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科技要组建顶尖材料实验室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通过特定渠道,悄然在全球顶尖的材料科学与电化学圈层里扩散开来。
陈薇的办公室成了临时指挥中心。她和人力资源总监李静(Lisa)面前并排摆着三块大屏幕,一块显示着通过“卓越领航”等顶级猎头公司筛选出的候选人名单及评估报告;一块实时滚动着内部人才库的匹配信息;还有一块,则展示着从各大顶尖学术期刊、会议论文中挖掘出的潜在目标学者信息。
“丽莎,情况怎么样?”陈薇揉了揉眉心,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工作,让她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
李静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指着第一块屏幕,语气并不乐观:“陈总,情况比预想的要棘手。我们通过猎头接触了名单上优先级最高的十二位学者,其中七位直接婉拒,连进一步沟通的兴趣都没有。”
“理由?”陈薇端起咖啡抿了一口,眉头微蹙。
“主要集中在几点,”李静切换屏幕,调出沟通记录,“首先是对我们公司技术实力的怀疑。镁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汉森教授回复说,‘星火在消费电子领域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但固态氢电池?这需要国家实验室级别的投入和跨学科积累,一家私营企业,尤其是如此年轻的公司,恐怕难以支撑。’”
陈薇冷哼一声:“看来我们的‘年轻’成了原罪。”
“其次是学术环境的顾虑,”李静继续道,“鸥洲材料研究所的劳伦特博士更倾向于留在现有的学术体系内,他认为企业研发‘过于功利和急躁’,不利于这种基础科学的长期探索。还有几位,目前正在镁国或鸥洲的国家实验室、大型化工集团担任要职,他们对我们承诺的‘研发自主权’和‘资源支持’持保留态度,认为这可能只是空头支票。”
这时,陈薇的加密通讯线路亮起,是马克从北镁打来的越洋电话,语气有些无奈:
“薇薇,我这边碰壁碰得头破血流。麻省理工那位在固态离子学领域很有建树的郑教授,倒是愿意和我聊聊,但一听说是星火,直接问我是不是搞错了,他认为这应该是通用电气或者特斯拉这种体量的公司才敢碰的领域。斯坦福那边的情况也差不多,他们对我们的‘决心’表示赞赏,但对我们的‘能力’画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陈薇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意料之中。我们毕竟是在挑战他们的认知。继续接触,不要放弃任何一条线。另外,重点关注那些在现有机构可能受到制约,或者有强烈产业化意愿的学者。”
“明白。”马克顿了顿,补充道,“不过有个情况需要注意,我们这么高调(虽然是秘密进行)地搜寻顶尖能源材料专家,可能已经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关注。我收到风声,巨象电子那边似乎有所察觉,他们最近也在加强与其合作的材料实验室的联系。”
陈薇眼神一凛:“知道了,加快速度,注意保密。”
挂了电话,办公室内的气氛更加凝重。李静看着屏幕上一个个被标红(拒绝)或标黄(犹豫)的名字,叹了口气:“陈总,顶尖学者的圈子很小,他们更看重学术声誉和稳定的科研环境。我们开出的薪资和条件虽然优厚,但似乎……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陈薇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流。她理解这些学者的顾虑。将一个可能决定自己学术生涯走向的重大选择,押注在一家看似“跨界”且年轻的公司上,风险确实太大。
“丽莎,你觉得问题关键在哪里?”陈薇没有回头,问道。
李静沉吟片刻,回答:“信任。他们不信任星火有足够的技术底蕴和长期投入的决心来做这件事。在他们看来,我们可能只是一时兴起,或者把它当作一个炒作的概念。”
“技术底蕴……长期决心……”陈薇喃喃自语,忽然,她转过身,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如果我们能让他们看到,我们并非毫无基础,并且拥有清晰的技术洞见呢?”
她快步走回办公桌,拿起内部电话,直接接通了林烨的线路。
“林烨,招募遇到瓶颈了。顶尖学者普遍质疑我们的技术能力和长期投入决心。我想,可能需要你出面了。”
电话那头,林烨似乎正在翻阅资料,闻言并不意外:“需要我怎么做?”
“准备一次小范围的、高保密级别的线上技术交流会。”陈薇思路清晰地说道,“由你亲自出面,不谈商业,只谈技术。向少数经过筛选的、最关键的目标候选人,阐述你对‘固态氢电池’技术路径的理解和构想。你必须用你的技术洞察力,打动他们,让他们相信,星火不是盲目跟风,而是真正看懂了方向,并且有魄力走下去。”
林烨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随即果断回应:“可以。名单你来定,时间你来安排。我需要准备一下。”
“好!”陈薇精神一振,“丽莎,立刻重新筛选名单,找出那些真正有突破性思维、可能对传统学术环境感到束缚,并且对我们提出的技术方向本身感兴趣的学者。数量不在多,但必须是关键人物。”
“明白!”李静立刻行动起来。
几天后,一次高度保密的线上会议在深夜进行。参会者只有五人,除了林烨和陈薇,另外三位分别是:一位因理念不合而离开镁国某国家实验室的华裔资深科学家;一位在鸥洲某大学从事前沿固态电解质研究、但苦于经费不足难以推进的年轻副教授;以及一位在东亚某大型电池企业任职、却深感大企业官僚主义阻碍创新的研发总监。
会议开始时,三位学者脸上都带着明显的审视和怀疑。
然而,当林烨开始发言,他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ppt,只是在一块虚拟白板上,徒手勾勒出固态氢电池的核心技术难点、可能的解决路径、以及他对几种潜在材料体系的理解和判断时,三位学者的表情渐渐变了。
他提到的几个关键点,甚至是某些尚未公开发表的学术争论焦点,其见解之深刻,视角之独特,完全不像是一个“跨界者”,更像是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的资深专家。他不仅指出了困难,更提出了几条极具启发性的、甚至是有些“离经叛道”的潜在突破方向。
“……所以,我认为界面阻抗问题,或许可以从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角度去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追求完美的晶格匹配。”林烨最后总结道,语气平静却充满自信。
屏幕另一端,短暂的沉默后,那位华裔资深科学家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和一丝兴奋:“林先生,您的这些见解……非常独特,也很大胆。我必须承认,我低估了星火的技术视野。这不仅仅是资金投入的问题,你们确实有在思考真正前沿的东西。”
那位年轻的副教授更是激动:“林总,您提到的关于利用纳米限域效应增强氢溢出的设想,和我最近的一些模拟结果不谋而合!我一直找不到支持进一步实验的经费和平台……”
原本持最强烈怀疑态度的企业研发总监也态度软化了许多:“林总,您对产业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工程难题的预判,非常精准。这确实不是纸上谈兵。”
陈薇在一旁看着,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她知道,林烨用他超越时代的技术洞察力,成功撬开了一道缝隙。
会议结束后不久,李静那边传来了好消息。
“陈总,有进展了!那位华裔科学家,崔明远博士,同意与我们进行下一轮深入面谈!那位年轻的副教授也表示,如果条件合适,他愿意考虑加入!虽然那位企业总监暂时还在犹豫,但态度已经明显转变!”
陈薇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几天来的第一个轻松的笑容。
她拿起电话,向林烨汇报了这个好消息。电话那头,林烨的声音也带着一丝如释重负:“很好。告诉丽莎,再接再厉。我们的‘尖端材料实验室’,需要这些敢为人先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