(正二品)命侍郎陈忠(正三品)核查全国粮库账目,发现有三个州府官私分粮饷,立刻奏请帝处置。萧桓斩私分粮饷者,贬包庇者,户部账目遂清。

刘焕对谢渊道:“谢太保,日后户部调粮,定按‘双勘合’制度,绝不让石迁之事再发生!” 谢渊点头:“刘尚书,咱们同心协力,才能保大吴粮饷无虞。”

玄夜卫指挥使周显(从一品)命秦飞加强边地密探:“边地若有异常,需立刻报京;镇刑司旧库已封,钥匙由玄夜卫与户部共管,再不许私囤粮。”

秦飞道:“周指挥使放心,玄夜卫已在大同卫、宣府卫设暗探哨,每日巡查,定不让奸佞再通敌!”

大同卫、宣府卫守将送 “忠勇保边” 匾到京师,挂在谢渊府前。百姓们自发来观匾,有人喊:“谢太保,您是大吴的救星!” 谢渊站在府前,对着百姓躬身:“此乃君臣同心、官民同心之故,非臣一人之功!”

李东阳率内阁编完《边粮防范录》,内容包括:边军粮饷申请流程、户部调粮制度、玄夜卫勘验职责、奸佞扣粮案例(石迁、苏峻等)。萧桓命颁行六部九边,令百官 “每日诵读,勿忘奸佞之祸”。

李东阳对谢渊道:“这部录子,能保边粮十年无虞 —— 谢太保,你勘案的细节,我们都写进去了,让后世官知道,忠良如何护粮。” 谢渊点头:“李阁老,这是为了大吴的江山,值得。”

礼部尚书王瑾(正二品)率官员去昌平陵寝祭告,奏明 “石迁伏诛,边粮送边,边地安稳”。祭文里写道:“奸佞已除,忠良得用,陵寝无虞,边地无警,大吴江山永固。”

守陵卫总兵官孙山(正四品)率兵卒跪拜陵前:“先帝放心,臣定守住陵寝,不让奸佞再扰祖宗!”

刑部尚书马昂(正二品)修订《大吴食货律》,新增 “扣粮通敌罪”:“凡官扣军粮、私分粮饷者,斩;伪造粮饷文书、阻粮运者,斩;包庇扣粮者,贬或流。”

刑部侍郎刘景(正三品)道:“马尚书,这部律能震慑百官,再没人敢扣粮了!” 马昂点头:“律法严明,才能保百姓与边军无饿殍。”

工部尚书张毅(正二品)派侍郎周瑞(正三品)去大同卫、宣府卫,修缮边军堡寨,筑箭楼、挖壕沟,还送了百门火器。边军卒们帮着筑堡,周瑞道:“弟兄们,这堡寨能挡瓦剌,你们守边更安全!”

兵卒们笑着回应:“谢谢周侍郎!俺们定守住堡寨!”

京师百姓自发在正阳门内摆宴,庆祝边地安稳、奸佞伏诛。街上挂满了红灯笼,孩子们提着灯笼跑,商贩们吆喝着卖货,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脸上满是笑容。

有个老妪拉着谢渊的手:“谢太保,去年瓦剌围京,今年奸佞扣粮,都是您帮咱们渡难关 —— 您是大吴的福气啊!” 谢渊笑着回应:“老人家,是陛下英明,百官同心,百姓支持,才有今日的安稳。”

谢渊递《边防务奏疏》:“大同卫、宣府卫需增兵五千,火器百门;边军堡寨需每月核验一次;边将每季度入京奏报,防隐瞒军情。”

萧桓准奏:“谢太保,边防务全交给你,朕信你!” 谢渊躬身:“臣定不负陛下信任!”

都督同知岳谦(从二品)训练京营兵,每日练刀、练火器,还教兵卒 “边地战法”。他对兵卒们说:“若瓦剌来攻,你们要像边军一样,死守京师!”

京营兵卒齐声喊:“死守京师!” 声音震得营寨的旗帜都在动。

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捕获一名瓦剌探子,审讯后得知,瓦剌左贤王 “闻大吴边地稳固,不敢再攻”。秦飞把供词奏报萧桓,萧桓欣慰道:“秦指挥使,玄夜卫有功,赏银千两!”

户部尚书刘焕调粮五万石,送往江南、山东 —— 那里秋收遇涝,百姓缺粮。刘焕道:“边军要粮,百姓也要粮,户部需兼顾。”

户部侍郎陈忠道:“刘尚书,咱们按‘先急后缓’调粮,江南、山东的粮已在路上了!”

宣府卫守将李默(从三品)递捷报:“瓦剌游骑十余人窥伺边地,被兵卒斩杀,无一人逃脱。” 萧桓看了捷报,笑着对谢渊道:“边军士气高,都是你送粮的功劳!”

萧桓下旨褒奖谢渊、秦飞、陈安、李默等:“谢渊加‘太傅’衔(正一品),赏黄金百两;秦飞升玄夜卫副指挥使(从一品),赏银五千两;陈安、李默各升一级,赏银三千两。”

谢渊推辞:“陛下,臣已受太保衔,不敢再受太傅 —— 请陛下把赏赐给边军兵卒吧!” 萧桓点头:“好!赏边军兵卒每人银五两,粮一石!”

九月初一,边军收到赏赐,兵卒们拿着银子,眼里满是感激。周虎把银子寄回家,给娘写信道:“娘,俺受赏了,您别担心,俺在大同卫很好,谢太保和陛下都疼俺们!”

秦飞把石迁案的罪证(密信、伪造诏旨、供词)封存于诏狱署东库,贴上 “永世不得擅动” 的封条。他对张启道:“这些罪证是警示,让后世官知道,通敌扣粮的下场!”

李东阳率内阁议边地策:“大同卫、宣府卫设‘边粮转运司’(从四品),专司粮运;边将任期三年,不得连任,防专权;边军与京营每半年换防一次,强兵卒战力。”

萧桓准议:“就按内阁说的办,让边地永远安稳!”

谢渊再巡大同卫。他坐在兵卒的营房里,和兵卒们一起喝粥、聊天。兵卒们说:“谢太保,您不像大官,像俺们的兄长!” 谢渊笑着说:“咱们都是大吴人,都是为了守好这片土地。”

瓦剌左贤王遣使入京求和,愿 “年年朝贡,永不犯边”。萧桓召谢渊、李东阳议:“瓦剌求和,可允吗?”

谢渊道:“陛下,可允,但需派玄夜卫去漠北监督,防他们反悔;朝贡需按大吴礼制,不可辱国。” 李东阳点头:“谢太保所言极是,求和能保边地十年安稳。”

萧桓准允:“派秦飞去漠北,按谢太保说的办!”

秦飞率玄夜卫出使漠北,见了瓦剌左贤王,宣读大吴的条件:“每年朝贡良马百匹、羊皮千张;瓦剌不得在漠南屯兵;若犯边,大吴必伐。”瓦剌左贤王连忙答应:“秦指挥使放心,俺们绝不犯边!” 秦飞在漠北待了五日,确认瓦剌撤兵后,才回京复命。

户部尚书刘焕筹备朝贡粮:“瓦剌遣使来京,需备粮饷招待,但不可浪费 —— 按‘使者例’,每日粮三石,银十两。”

户部侍郎陈忠道:“刘尚书,粮已备好,就等使者来了!”

礼部尚书王瑾制定朝贡礼:“瓦剌使者需在正阳门跪拜,入太和殿需三跪九叩,朝贡物品需由礼部核验,再呈帝前。”礼部侍郎林文(正三品)道:“王尚书,礼仪已练熟,不会出岔子!”

瓦剌使者入京,按礼制朝贡。京师百姓站在街边看,有人喊:“和平了!再也不用怕瓦剌了!” 孩子们追着使者的队伍跑,手里拿着鲜花。

萧桓率百官祭天,告 “漠北求和,边地安稳,奸佞已除,百姓安乐”。祭文里写道:“赖天地护佑,忠良用命,奸佞伏诛,和平降临,大吴江山永固,百姓永享太平。”

谢渊、李东阳等百官跪拜天坛前,声音齐整:“愿大吴永固,百姓安乐!”

大同卫、宣府卫把秋收的粮食送京五千石,陈安、李默递奏报:“边地丰收,愿送粮入京,助京师百姓过冬。”

萧桓看着粮车,笑着对谢渊道:“边地丰收,是你护粮的功劳啊!” 谢渊躬身:“陛下,是边军与百姓勤劳,才有丰收。”

李东阳率内阁总结德佑十五年事:“三月除张端构陷之奸,五月平赵霖袭陵之冤,六月布九门之防,七月斩石迁扣粮之佞,九月收瓦剌求和之好 —— 全年无大灾,无大患,大吴入鼎盛之期。”

萧桓看着总结,欣慰道:“这都是百官同心、百姓支持的结果 —— 明年,咱们还要让大吴更安稳!”

谢渊递致仕表:“臣年近半百,身体渐衰,愿致仕归乡,让年轻官接力护大吴。” 萧桓不许:“谢太保,大吴还需要你,你若致仕,谁护边地、勘奸佞?朕不准!”

谢渊含泪躬身:“臣遵旨!臣定继续护大吴!”

谢渊站在德胜门城楼上,看着雪花落在箭楼上,心里满是安稳。秦飞走来,手里捧着热粥:“谢太保,喝碗粥暖暖身子。”谢渊接过粥,望着远处的漠北方向:“秦指挥使,今年冬天,边军不会冻饿了,京师也不会慌了。” 秦飞点头:“是啊,都是您的功劳 —— 大吴的江山,会永远安稳。”

雪花飘落在两人的甲胄上,像给忠良的勋章,在寒冬里,温暖了大吴的每一寸土地。

片尾

德佑十五年十月廿,萧桓下旨:

追赠边军冻饿战死的兵卒为 “忠边校尉”,家属由户部按月发放抚恤金,入祀 “忠边祠”;

玄夜卫 “京师防务巡查司” 与 “边地密探千户所” 合并,由秦飞兼领,专司京师与边地防务核验;

户部设 “边粮储备仓” 于通州、宣府卫,各囤粮五万石,防边军缺粮;

礼部将 “瓦剌朝贡” 纳入《大吴礼典》,规定朝贡年限与礼仪,永为定制;

内阁将德佑十五年事编为《中兴录》,颁行全国,令百姓知 “忠良护邦、奸佞伏诛” 之理。

谢渊仍每日忙于边地防务与京师监察,萧桓常召他入宫议事,两人对坐御书房,从边粮调度聊到朝贡礼仪,君臣信任愈发深厚。李东阳在《内阁记事》中写道:“德佑十五年,奸佞四出,忠良四勘,终得太平 —— 非谢太保之刚正、秦指挥使之细察、李尚书之整肃、刘尚书之调粮,难成也。帝王之明,在辨忠奸;社稷之安,在固根本(边地、粮饷、吏治)—— 三者皆固,天下方宁。”

京师百姓在正阳门内立 “中兴碑”,刻谢渊、秦飞、陈安、李默等忠良之名,碑文中写道:“德佑十五年,奸佞乱政,忠良勘案,边地安稳,瓦剌求和,此乃大吴中兴之始。” 每到初一、十五,百姓们提着祭品来祭拜,香火袅袅中,德胜门的箭楼愈发坚固,大同卫的边堡愈发安稳,像在守护着大吴的江山,也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永恒和平。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载:“德佑十五年,渊四勘奸佞:三月拒张端之构陷,五月平赵霖之袭陵,六月防苏峻之阻防,七月斩石迁之扣粮。帝赞曰:‘渊之忠,胜岳峰;渊之智,胜陈烈 —— 非此臣,大吴难中兴。’”

《玄夜卫档?中兴录》补:“石迁案后,帝命玄夜卫将‘张端、赵霖、苏峻、石迁’四奸案合编为《四奸警示录》,颁行六部九边,令‘百官以四奸为戒,以渊、谦、飞为范’;又命兵部、户部、刑部合订《边地安稳三制》(防务制、粮饷制、律法制),推行九边,大吴边地遂入百年安稳之期。德佑十六年春,瓦剌再遣使朝贡,边军丰收,京师安定,时人谓‘谢公在,奸佞息,边尘静,天下宁’。”

德佑年间多奸佞,谢公四勘定邦宁。三月除谗清庙廊,五月平冤护先茔。六月九门排坚防,七月粮饷送边庭。九月瓦剌求和好,十月江山入太平。如今漠北无兵革,犹念当年忠烈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陆总,楼下那对龙凤胎很像你我为了少主威严欺负下老婆没错吧读心救全家,我拿稳神棍人设陆太太复婚吧直踏青云之巅员工比老板还有钱万古神帝飞天鱼无弹窗神王令星际:最强机甲师顶级Enigma的专属抑制剂穿越:大师兄不过凡人一介,吗?四合院:南锣鼓巷路人乱世枭臣斗罗:唐三带我加入武魂殿都摆烂了,谁还管那贞节牌坊带着空间超市去种田顾道长生宠妻狂魔:快穿之男神宠上身慕林明星前女友报复我
经典收藏时势造英雄,君子当有龙蛇之变大唐:开局摆地摊卖面膜重生悍卒:开局官府发媳妇女国公种田一二事脱了官衣,你跟我一个山贼讲道理?凰啼山河医将婿利刃无声大唐:属于我的贞观盛世军婚燃烧:媳妇太彪悍大明永乐,从教导皇孙开始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大唐:从攻略长公主开始虎啸三国穿越水浒收好汉三国从救曹操老爹开始最强大唐穿越大乾,开局就娶三个媳妇将军夫人,请吃回头爷!大明最后一个大帝
最近更新高门庶子大唐躺平王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我和兄弟一起穿越红楼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一身反骨,你叫我爱卿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大秦帝师:狱中讲课,始皇跪求我治国大明:一次呼吸一两银,殖民全球!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铜镜约锦衣血诏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玉符传奇穿越之原始之路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朕乃天命大反派,开局怒斩重生女帝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从公爵之子到帝国皇帝大周第一婿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