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军南下的阴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独立第一师上下弥漫着紧张的备战气氛。然而,陈征、李云龙等师首长深知,要支撑一场面对强敌的、可能旷日持久的远征与大战,仅凭高昂的士气和精良的战术是远远不够的。强大的、可持续的后勤保障,才是决定胜负的命脉。为此,一场规模空前的“大生产运动”在新老根据地轰轰烈烈地展开,其目标明确而艰巨:力求实现主要军需品的自给或半自给,为长期大规模作战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思想动员与组织保障
“同志们!咱们不能光想着怎么敲掉关东军的脑壳,还得先把自己的肚子填饱,把枪炮喂足!” 在师党委召开的扩大会议上,李云龙政委用他特有的粗犷而直白的语言进行动员,“鬼子指望困死我们,咱们偏要活得更好!从今天起,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开展大生产!这是我们红军的老传统,也是我们打赢未来仗的根本保证!”
会议决定,成立由李云龙亲自挂帅的师生产运动委员会,各团、营、连直至班排,层层建立生产组织,实行责任制。口号是“战斗与生产结合,前方与后方一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政策上,明确规定在完成战斗执勤和军事训练任务的前提下,鼓励各单位开荒种地、兴修水利、发展副业,所得收获,除上缴一部分统一调剂外,大部分用于改善本单位生活和补充装备。
垦荒屯田,保障粮食自给
辽源周边新解放的大片荒地、以及太岳老区的一些山坡谷地,成为了第一战场。各部队划分了生产区域,战士们放下钢枪,拿起锄头、铁锹,开始了向土地要粮食的战斗。
清晨,天还没亮,操练的号声就变成了生产的哨声。王小栓所在的班,分到了一片河滩边的生荒地。挖掘盘根错节的草根,搬运沉重的石块,平整高低不平的土地……这些农活对于很多农家出身的战士不算陌生,但对于王小栓这样参军前只种过自家几分薄田的年轻人,以及那些新入伍的城市青年学生来说,却是巨大的考验。一天劳作下来,手上磨满了血泡,腰酸背痛,丝毫不比军事训练轻松。
“栓子,咋样?比鬼子的刺刀还难对付吧?”老兵李老四看着他龇牙咧嘴的样子,笑着递过水壶。
王小栓抹了把汗,看着眼前初具规模的田垄,憨厚地笑了笑:“是累,但心里踏实!这地里长出来的粮食,吃到肚子里,打仗才有劲!”
为了提高效率,部队想尽了办法。工兵营拿出了爆破技术,用来炸碎地里的大石头和坚硬土块;技术人员则指导战士们制作和使用一些改良的农具;甚至还组织竞赛,评选“生产模范”。田野里,红旗招展,歌声、号子声此起彼伏,展现出一派不同于战场厮杀的火热景象。
“太行”兵工厂的扩张与升级
张振国和李铁锤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辽源机械厂的顺利接管和众多技术人才的归心,使得“太行”兵工厂的产能和技术水平迎来了飞跃。
原有的复装子弹生产线扩大了三倍,月产子弹量首次突破了十万发大关。手榴弹生产实现了标准化,威力和可靠性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在张明远等原厂工程师的协助下,那几门仿制修复的92式步兵炮开始尝试小批量生产关键易损部件,并且成功利用辽源机械厂的大型锻压设备,开始试制威力更大的重型迫击炮(类似120mm口径)的炮管和座板。
“老李,你看这热处理工艺,要是能再精准控制一下,这炮管的寿命至少能提高三成!”张明远指着通红的锻件,对李铁锤激动地说。
李铁锤黝黑的脸上满是油污,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干!咱们不仅要能造,还要造得比鬼子的更好!”
兵工厂俨然成了根据地的工业心脏,机器的轰鸣声日夜不息,为前线输送着源源不断的“钢铁食粮”。
建立被服厂、鞋厂等配套后勤单位
打仗离不开衣食住行。过去,部队的军装、鞋子主要依靠缴获和根据地妇女支前队手工缝制,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保证。如今,在辽源这座有一定轻工业基础的城市里,建立正规后勤工厂的条件初步具备。
军管会接管了几家原有的纺织厂、染坊和制鞋作坊,整合资源,成立了师直属被服厂和鞋厂。从老区调来有经验的妇女干部负责管理,招募城内失业的纺织女工和鞋匠。
被服厂里,几十台缝纫机(部分是缴获,部分是原有设备修复)哒哒作响,统一制式的灰色军装、棉大衣、绑腿、军帽被批量生产出来。鞋厂则日夜赶制着结实耐穿的“千层底”布鞋和一部分改良后的胶底帆布鞋(利用缴获的橡胶原料)。虽然样式朴素,但保证了基本的保暖、耐磨和统一,极大地改善了战士们的军容和行军条件。
发展副业,改善生活
为了进一步丰富物资来源,改善官兵生活,师生产运动委员会还大力鼓励各单位利用现有条件发展副业。
在驻地附近开挖鱼塘养鱼,搭建猪圈鸡舍养猪养鸡,种植蔬菜瓜果……一时间,各部队驻地周围,猪哼鸡鸣,菜畦整齐,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田园气息。这些副业产品,有效地补充了伙食,增强了官兵体质。收获的季节,连队里杀猪宰羊,笑声不断,战争的阴影似乎也暂时被冲淡了一些。
建立运输与仓储网络
庞大的物资生产出来,如何有效地储存和运输到可能需要的前线,是另一个关键。师部组建了规模更大的辎重营,不仅负责运输,还开始在辽源及周边战略要地,秘密修建了一批坚固的仓库和物资囤积点,储备粮食、弹药、被服等。同时,大力动员和组织根据地的民众支前队伍,建立起一个依靠人挑肩扛、骡马驮运、甚至部分缴获汽车构成的,覆盖新老根据地的庞大运输网络。
大生产运动的深入开展,如同为独立第一师这台战争机器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燃料和润滑油。尽管过程充满艰辛,但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盈,更是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淬炼。战士们一手的老茧,既是生产的印记,也是战斗的准备。当王小栓穿着新发的、合身的军装和结实的布鞋,吃着连队自己种的蔬菜,擦拭着兵工厂新送来的、黄澄澄的子弹时,他感受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底气和信心。
强大后勤体系的初步建立,为人民军队的持久作战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它向所有人证明,这支队伍不仅能在战场上消灭敌人,同样能在艰难困苦中创造生存和发展的奇迹。未来的远征之路,无论多么漫长和坎坷,他们都将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和更充足的准备,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