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古代历史着名人物武炼巅峰从封地开始,到拥兵百万雄霸天下南宋异闻录穿越汉末:我刘璋收拾旧山河凤逆天下北月篇田园大唐凤破龙榻:腹黑皇叔,请宽衣天下长宁回到三国做皇帝:我刘禅称霸世界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602章 夏木阴浓京畿危,乡民伏阙请戎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语

《大吴史?兵志》载:“德佑十五年夏,石迁伏诛未久,镇刑司旧党残余魏庸(理刑院左佥都御史,从四品)伪造‘瓦剌复袭京师’流言,散布京郊州县,乡民恐遭兵祸,数千人聚正阳门跪请,愿‘自备粮械,助军守城’。理刑院右都御史宋固(魏庸姻亲,正三品)欲借乡勇乱防务,私许‘乡勇统领职’予庸党;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察流言虚妄,奏请帝命玄夜卫勘验,七日获庸伪造军情、固包庇罪证,帝诛庸、贬固,诏乡勇由兵部规范编练,隶九门守御,京畿乃安。”

《玄夜卫档?民心录》补:“魏庸伪造‘瓦剌三万骑窥居庸关’文书(墨为松烟墨,非边卫朱砂墨),印为私刻‘宣府卫印’(真印含‘元兴二十三年铸’阴纹);宋固则扣压乡勇急奏,阻其直达帝前。秦飞勘验京郊乡民营时,于粮囤下搜出庸与瓦剌残部密信‘借乡勇乱京,旧党可复起’,罪证存诏狱署东库第四十四柜,入《魏庸宋固通党乱政案勘卷》。”

夏木阴浓京畿危,乡民伏阙请戎衣。

奸徒造谎谋私计,义士抛家赴国畿。

验墨追痕诛佞党,陈言据理护群黎。

终教乡勇归营伍,再固山河振鼓鼙。

勘罢石迁又捕庸,京郊风鹤扰民容。

千村父老携刀至,六部忠良执律从。

佞蔽圣听图乱政,贤扶社稷定边烽。

民心似铁坚如壁,不负江山不负宗。

德佑夏月京畿忙,乡民伏阙请戎装。

奸徒造谎谋私计,义士挥刀护故乡。

勘墨追痕诛佞党,编营练勇固金汤。

如今城门安稳在,犹念当年赴义郎。

德佑十五年夏,京郊通州的麦浪刚泛黄,一则流言就像漠北的风沙,卷过十里八乡。“瓦剌三万骑要打过来了!”“居庸关守不住了,京师要遭难了!” 乡民们聚在村口老槐树下,手里攥着刚收割的麦穗,脸上满是惊惧 —— 去年瓦剌屯兵通州时,不少人家的房子被烧,亲人战死,那滋味还刻在骨血里。

周老汉(通州西堡乡民,六十岁,儿子去年守大同卫战死)拄着拐杖,看着村头慌逃的村民,心里像被揪着:“不能逃!逃了家就没了!咱们去京师,求陛下让咱们助军守城!” 村里的后生们立刻应和:“周伯说得对!俺们有刀有弓,能守城门!”

三日内,通州、顺义、房山的乡民越聚越多,扛着锄头、背着干粮,往京师正阳门去 —— 他们不知道,这流言的源头,正藏在理刑院的官署里。

理刑院左佥都御史魏庸的书房里,烛火彻夜未亮。他摩挲着手里的 “瓦剌军情” 文书,嘴角勾着冷笑 —— 这文书是他让亲信仿宣府卫格式写的,墨用的松烟墨,印是私刻的 “宣府卫印”,连边卫常用的 “急递” 火漆,都仿得一模一样。

“大人,” 亲信书吏进来,递上京郊探报,“乡民已聚了三千多人,明日就到正阳门。宋都御史那边也回话了,会帮大人在陛下面前‘美言’,保您当乡勇统领。”

魏庸把文书锁进木盒,眼里闪着贪婪的光:“石迁虽死,咱们旧党还有人在。只要借乡勇乱了京师防务,再引瓦剌来攻,谢渊必获罪,到时候咱们就能复起!” 他想起石迁生前许的 “兵部侍郎” 职,指节攥得发白 —— 谢渊一日不倒,他就一日翻不了身。

兵部衙署的晨露还没干,谢渊就接到了京郊守将的奏报:“乡民数千人赴京,请助军守城,称‘瓦剌复袭’。” 他捏着奏报,指尖触到纸页上 “瓦剌三万骑” 的字样,心里起了疑 —— 此前玄夜卫刚递边报,宣府卫、居庸关皆无瓦剌踪迹,怎会突然有 “三万骑”?

“杨侍郎,” 谢渊召来兵部侍郎杨武(正三品),“你立刻去宣府卫驿传署,查近五日边军文书,看是否有‘瓦剌袭关’的奏报;再让秦飞派暗探去京郊,查流言是谁散布的。”

杨武躬身应诺:“谢太保放心,属下这就去办 —— 只是乡民已在来京的路上,若流言是假,恐民心惶乱。” 谢渊点头:“先稳住乡民,若真是假流言,定是有人故意作乱。”

理刑院右都御史宋固的官轿刚到正阳门,就见乡民们扛着刀弓,往宫前涌。他拦住乡勇代表周老汉,脸上堆着假笑:“老丈,你们的心意陛下知道,但乡勇需按规制来 —— 先回营等候,我替你们递奏报,保准陛下准你们助战!”

周老汉连忙递上乡勇名册:“大人,俺们都是正经乡民,愿守城门,不求赏赐!” 宋固接过名册,转身就交给亲信:“把名册扣下,别让谢渊看见 —— 等魏庸当了统领,再给乡民编伍。”

亲信犹豫:“大人,谢太保已让人查流言了,会不会……” 宋固瞪了他一眼:“怕什么?有我在,谢渊查不到魏大人头上!”

辰时,正阳门前的石板路上,数千乡民整齐跪下,手里举着 “助军守城” 的木牌。周老汉跪在最前面,声音沙哑却响亮:“求陛下开恩!俺们愿助军守城,不让瓦剌再害百姓!”

宫墙内的萧桓听见喊声,皱着眉问王福:“怎会有这么多乡民来请战?边报不是说瓦剌退了吗?” 王福躬身:“陛下,理刑院宋都御史说,是乡民自发来的,还没递奏报呢。”

萧桓刚要传旨召宋固,谢渊就匆匆入宫:“陛下,乡民请战恐有蹊跷 —— 边卫无瓦剌袭关奏报,流言来历不明,请陛下暂缓应允,待玄夜卫查清再说!”

当日廷议,宋固率先出列,手里捧着 “乡勇请战疏”:“陛下!乡民忠义可嘉,愿助军守城,此乃民心所向!臣请命理刑院统筹乡勇,由魏佥都御史统领,定能助九门防务!”

魏庸立刻附和:“陛下,臣愿领乡勇!只需拨粮五千石、刀五百把,臣定守住京郊!” 谢渊上前一步,递上边卫奏报:“陛下,宣府卫、居庸关近日无瓦剌踪迹,魏佥都御史所言‘瓦剌三万骑’,边卫从未奏报 —— 此流言恐是伪造!”

宋固反驳:“谢太保怎知流言是假?乡民若不是怕瓦剌,怎会舍家来请战?你是怕乡勇抢了兵部的权吧!” 谢渊冷声道:“宋都御史!我掌兵部,只为京师安稳,若乡勇真能助战,我求之不得;可若有人借乡勇乱防务,我绝不容!”

秦飞率玄夜卫暗探潜入京郊乡民营。营里的乡民们正围着篝火磨刀,有的后生还在练弓,周老汉则在清点干粮 —— 都是自家烙的麦饼,掺着野菜,却收拾得整整齐齐。

“老乡,” 暗探乔装成乡民,递过一块麦饼,“你们怎知瓦剌要来?” 后生周虎(周老汉的孙子,十八岁)咬着饼道:“是理刑院的魏大人说的,他还说居庸关快守不住了,让俺们来京师助战。”

暗探又问:“魏大人给你们许了啥好处?” 周老汉摇头:“俺们不要好处,就想守着家。只是魏大人的人说,等俺们进城,就让俺们当‘乡勇统领’,管着这几千人。” 暗探心里一沉 —— 魏庸果然在谋私。

张启在玄夜卫文勘房里,对着魏庸伪造的 “瓦剌军情” 文书反复查验。文书上写着 “宣府卫急报:瓦剌三万骑至独石口,不日袭居庸关”,墨色沉暗,是松烟墨的质感 —— 而边卫奏报用的是工部特制朱砂墨,色亮而红。

“秦指挥使,” 张启递过文书,“这墨是松烟墨,不是边卫的朱砂墨;印也有问题 —— 真‘宣府卫印’边缘有‘元兴二十三年铸’的阴纹,这印没有,是私刻的!”

秦飞接过文书,又闻了闻纸页:“纸上还有镇刑司旧库的霉味 —— 魏庸是石迁旧党,这文书定是他伪造的!”

秦飞率玄夜卫去理刑院传魏庸问话,宋固却拦在门口:“秦指挥使,魏佥都御史是理刑院官员,没有陛下旨意,你不能带他走!” 秦飞冷喝:“陛下有旨,查‘瓦剌流言’案,谁敢阻拦,以通党论罪!”

宋固的亲信刚要拔刀,就被玄夜卫卒按住。秦飞推开宋固,直闯魏庸书房,果然在书柜里搜出私刻的 “宣府卫印” 和一叠未写完的 “军情” 文书 —— 墨都是松烟墨,与伪造文书一致。

“宋都御史,” 秦飞拿着印和文书,“你还要包庇吗?” 宋固脸色惨白,却仍强辩:“是…… 是魏庸逼我的!他说若我不帮他,就杀了我全家!”

谢渊将玄夜卫的勘验结果递给萧桓:“陛下,魏庸伪造军情、私刻官印,宋固包庇纵容,皆为石迁旧党余孽;乡民是被蒙蔽,忠义可嘉。臣请旨,诛魏庸、贬宋固,乡勇由兵部规范编练,隶德胜门、安定门守御,自备粮械者,户部补粮一石,工部补刀一把。”

萧桓看着证据,又想起正阳门前乡民的身影,眼眶微红:“乡民忠义,朕心甚慰;魏庸、宋固奸佞,朕必严惩!就按谢太保说的办,别寒了百姓的心!”

魏庸被斩于正阳门前,曝首三日。乡民们路过时,周老汉指着魏庸的首级,对后生们说:“这就是造谎的奸贼!若不是他,咱们也不会白跑一趟 —— 但咱们助军守城的心,是真的!”

百姓们扔出烂菜叶,骂声不绝:“奸贼!敢骗咱们护城,该斩!” 玄夜卫清查魏庸党羽,抓获理刑院小吏八人,皆判流刑,发配九边充军 —— 镇刑司旧党余孽,又清去一批。

谢渊命岳谦(从二品都督同知)负责乡勇编练。岳谦在德胜门外设营,将数千乡民按 “五十人一伍,五百人一队” 编伍,每日练刀、练弓、练守城阵法。周老汉虽年近六十,却仍跟着练弓,箭术竟比后生们还准 —— 他年轻时是边卫的弓箭手,因伤退伍回了乡。

“周伯,” 岳谦递过一把新刀,“您这箭术,能当教头了!” 周老汉接过刀,摸着刀鞘道:“俺就想教后生们多学点本事,别像俺儿子一样,死在瓦剌刀下。” 岳谦心里一酸,拍了拍他的肩:“有您在,乡勇定能守好德胜门。”

户部尚书刘焕(正二品)派侍郎陈忠(正三品)送粮到乡民营。每名下乡勇都领到一石粮,周虎捧着粮袋,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了:“俺们自备粮来的,没想到陛下还补粮 —— 俺们定守住京师!”

陈忠笑着说:“陛下知道你们忠义,这粮是朝廷的心意。你们守京师,就是守咱们大吴的家!” 乡民们齐声喊:“守京师!守家!” 声音震得营前的旗帜都在动。

工部尚书张毅(正二品)命侍郎周瑞(正三品)赶制兵器,五日送刀五百把、弓三百张到乡民营。周瑞看着乡民们拿着新兵器练得热火朝天,对岳谦道:“这些乡勇有股劲,比京营的新兵还卖力!”

岳谦点头:“他们是为了护家,才这么拼。有他们助战,德胜门更稳了。” 周瑞道:“工部还会送些箭来,保证你们箭支充足!”

谢渊巡乡民营。他走到周老汉的伍前,看着老汉教后生们练弓,笑着问:“周伯,练得怎么样了?” 周老汉放下弓,躬身道:“谢太保放心,俺们能守城门!若瓦剌来,俺们第一个上!”

谢渊递过一张守城图纸:“这是德胜门的守城方案,你们守西角楼,那里能望到居庸关方向,若有动静,就鸣锣报信。” 周老汉接过图纸,小心翼翼地折好:“俺们记住了,绝不让瓦剌靠近城门一步!”

镇刑司旧党残余(魏庸的亲信)偷偷潜入乡民营,想煽动乡民 “去宫前请官”,说 “朝廷只给粮不给官,是看不起乡勇”。周虎识破他们的阴谋,带着后生们把人绑了,送到玄夜卫。

秦飞审出这些人是想借乡勇乱营,再趁乱放瓦剌残部入城。他把供词递给谢渊:“谢太保,旧党余孽还没清干净,得加强乡民营的守卫。” 谢渊点头:“让玄夜卫在乡民营设暗探,再让岳谦加派兵卒巡逻 —— 绝不能让旧党再作乱。”

夏季廷议,李嵩(正二品吏部尚书)奏请规范乡勇制度:“陛下,乡勇忠义,但需定品级、明职责,免得有人借乡勇谋私。臣请设‘乡勇校尉’(从九品)、‘乡勇统领’(正八品),由兵部考核任命,隶九门守将管辖。”

谢渊附和:“李尚书所言极是。乡勇自备粮械者,除户部补粮,还可按战功升阶;若战死,家属由户部发抚恤金,入祀‘忠勇祠’—— 这样才能留住民心,激励乡勇。”

萧桓准奏:“就按你们说的办,让乡勇有奔头,有保障!”

秦飞派玄夜卫暗探编入乡民营,伪装成乡民,每日巡查营内动静。暗探张青(玄夜卫小旗,从七品)发现有个乡民总在营外晃悠,形迹可疑,悄悄跟上,果然见他与瓦剌残部接头,递出乡民营的布防图。

张青当场抓获两人,押到秦飞面前。残部供认:“是魏庸的余党让我们来偷布防图,想袭乡民营。” 秦飞冷声道:“把人押入诏狱,再查余党,一个都别漏!”

夏季某日,乡勇开始协助守德胜门。周老汉带着伍里的后生们守西角楼,每日登楼了望,遇有可疑骑影,就鸣锣报信。有次发现十几个瓦剌游骑在远处徘徊,周老汉率后生们放箭,吓得游骑掉头就跑 —— 乡勇的箭术,竟让瓦剌不敢靠近。

德胜门守将赵勇(正六品)笑着对谢渊道:“谢太保,这些乡勇真管用!有他们在,咱们省了不少心!” 谢渊点头:“民心是最好的城防,有乡民助战,京师更稳了。”

京郊百姓自发往乡民营送东西,有的送麦饼,有的送草药,有的送衣服。周虎的娘提着一篮鸡蛋来,对儿子说:“好好守城门,娘在家等你回来!” 周虎接过鸡蛋,眼眶通红:“娘放心,俺定守住京师,不让你受委屈!”

乡勇们捧着百姓送的东西,心里暖暖的 —— 他们知道,自己守的不仅是城门,更是乡亲们的家。

谢渊递《乡勇功过奏疏》:“周老汉率乡勇识破旧党阴谋、击退瓦剌游骑,忠义可嘉;周虎等后生苦练守城术,屡立微功。请陛下赏周老汉‘乡勇统领’(正八品),周虎等十人‘乡勇校尉’(从九品),以励民心。”

萧桓看了奏疏,笑着说:“谢太保,这些乡民配得上赏赐!传朕旨意,按你说的办,再赏周老汉银五十两、绸缎十匹!”

夏季中旬,萧桓在午门召见周老汉。老汉穿着新赐的官服,虽有些局促,却腰板挺直:“陛下,俺就是个乡民,能得陛下赏赐,俺这辈子值了!俺定带着乡勇守好德胜门,直到瓦剌再也不敢来!”

萧桓握着他的手:“老丈忠义,是大吴的福气。朕信你,也信所有乡勇 —— 有你们在,京师安稳,百姓安乐。” 周老汉激动得眼泪掉下来:“陛下圣明!俺们绝不负陛下!”

李嵩派吏部侍郎张文(正三品)去乡民营考核 “乡勇校尉”。张文按《大吴吏律》,考校后生们的箭术、刀术和守城知识,周虎等十人都顺利通过,领到了吏部发的 “校尉印”。

“好好干,” 张文拍着周虎的肩,“以后若立战功,还能升阶 —— 朝廷不会亏待忠义之人。” 周虎捧着印,用力点头:“大人放心,俺定好好守城门!”

刘焕见乡勇守城门尽心尽力,奏请加拨冬粮:“陛下,冬季将至,乡勇需备冬衣冬粮。臣请拨粮三千石、银五千两,给乡勇做冬衣、买炭火。”

萧桓准奏:“户部要尽快办,别让乡勇冻着饿着。” 陈忠领旨后,三日内就把粮和银送到乡民营,乡民们拿着新做的棉衣,心里暖烘烘的 —— 他们知道,朝廷没忘了他们。

张毅派周瑞去修缮乡勇营,把漏雨的帐篷换成木屋,还砌了火塘,供乡民们冬季取暖。周瑞看着乡民们帮着运木料、砌火塘,笑着说:“你们真是勤快,这营寨修好了,冬天就暖和了。”

周老汉道:“多谢周侍郎!俺们帮着修,也是为了自己的家 —— 这营寨就是俺们的第二个家。” 周瑞点头:“说得好!咱们都是为了大吴的家!”

瓦剌游骑二十余人又来京郊徘徊,想探乡民营的虚实。周老汉率乡勇登德胜门西角楼,放箭射向游骑,一箭射中为首骑卒的马腿,游骑们吓得不敢再靠近,掉头逃回漠北。

岳谦把这事奏报萧桓,萧桓欣慰道:“乡勇真能打仗!谢太保,你当初规范乡勇的决定,太对了!” 谢渊躬身:“陛下,这是乡民们的功劳 —— 民心齐,泰山移,有他们助战,瓦剌再不敢轻易来犯。”

秦飞率玄夜卫清查魏庸最后一批余党,在京郊破庙里抓获五人,都是当年石迁的旧吏,想借乡勇乱营未果,躲在庙里密谋再造流言。秦飞把他们押入诏狱,审出他们还想联系瓦剌残部,遂判斩立决。

“谢太保,” 秦飞奏报,“石迁旧党余孽已清得差不多了,京郊再无作乱之人。” 谢渊点头:“多亏玄夜卫得力 —— 旧党除尽,民心才能安稳,乡勇才能安心守城门。”

李东阳(正一品太傅兼内阁首辅)率内阁议乡勇长远之策:“陛下,乡勇助战成效显着,可在京郊州县设‘乡勇营’,农时务农,闲时练兵,战时助军,既不误农桑,又能强防务。”

萧桓准议:“就按内阁说的办,让兵部牵头,户部、工部配合,在通州、顺义、房山设三所乡勇营,由周老汉等统领,长期编练。”

谢渊撰写《乡勇守御录》,详细记载乡勇编练、守城、奖惩之法,奏请萧桓颁行京郊州县。录中写道:“乡勇者,民之精也,以忠义聚,以规范练,可成京师之辅,边地之援。”

萧桓命内阁将《乡勇守御录》抄送六部九边,令 “百官研习,仿京郊之法,编练地方乡勇,固地方防务”。

京郊乡民自发做了块 “忠勇护民” 匾,送到谢渊府前。周老汉率乡勇代表捧着匾,对谢渊道:“谢太保,若不是您勘破奸贼阴谋,规范乡勇,俺们还不知道要被蒙骗多久 —— 这匾,是俺们的心意!”

谢渊接过匾,对着乡民们躬身:“这不是我一人之功,是陛下英明,是乡民们忠义 —— 咱们同心协力,才能守住京师,守住家!”

夏季刚过,京郊进入秋末,乡勇开始冬训。岳谦亲自教乡勇练 “守城阵法”:“瓦剌若攻门,你们就用‘箭雨阻敌’‘滚木砸敌’之法,绝不让他们靠近城门!”

周老汉带着乡勇练滚木,虽年近六十,却仍扛着粗木往城楼上运,后生们见了,都跟着卖力练。周虎笑着说:“周伯,您比俺们还能扛!” 周老汉道:“多练点,冬天瓦剌来,咱们才不怕!”

刘焕派陈忠送冬衣五千件、炭火三千斤到乡勇营。陈忠看着乡勇们穿上新棉衣,围着火塘取暖,笑着说:“陛下怕你们冻着,特意让户部加急办的 —— 冬天再冷,你们也能暖暖和和守城门。”

周老汉捧着炭火盆,对陈忠道:“替俺们谢陛下!俺们定守住城门,不让陛下担心!”

宋固被贬后,理刑院右都御史由李嵩举荐的正直官员王伦(正三品)接任。王伦整肃理刑院吏治,罢免庸碌小吏十余人,提拔清廉官员,还奏请萧桓 “理刑院不得干预乡勇防务,专司刑狱监察”,避免再出现魏庸之流借职谋私。

谢渊对王伦道:“王都御史,理刑院是朝廷监察之司,需清正廉洁,才能护民心、固社稷。” 王伦躬身:“谢太保放心,下官定不负陛下信任,整肃理刑院,绝不让奸佞再作乱。”

秦飞在乡勇营设 “玄夜卫联络哨”,派暗探常驻,每日与玄夜卫北司通报乡营动静。暗探张青对周老汉道:“周统领,若有可疑人,您就找俺,俺们玄夜卫定帮您查清楚。”

周老汉点头:“有你们在,俺们更放心了。咱们一起守营,不让奸贼有机可乘。”

宣府卫守将李默(从三品)递捷报:“瓦剌残部数十人袭边,被边军斩杀,无一人逃脱;漠北瓦剌左贤王已率部退回深处,年内再无袭边之意。”

萧桓把捷报递给谢渊:“边地安稳,京郊乡勇得力,今年冬天,京师能安稳过了。” 谢渊躬身:“陛下,这是君臣同心、官民同心的结果 —— 只要咱们守住民心,大吴的江山就永远安稳。”

萧桓率百官祭天,告 “乡勇助战,旧党伏诛,边地安稳,民心安乐”。祭文里写道:“赖乡民忠义,忠良勘奸,京师无虞,边尘不起。朕愿与百姓共守江山,共享太平。”

谢渊、李东阳等百官与周老汉等乡勇代表一同跪拜天坛前,声音齐整:“愿大吴永固,百姓安乐!”

夏季过后的秋收时节,京郊秋粮成熟,乡勇们农忙时回乡收粮,闲时再回营练兵。周老汉带着后生们帮村里的孤寡老人收麦,老人感动得哭着说:“你们守城门,还帮俺收粮,真是好人啊!”

周虎道:“大娘,俺们是乡勇,也是乡亲,帮您是应该的。” 乡民们都说:“乡勇既护城,又助农,是咱们的福气!”

谢渊命杨武核乡勇战功,周老汉率乡勇击退瓦剌游骑三次,识破旧党阴谋两次,立 “二等功”;周虎等十人立 “三等功”,皆由兵部颁 “忠勇状”,记入军功册。

杨武把军功册递给谢渊:“这些乡勇真立了不少功,若瓦剌再来,他们定能再立战功。” 谢渊点头:“好好记着他们的功,日后有机会,还能升阶 —— 朝廷不能亏待忠义之人。”

张毅派周瑞修缮德胜门守城器械,加固箭楼、补充滚木、修复火器,还给乡勇营送了五十把新刀。周瑞对岳谦道:“守城器械修好了,火器也验过了,冬天若有战事,定能派上用场。”

岳谦道:“多谢周侍郎!有这些器械,再加上乡勇的箭术,德胜门固若金汤。”京师百姓自发在正阳门内摆宴,庆祝乡勇助战、边地安稳。街上挂满红灯笼,孩子们提着灯笼追着玩,商贩们吆喝着卖糖葫芦、卖风车,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聊起乡勇的功劳,都笑着说:“有乡勇守城门,咱们冬天能睡安稳觉了!”

瓦剌左贤王遣使入京求和,递上 “永不袭边” 盟约,愿 “年年朝贡良马、羊皮,求大吴赐粮五千石”。萧桓召谢渊、李东阳议:“瓦剌求和,可允吗?”

谢渊道:“陛下,可允,但需让使者见乡勇守城门之威,让他们知道京师有民心相助,再不敢来犯;朝贡需按礼制,粮可赐,但不可多,防其得寸进尺。” 李东阳点头:“谢太保所言极是,求和能保京郊安稳,乡勇也能安心农练兵。”

萧桓准允:“派秦飞去接待使者,让他们看看德胜门的乡勇,再议盟约。”

秦飞带瓦剌使者到德胜门,正遇乡勇冬训。周老汉率乡勇练箭,箭箭中靶;周虎等后生练刀,刀风凌厉。使者见了,脸色发白,私下对秦飞道:“大吴乡勇竟这么厉害,俺们再也不敢袭边了!”

秦飞冷声道:“若你们再敢来,这些乡勇定让你们有来无回!” 使者连忙点头:“不敢!不敢!”

瓦剌使者与大吴签订盟约:“瓦剌永不再袭大吴边地,每年朝贡良马百匹、羊皮千张;大吴每年赐瓦剌粮五千石,于宣府卫交接。”

萧桓看着盟约,对谢渊道:“有乡勇助战,瓦剌才真心求和 —— 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谢渊躬身:“陛下,是乡民们的忠义感动了天地,是朝廷的仁政赢得了民心 —— 民心安,边疆才能安。”

萧桓下旨:“京郊乡勇营为常设防务,隶兵部九门守御司,周老汉任‘德胜门乡勇统领’(正八品),长期驻守德胜门;通州、顺义、房山乡勇营各设统领一人,由兵部考核任命,农时务农,闲时练兵,战时助军。”

周老汉接到圣旨,激动得整夜没睡 —— 他从一个乡民,成了朝廷命官,还能长期守城门,这是他做梦都没想到的。

谢渊巡宣府卫,对李默道:“京郊乡勇助战成效显着,你也可在宣府卫编练乡勇,农时务农,闲时练兵,若瓦剌再来,也多一层防务。”

李默点头:“谢太保说得对!俺这就奏请陛下,在宣府卫编练乡勇 —— 有边军,有乡勇,瓦剌再不敢来!”

萧桓率内阁、六部总结德佑十五年事,李东阳道:“今年夏,乡民请战,谢太保勘奸规范,乡勇助守京师,瓦剌因之求和 —— 此乃年度第一大功!”萧桓点头:“乡勇是大吴的基底,是民心的体现。朕要下旨,表彰周老汉等乡勇,让全国百姓都知道,忠义之人,朝廷定不会亏待!”

谢渊道:“陛下,乡勇的功劳,也是百官同心、百姓支持的结果 —— 愿明年,大吴更安稳,百姓更安乐!”

萧桓下旨赏乡勇:周老汉赏黄金五十两、绸缎二十匹;周虎等十人各赏银五十两、绸缎五匹;其余乡勇各赏银十两、粮一石。

乡勇营里张灯结彩,乡民们捧着赏赐,笑着说:“今年新年,俺们能好好过了!” 周老汉道:“这都是陛下的恩,咱们明年更要好好守城门!”

秦飞将魏庸案的罪证(伪造文书、私刻官印、密信)封存于诏狱署东库,贴上 “永世警示” 封条。他对张启道:“这些罪证要好好存着,让后世官知道,借民心作乱的下场!”

德胜门的乡勇们仍在守城,周老汉带着后生们在城楼上贴春联,写着 “乡勇守城门,百姓庆新春”。京郊百姓提着饺子、酒来慰问,与乡勇们一起过年,城楼上的笑声、祝福声,飘在京师的上空,温暖了整个国家。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德佑十五年夏,京郊乡民感国之危,伏阙请战,然为奸佞魏庸所惑,其间三人不幸殒身;既勘破奸谋、诛庸贬固,朕念民心忠义,恐寒万民向国之心,又思防务需固、典制需明,特颁此诏,着各部院遵行:

一、魏庸乱政案中,三名乡民为奸言所蔽,心怀护京之诚却遭横祸,其志可嘉,其情可悯。朕特追赠此三人为 “大吴义民”,敕礼部备礼致祭;其家属所需抚恤金,由户部按 “边军阵亡家属例” 加倍拨付,岁给米五石、银十两,直至亲属身故,不得推诿延误。

二、京畿乃社稷根本,流言易扰民心、乱防务。着理刑院增设 “流言核查司”,秩从五品,专司京郊州县流言勘验、真伪辨识;该司需与玄夜卫北司联动,凡涉边患、防务之流言,玄夜卫需即时派探核验,理刑院据验结果颁告百姓,防奸佞借谎造乱。司官由理刑院会同内阁遴选清正官员充任,每岁考绩,优者升阶,劣者罢黜。

三、乡勇乃京师之辅、民心之盾,需立制以固其力。着兵部颁行《乡勇常设制》,明定乡勇 “农时力耕、闲时练兵、战时助守” 之则,隶九门守御司统辖;乡勇统领由兵部从边卫老将或忠义乡勇中遴选,秩正八品,任期三年,不得连任;统领任内若防务有功,准入武官考核,优者擢补边卫职缺。

四、京郊通州、顺义、房山三所乡勇营,乃乡勇练守之基,需扩修以安其居、强其训。着户部、工部各拨银万两,户部银专司营中粮库扩建,确保乡勇粮饷存储无虞;工部银专司练兵场增筑、营舍修缮,需增设箭靶场、滚木演练区,另修木屋百间,改善乡勇住宿,限德佑十六年春前完工,工部需遣侍郎督工,逾期追责。

五、百姓请战之举,显大吴民心之坚、忠义之盛,需载典以彰其德。着礼部将 “德佑十五年夏百姓请战” 之事纳入《大吴祀典》,每岁夏祭时,于天坛配祭,由礼部官宣读乡勇忠义事迹;另着礼部明年将此事迹载入《大吴礼典》,详记乡勇编练、助守之绩,传示后世,使万民知忠义之重。

六、乡勇之制既立,需各部协同,谋长远之安。着吏部明年起,将乡勇统领、校尉等官纳入文官考核体系,考绩以 “守御成效、乡民心向” 为要,优良者准予升阶,可补州县武职;户部明年再拨粮五千石,专供乡勇冬春粮饷,由陈忠侍郎专管,按月拨付,不得克扣;工部明年续修乡勇营木屋百间,同步添置床榻、炊具,改善乡勇生活;兵部明年再编练乡勇五千人,分隶朝阳门、东直门等五门守御,由谢渊太保统筹,确保训练精熟;刑部明年修订《乡勇律》,明定乡勇操练、值勤、奖惩之规,凡违律扰民者,依律处置,不得因 “忠义” 废法;礼部明年需将历年乡勇忠义之士名录,汇集成册,藏于礼部祠祭司,每岁核验增补。

朕惟愿君臣同心、官民一体,以乡勇为基,以典制为纲,固京师、安民心,使大吴江山永固、百姓安乐。各部院需恪尽职守,遵诏而行,若有阳奉阴违、敷衍塞责者,玄夜卫可即时拘拿,下诏狱署勘问。钦此!

德佑十五年夏

片尾

谢渊、岳谦仍忙于乡勇编练与九门防务,萧桓常召二人入宫,从乡勇冬训聊到边地盟约,君臣信任愈发深厚。李东阳在《内阁记事》中写道:“德佑十五年夏之百姓请战,非谢太保勘奸、秦指挥使之细察、乡勇之忠义,难成安稳 —— 民心者,社稷之根也;忠良者,民心之护也,二者皆得,天下方宁。”

京师百姓在正阳门内立 “乡勇义战碑”,刻周老汉、周虎等乡勇之名,碑文中写道:“德佑之夏,乡民赴义,助军守城,勘奸固防,此乃大吴民心之坚,忠义之盛。” 每到初一、十五,总有百姓提着祭品来祭拜,香火袅袅中,德胜门的乡勇营愈发兴旺,京师的城门愈发坚固,像在守护着大吴的江山,也守护着这片土地永恒的民心与太平。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载:“德佑十五年夏,乡民请战,庸造谎乱政,固包庇。渊察其奸,命玄夜卫勘验,诛庸、贬固,诏乡勇隶兵部,规范编练。帝赞曰:‘渊能护民心、勘奸佞,使乡勇成京师之辅,非此臣,京畿难安。’”

《玄夜卫档?民心录》补:“百姓请战案后,帝命玄夜卫将‘魏庸宋固案’与‘石迁、苏峻案’并编为《五奸警示录》,颁行天下,诫‘奸佞之祸,或借民心,或借边患,需时时警惕’;又命兵部将乡勇制推行九边,大同卫、宣府卫皆编乡勇,边地防务遂成‘边军 + 乡勇’之势。德佑十六年夏,京郊乡勇增至万人,瓦剌再无窥伺,时人谓‘民心如城,乡勇如盾,谢公如柱,大吴如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绝代武神乾坤塔乱世枭臣破产后,大佬千亿哄她领证斗罗:唐三带我加入武魂殿我家的厕所通异界我靠键盘征服黑化大佬字符的游戏霸道首席嗜宠妻貌美继室摆烂后,禁欲权臣他慌了万古神帝飞天鱼无弹窗浪迹在诸天世界我见过很多神豪,他们都叫我神豪快穿:谁家白月光摁着男主亲星际:最强机甲师娱乐:让他当明星,他只想摆烂上门女婿叶辰先婚后爱,冰山傅总对她上瘾血日降临:我靠宝箱升级庇护所北明不南渡
经典收藏晋风乱世黑马三国:封地爆兵,百万铁骑绕帝都大秦:朕乃嬴政,开局加入聊天群带着淘宝去抗日带着系统做胤禛替身脱了官衣,你跟我一个山贼讲道理?大宋风云大唐好相公续命大明朝战神薛仁贵,大唐第一猛将走进唐朝三国:季汉大都督,有妻蔡琰殿下,请离开我的棺材大明:让你就藩,没让你立国我在汉末当后浪他改变了法国乱世才子军婚燃烧:媳妇太彪悍最强大唐
最近更新朕乃天命大反派,开局怒斩重生女帝云起惊鸿客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历史风口,我率领军队统一全球靖康前夜:帝业重光大唐躺平王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说好的神医,怎么又成诗仙了?亡国之君?朕开局就御驾亲征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史上最强县令穿越大唐:农家子弟挣钱忙铁骑红颜:大秦霸业大楚武信君衣冠谋冢带着现代军火系统闯大明三藏还俗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英烈传奇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