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侵蚀”的阴云尚未散去,一场更隐蔽的危机已悄然降临。这一次,“菌丝网络”不再直接攻击个体的认知、情感或意志,而是转向了一个更为精妙的维度——扭曲记忆的共鸣频率,试图瓦解社会集体记忆的同步性与凝聚力。
(一) “异步记忆”的裂痕
危机的最初征兆,出现在“记忆锚点”计划的公共查询平台上。张帅帅的团队监测到,关于“银行大厅事件”的检索行为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分化。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用户,检索的关键词和关注的细节开始呈现系统性差异。
在东部沿海城市,年轻用户更多搜索“危暐家庭背景”“特权阶层心理分析”;而在中部工业城市,中年用户则频繁查询“老赵工伤赔偿后续”“基层工作者权益保障”;在南部新兴科技城市,检索热点变成了“规则效率博弈”“公共空间冲突解决模型”。
“这看起来像是正常的兴趣差异,”沈舟在数据复盘会上指出,“但结合情感分析模块的输出,问题就出现了——不同群体对同一事件的情感共鸣频率正在异步化。”
他调出一组对比数据:
群体A(年轻沿海):对事件的情感反应偏向“猎奇”与“社会批判”,对老赵的共情指数中等。
群体b(中年中部):情感反应高度集中在“愤慨”与“不安全感”,对鲍玉佳的勇气认同度相对较低。
群体c(科技城市):情感反应最弱,更倾向于“理性分析”,将事件视为一个可优化的“系统bUG”。
“他们在通过精准的内容推送和语境设置,让不同群体对核心记忆产生不同的情感共振,”曹荣荣敏锐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社会对共同历史的‘心跳’不再同步,共识的基础就会松动。我们可能正在失去共享的‘情感记忆节拍’。”
(二) “记忆调和”计划
面对“异步记忆”的威胁,陶成文批准启动“记忆调和”计划。目标是修复并强化社会集体记忆的共鸣频率,确保核心记忆在不同群体中能引发足够同步的情感与认知反应,维系社会的“记忆共同体”。
鲍玉佳提出了计划的核心:“我们需要找到银行大厅事件中,那些能够穿透所有群体差异、直击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价值基岩的要素。不是复杂的分析,而是最本真的人性闪光点。”
梁露团队据此制作了名为《瞬间的抉择》的微型叙事矩阵。他们不再制作单一的统一叙事,而是针对不同群体的认知偏好和情感敏感点,设计了数个不同侧重点的“记忆入口”,但所有入口都导向同一个核心共鸣点:
对年轻群体,入口是“叛逆的勇气”——鲍玉佳对抗不公的“酷”和独立思考。
对中年群体,入口是“责任的重量”——老赵对岗位的坚守及其代表的普通人的尊严。
对科技群体,入口是“系统的基石”——规则作为保障每个人(包括强者和弱者)最终利益的底层代码。
无论从哪个入口进入,最终都会在叙事的高潮,汇聚到同一个震撼性的共鸣场景:当危暐的拳头即将落下,画面定格,背景音消失,只剩下鲍玉佳那句清晰而平静的话:“请你排队。并且,向这位保安师傅道歉。” 这句话被处理成一种超越语言本身的、直抵心灵的信念脉冲。
(三) “共鸣放大器”与线下节点
为了让这种核心共鸣能产生更大的社会共振,团队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的策略。
线上“共鸣放大器”:张帅帅和沈舟开发了一套算法,能在社交平台识别并优先推送那些表达了跨群体共识的评论和内容,例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暴力就是错的”、“规则保护我们每一个人”。
线下“记忆节点”:孙鹏飞和程俊杰推动在多个城市设立“记忆沙龙”,邀请来自不同背景的市民,在引导下分享他们对银行大厅事件的感受。最初,讨论确实显现出“异步化”特征,但当引导者将话题引向“我们共同不能接受的底线是什么?”时,分歧开始弥合,共识逐渐浮现——对暴力的不容忍,对基本规则的尊重,对守护者的敬意。
在一次跨越三地的线上联动沙龙中,一位来自东部城市的年轻程序员、一位来自中部城市的老工人和一位来自南部城市的创业者,在屏幕上同时写下了他们对银行大厅事件最核心的关键词:“尊严”、“公平”、“勇气”。那一刻,指挥中心里响起一阵轻轻的掌声。
(四) 菌丝的“频率干扰”与马强的“和声”
“菌丝网络”迅速对“记忆调和”计划做出了反应。他们采取了“频率干扰”策略:在海量信息中,混杂进大量看似支持某一群体视角、实则将其极端化、并与其他群体视角对立的内容。
向年轻群体推送:“中年人的保守是社会的枷锁。”
向中年群体推送:“年轻人的叛逆不过是无知者无畏。”
向科技群体推送:“情感是低效的,道德是冗余的。”
这些内容旨在加剧不同群体情感共振频率的差异,制造“和声”中的杂音,阻止共识的形成。
马强为此创作了一组名为《和声》的雕塑。他用不同材质(金属、木材、石材)雕刻出形态各异、但都朝向中心的手。每一只手都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初看杂乱,但当观者走到特定角度时,会发现所有这些手共同托举着一个透明的、内部流转着光芒的球体——象征着在差异之上达成的珍贵共识。
(五) 危机与转机
“记忆调和”计划推行一段时间后,一次突发的公共危机成为了检验其效果的试金石。某地发生一起恶性事件,网络舆论迅速撕裂,不同群体基于各自的情感共振频率,几乎要陷入激烈的相互指责。
就在这时,梁露团队联合多个“益生菌”创作者,发布了一系列紧扣“银行大厅事件”核心共鸣点的倡导内容。他们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反复强调:“让我们回想一下,在银行大厅里,我们共同守护的是什么?是暴力吗?是无序吗?不是,是规则,是尊严,是面对不公时站出来的勇气。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守护这些。”
同时,线上“共鸣放大器”全力推送那些呼吁理性、反对暴力、强调团结的言论。
令人欣慰的是,这套组合拳产生了效果。许多在不同群体中有影响力的声音,开始自发地引用银行大厅事件的精神内核来呼吁冷静和共识。原本即将失控的舆论浪潮,竟然慢慢地平息下来,不同群体的讨论焦点,逐渐从相互攻击回到了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和对共同价值的重申。
“我们成功了,”曹荣荣看着舆情分析报告,长舒一口气,“‘记忆调和’产生了效果。我们的社会记忆,在危机时刻保持了必要的同步和共振。”
(六) 永恒的调音师
然而,张帅帅的监测系统显示,“菌丝网络”的“频率干扰”并未停止,只是在寻找新的切入点和更隐蔽的干扰方式。
陶成文在总结会议上对团队说:“我们证明了‘记忆共振’是可以调和与强化的。但这意味着,我们——以及我们未来的继承者——必须成为社会记忆永恒的‘调音师’。敌人会不断尝试让我们的记忆走调、失谐。我们的工作,就是确保无论经过多少变奏,主旋律依然清晰、响亮,能够将分散的个体凝聚成和弦。”
马强默默地更新了他的《和声》雕塑,在基座上刻下一行小字:“共识非天生,需每日雕琢与守护。”
第七百六十六章,将认知战争的维度提升至社会集体记忆的“共振频率”。团队通过“记忆调和”计划,成功抵御了“菌丝网络”试图制造“异步记忆”、瓦解社会共识的攻击,并在一次真实的危机中验证了其效力。然而,战斗远未结束,维持社会记忆的和谐共鸣,成为了一项需要永恒 vigilance(警惕)与调谐的使命。银行大厅事件的记忆,在这一次次的淬炼与调和中,已从一段具体的历史,升华为维系社会共同体情感与价值认同的、不断回响的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