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城外,一处被征用的、带有宽敞操场的中学旧址,如今挂上了崭新的牌子——“八路军独立第一师随营学校”。这里没有了往日的朗朗书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军事化纪律与求知渴望的特殊氛围。操场上,学员们在进行队列和体能训练;教室里,则传来教员讲课和学员们认真记笔记的沙沙声。这所学校的成立,标志着独立第一师在“大生产运动”夯实物质基础的同时,开启了另一项关乎部队长远发展的根基性工程——大规模的文化教育与干部培养。
随营学校:熔炉与摇篮
学校的校长由师副参谋长赵铁鹰兼任,足见师部对此事的重视。学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从各团营选拔出来的有发展潜力的班排长、战斗骨干,他们作战经验丰富,但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二是部分投奔革命的知识青年和从新区参军的学生兵,他们有文化基础,但缺乏实战经验和革命锻炼;三是一些因伤无法重返一线、但头脑清晰、有培养前途的伤员。
学校的课程设置颇具特色,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军事与政治并重”的原则。文化课是重中之重,从最基础的识字扫盲,到语文、算术、历史、地理,旨在彻底改变部队“大老粗”居多的面貌。军事课则不仅教授战术指挥、兵器操作,更由王树声参谋长亲自带队,系统讲授团、营级规模的战役组织和参谋业务,培养中高级指挥员的苗子。政治课由李云龙政委和政工干部主讲,深入讲解革命理论、当前形势和党的政策,锤炼学员的政治觉悟。
王小栓因为作战勇敢、表现稳定,也被连里推荐,成为了随营学校第一期的一名学员。当他第一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拿着上级配发的铅笔和粗糙的纸张,跟着教员一笔一画地学习写字时,内心充满了新奇与激动。他从未想过,自己这个放牛娃出身、只断断续续念过两年私塾的“睁眼瞎”,有一天还能系统地学习文化。
“同志们,‘军队’的‘军’字,怎么写?上面一个‘秃宝盖’,代表车驾,下面一个‘车’字,象征着古代行军作战……” 教员在黑板上认真地讲解着。
王小栓瞪大眼睛,努力模仿着。写字比握枪似乎还要难,但他学得格外认真。他知道,多认识一个字,多明白一个道理,将来就能更好地理解命令,更准确地传达情报,甚至像孙团长那样指挥部队。文化,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卫生学校与技术培训班:专业人才的孵化器
在随营学校之外,师部还依托野战医院和接收的原伪市立医院资源,成立了卫生学校。由李静宜等留用的专业医生和部队有经验的卫生员担任教员,培养急需的护士、卫生员和初级军医。课程包括战场急救、护理常识、传染病预防、药材管理等。这些培训虽然速成,却极大地缓解了部队医护人员短缺的压力,使得战伤救治更加规范有效。
同时,针对部队技术兵种人才稀缺的问题,各种短期技术培训班也如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
常超的技术科开办了无线电通讯和简易器材维修班,从有文化的战士中挑选学员,学习电台操作、密码编译、电话架设和常见故障排除。
炮兵团开办了炮兵观测和计算班,培养能够熟练使用炮队镜、计算射击诸元的专业炮手。
工兵营则开办了爆破技术和土木作业班,传授更高级的爆破技巧和野战工事构筑方法。
甚至,“太行”兵工厂也面向部队,开设了枪械维护和简易故障排除的普及班,让一线战士都能更好地保养手中武器。
知识分子与工农干部的结合
随营学校和各类培训班的开办,为部队内部不同成分人员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绝佳的平台。课堂上,投笔从戎的知识青年们,可以耐心地帮助工农出身的老兵们识字、演算;训练场上,经验丰富的老兵则可以向学生们传授实战技巧和战场生存之道。这种结合,最初难免有摩擦和隔阂——老兵觉得学生兵“书呆子气”,学生兵觉得老兵“粗鲁不讲究”。但在共同的学习、训练和生活,尤其是在深刻的政治教育中,彼此逐渐加深了理解,消除了隔阂。
一次战术研讨课上,围绕一次经典的伏击战例,一位学生兵学员引经据典,分析了地形选择和火力配置的理论依据;而一位参加过那次战斗的老兵学员,则补充了当时战场上的突发情况和指挥员的临机决断。两人的发言相辅相成,让所有学员都受益匪浅。课后,那位学生兵由衷地对老兵说:“老大哥,你们在战场上用血换来的经验,比书本上写的更宝贵!” 老兵也拍了拍他的肩膀:“小秀才,你讲的那些道理,也让我这榆木脑袋开了窍!以后打仗,得更会动脑子了!”
这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风气,逐渐在部队内部形成。知识分子带来了科学文化知识和系统思维,工农干部则贡献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两者的结合,催生出一种新型的、既有文化又经实战、既有理论又懂实践的优秀指挥员和专业技术人才,极大地优化了部队的人才结构。
长远发展的根基
陈征和李云龙时常会到随营学校和各个培训班视察。看着教室里埋头苦读的学员,操场上刻苦训练的年轻面孔,以及课堂上那种教学相长的热烈气氛,他们都深感欣慰。
“老李啊,你看,” 陈征对李云龙说,“咱们现在投入心血办教育,培养干部,看起来不如多造几门炮、多招几千兵来得立竿见影。但这是真正的百年大计,是咱们部队长远发展的根基所在!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没有源源不断的合格干部,再强大的军队也会后继无人。”
李云龙点头道:“是啊,这些学员,就是咱们独立第一师未来的种子。现在播下去,将来就能长成一片森林。等他们学成回去,能把一个班带得更活,把一个连指挥得更巧,那咱们全师的战斗力,可就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成倍地增长了!”
军队建设的“软件升级”,在这朗朗书声与训练号子交织的校园里,悄然进行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专业技能的培养,干部素质的全面提升,如同为独立第一师这柄利剑精心打磨着剑柄和锋刃,使其不仅拥有强大的破坏力,更具备了精准的掌控力和持久的生命力。这无声的耕耘,远比一场战役的胜利更为深远,它正为这支英雄部队的未来,积蓄着最为深厚和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