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深山,
山如墨染,云压千峰,本就是风水宝地。
1995年,很奇怪,夏天并不热。
雷声自天边滚来,一声接一声,似有巨兽在云层中咆哮。闪电劈开夜幕,刹那照亮整座山谷——青瓦吊脚楼悬于半崖,木柱深扎岩缝,檐角高翘,如欲腾空而去。屋后老槐树百年未开花,此刻却满树白花,在电光下泛出幽幽冷光,香气浓烈,弥漫十里,引得山中虫豸躁动不安。
舍玉玲躺在里屋木床上,腹痛如绞。
她已阵痛十二个时辰,汗湿三层粗布衣,发丝黏在额角,嘴唇咬出血痕。接生婆是村中六十岁的刘阿婆,手枯如柴,眼神却锐利如鹰。她一手按在舍玉玲小腹,一手掐其手腕脉门,眉头紧锁:“胎位横卧,脐带绕颈,怕是要难产。”
屋外雨势愈急,豆大雨点砸在瓦上,噼啪作响,如鼓点催命。
舍玉玲眼前发黑,意识渐沉。最后一刻,她听见刘阿婆低语:“撑住……这孩子,命硬。”
她昏死过去。
梦中,天地漆黑,唯有一团金光盘踞床头。
那是一条巨蟒,身长十丈,鳞片如青铜古镜,层层叠叠,泛着岁月沉淀的幽光。它盘成螺旋,首尾相衔,如太极阴阳。蟒眼竖瞳,金黄如铜铃,目光穿透皮肉,直视她魂魄深处。忽然,蟒口微张,吐出人言,声如闷雷,震得她五脏翻涌:
“我借汝腹重生,
三十年后,
震动山河。”
话音未落,蟒尾轻扫,如拂尘一挥。
舍玉玲猛然惊醒——
“哇——!”
一声清亮啼哭划破雨夜。
婴儿落地。
刘阿婆剪断脐带,动作利落。可当她托起婴孩,看清其双耳时,手竟一抖,差点将孩子摔落。她瞪大双眼,声音颤抖:“这娃……耳朵生得怪!”
婴儿双耳极大,耳廓圆如满月,边缘光滑无瑕,仿佛被匠人精心打磨过。耳垂厚实,垂珠饱满,如两枚温润玉坠,轻轻一碰,竟微微弹回。更奇的是——正面看去,耳轮凹陷成一个完美的“U”型,深浅适中,真能盛水而不漏。
而最令人骇然的,是耳垂上那几道细密纹路。
横三道,如地脉纵横;竖两道,似天柱贯通。五道纹线交织,形成一个隐秘的“井”字格局,暗合“天地人三才”与“东西南北中”五行之数。纹路清晰,非天生褶皱,倒似有人以银针刺入皮肉,一笔一划刻下命数。
屋外雷声骤停,雨势渐歇。
老槐树上的白花,竟在这一刻纷纷凋落,如雪纷飞,铺满院中青石板。
村中老相士闻讯赶来。
他姓吴,人称“吴半仙”,年逾八十,须发皆白,常年穿一件褪色靛蓝长衫,腰间挂一串铜钱,行走无声。他拄着乌木拐杖,踏着泥泞山路而来,蓑衣滴水,却不沾衣。
推开木门,他一眼望见襁褓中的婴儿,脚步顿住。
三息之后,他“扑通”跪地,额头触地,连叩三下,声音沙哑如裂帛:
“此子非人!
是蟒蛇转世!
耳相乃‘龙珠垂耳’,
历史上唯朱元璋有此相!
主大富大贵,
贵不可言!”
他颤巍巍起身,从怀中取出一面铜镜,对准婴儿左耳。镜面映出耳垂纹路,竟隐隐泛出金光。他又换右耳,同样如此。他喃喃道:“耳垂厚如元宝,主财库充盈;耳轮高过眉梢,主贵人扶持;耳孔深藏不露,主福寿绵长……此乃‘三奇聚耳’,百年难遇!”
舍玉玲虚弱地靠在床头,听罢,眼中泪光闪烁。
她信了。
她记得——怀孕之初,家中老槐树突现异象。那树已有百年,树干中空,枝干虬曲,从未开花。可自她受孕那日起,树根处渗出清泉,日夜不绝。至孕五月,一夜之间,满树白花怒放,香气浓郁到令蜂蝶迷醉,甚至引来山中野鹿驻足。
村民皆说:“此乃祥瑞,必诞贵子。”
她为子取名——丁军。
“丁”者,天干第四,主刚强、锐进;“军”者,兵戈之象,亦含“君”音,暗藏帝王之志。
她低声对襁褓中的孩子说:
“儿啊,
你以军立命,
以耳承运。
娘不求你封侯拜相,
只愿你……
不负此相。”
吴半仙临走前,留下一句谶语:
“三十岁前,贵气潜藏;
三十岁后,金光外显。
若能熬过‘水劫’,
必成龙凤。”
他未解释何为“水劫”,只深深看了舍玉玲一眼,转身离去,身影没入晨雾。
舍玉玲不知,就在婴儿啼哭响起的那一刻,屋后老槐树根下,一条通体金鳞的蟒蛇悄然蜕皮。旧皮如金纱,薄如蝉翼,被雨水冲入山涧,顺流而下,最终沉入百里外的湘江深处。而新皮之下,蛇目微睁,似有灵识觉醒。
婴儿丁军,自此带着一副奇耳,踏入人间。
他耳垂上的纹路,随年岁增长愈发清晰。
三岁能言,五岁识字,七岁便能背诵《百家姓》《千字文》。村中孩童惧他耳大,唤他“招风耳鬼”,不敢近身。唯有母亲日日为他梳头,轻抚耳垂,低语:“莫怕,这是你的福。”
每逢雷雨夜,他总莫名清醒,双耳微热,似有电流穿过。
舍玉玲以为是血脉感应,从不声张。
十年过去,丁军长成少年,身形瘦削,眼神锐利。
他站在村口老井旁,低头看水中倒影——耳大如扇,耳垂厚实,耳轮高耸,轮廓分明。水中影像忽起涟漪,竟幻化出一条金蟒盘旋,与他面容重叠。
他惊退一步,水波复平。
再看,只剩自己。
他不知,命运早已在他耳垂刻下轨迹。
那三道横纹,一道应少年困顿,一道应青年崛起,一道应中年鼎盛。
而两道竖纹,则是“天柱”与“地轴”,撑起他一生气运。
1995年那个雷雨夜,不只是一个生命的开始。
更是一场耳相劫的开端——
耳为肾之窍,亦为命之门。
耳藏金,金藏运,运藏劫。
劫起于耳,终将震动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