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冬的南州,刑侦技术实验室门前的空地上,基层警员们的实操演练正进行得热火朝天。老王捏着镊子,盯着鸡窝模拟现场里那根棕色毛发,眉头拧成了疙瘩:“林队,这毛发看着又粗又硬,真不是狗毛?”
林砚凑过去,接过毛发放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又对比了手册上的毛发样本图谱:“你看毛发根部的毛小皮结构,人的毛发是鳞片状排列,狗毛是波纹状,这明显是人毛。而且毛发末端有磨损痕迹,说明主人可能经常干体力活,手指摩擦多。”
话音刚落,实验室门口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穿着棉袄的中年男人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脸上满是焦急:“警官!警官!不好了!我家的鸡被偷了!还是刚下蛋的老母鸡,一共五只,全没了!”
李建国立刻迎上去:“老乡,别慌,慢慢说。你家在哪?什么时候发现鸡丢的?”
“我家在城郊李家庄,离这儿不远,”男人擦了擦额头的汗,“我早上五点多起床喂鸡,一进鸡窝就傻了眼,鸡全没了,鸡窝门被撬了,地上还留了点鸡毛和脚印。听说你们在教抓小偷的本事,我就赶紧跑过来了!”
林砚眼前一亮,转头对正在演练的警员们说:“正好,实战机会来了。大家收拾工具,跟这位老乡去现场,就用刚才教的方法勘查,看看谁能先找到线索。”
众人瞬间来了精神,纷纷拎起工具箱,跟着老乡往李家庄赶。一路上,老乡不停念叨:“这几只鸡可是我家的宝贝,既能下蛋换油盐,过年还能给孩子炖鸡汤,小偷真是缺德!”
半个多小时后,众人抵达李家庄老乡家的院子。院子不大,西侧搭着一个简易鸡窝,鸡窝门的木头搭扣被撬断,地上散落着几片褐色鸡毛,还有几个模糊的脚印印在泥土里。
“大家注意,按照现场勘查流程,先划定保护范围,再分段排查。”林砚话音刚落,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用石灰粉勾勒出勘查区域,有的拿出相机拍摄现场照片,有的蹲在地上仔细观察痕迹。
老王带着两个年轻警员负责勘查鸡窝周边,他学着刚才演练时的样子,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地上的鸡毛,又凑近脚印仔细看了看:“这脚印是胶鞋印,花纹是横纹的,尺码大概四十码,应该是个成年男人。”
一旁的年轻警员小张则拿着放大镜,在鸡窝门的撬痕处仔细排查,突然眼睛一亮:“王哥,你看这儿!撬痕上有一点红色的东西,好像是油漆!”
老王立刻凑过去,果然看到撬痕边缘沾着一点暗红色油漆,还带着细微的颗粒:“这油漆看着像是旧家具上的,说不定是小偷撬门时,工具上沾到的!”
另一边,赵伟正蹲在院子墙角下勘查,他想起林砚教的“微量物证提取法”,用毛刷轻轻扫过墙角的杂草,很快发现了一根和刚才演练时相似的棕色毛发,还有几片细小的纤维碎屑。
“林队,我找到一根毛发和纤维!”赵伟兴奋地喊道,小心翼翼地将毛发和纤维装进物证袋。
林砚走过去,接过物证袋放在放大镜下观察:“毛发和刚才模拟现场的很像,末端磨损严重,大概率是同一个人的。纤维是蓝色的,看起来像是旧工装外套上的,和之前破获的几起盗窃案现场提取的纤维类似。”
苏晓则在鸡窝旁边的泥土里提取了脚印样本,用尺子测量后说:“脚印深度大概三厘米,结合泥土湿度,能判断出嫌疑人的体重在六十公斤左右,身高应该在一米七上下,和毛发反映的特征基本吻合。”
老乡在一旁看着,忍不住赞叹:“警官同志,你们这方法真厉害,这么快就找到这么多线索,比我们自己瞎找强多了!”
林砚笑着说:“这些线索还不够,我们还要结合周边走访,看看有没有人看到可疑人员。老王,你带一组人走访附近村民,问问昨晚有没有看到陌生人或可疑车辆;赵伟,你把毛发、纤维和油漆样本带回实验室检测,比对一下有没有前科人员的档案记录;小张,你负责排查周边的旧家具店和废品收购站,看看有没有人近期处理过沾有这种红色油漆的工具。”
众人立刻分头行动。老王带着人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刚走到隔壁院子,一位老大娘就说:“昨晚大概十二点多,我起夜的时候,看到一个穿蓝色工装的男人从村东头往这边走,手里拎着一个黑色袋子,走得急匆匆的,当时我还以为是串门的,现在想想,说不定就是偷鸡的!”
“老大娘,你还记得那个男人的长相吗?有没有什么特征?”老王连忙追问。
“天黑看不清长相,不过他走路有点瘸,左腿好像不太方便,”老大娘回忆道,“而且他身上好像有股淡淡的煤油味,像是经常接触农机的人。”
老王立刻把这个线索告诉林砚。林砚结合之前的勘查结果,很快缩小了排查范围:“穿蓝色旧工装、左腿有残疾、身上有煤油味、经常干体力活,还可能接触过旧家具或农机,大家重点排查村里及周边的农机手、废品收购员和家具维修工。”
与此同时,赵伟在实验室里完成了样本检测:“林队,毛发的dNA与三年前因盗窃入狱、去年刚出狱的张强的档案样本完全吻合!纤维确实是蓝色旧工装的,油漆则是老式木家具常用的红漆,在城西的废品收购站很常见。”
“张强?”林砚眼前一亮,“我记得这个人,出狱后一直没找到稳定工作,之前就有过偷鸡摸狗的前科,而且他的老家就在李家庄附近的张村,左腿因为早年车祸有点瘸,正好符合所有线索!”
“太好了!那我们赶紧去张村抓他吧!”小张兴奋地说。
林砚摇摇头:“别急,我们还需要确认张强是否有作案时间,以及是否有赃物。赵伟,你去查一下张强昨晚的行踪;老王,你带一组人去张村附近的废品收购站和农贸市场排查,看看有没有人收购过活鸡;我和苏晓去张强家附近蹲守,防止他逃跑。”
众人立刻按照安排行动。林砚和苏晓带着两个警员,躲在张强家对面的土坡后蹲守。张强家是一个简陋的土坯房,院子里堆着一些废旧农机零件,空气中果然飘着淡淡的煤油味。
下午三点多,一个穿蓝色旧工装的男人一瘸一拐地走进院子,手里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黑色袋子。林砚一眼就认出,这个男人正是张强。
“行动!”林砚一声令下,众人立刻冲过去,将张强团团围住。
张强见状,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手里的黑色袋子掉在地上,几只活鸡从袋子里扑腾着跑出来,正是老乡丢失的那几只老母鸡。
“你们……你们想干什么?”张强试图反抗,却被警员们牢牢按住。
“张强,你昨晚在李家庄偷鸡,证据确凿,还敢狡辩?”林砚拿出物证袋,“这是现场提取的毛发和纤维,和你的完全吻合,还有村民看到你昨晚穿着蓝色工装在村里出现,你还有什么话说?”
张强看着物证袋,又看了看地上的活鸡,顿时泄了气,耷拉着脑袋说:“我错了……我出狱后没找到工作,手里没钱,就想着偷几只鸡去农贸市场卖掉换点钱,没想到还是被你们抓到了。”
“偷鸡看似是小事,但却损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林砚严肃地说,“你有手有脚,本该靠自己的劳动赚钱,却又走上歪路,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随后,警员们将张强带回刑侦大队,又带着他去指认了作案现场。老乡看到失而复得的老母鸡,激动得热泪盈眶,拉着林砚的手不停道谢:“谢谢警官同志!你们不仅帮我找回了鸡,还教会了我们怎么防小偷,真是人民的好警察!”
回到刑侦大队,李建国看着众人兴奋的神情,笑着说:“这次实操演练真是太值了,不仅破了案,还让基层警员们真正掌握了新技术,以后再办民生小案,效率肯定能提高不少!”
林砚点点头,拿起桌上的“微量物证提取手册”,在上面写下“实战检验合格”几个字:“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些新技术在全市基层派出所推广开来,让更多警员掌握,这样才能更好地守护老百姓的安宁。”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电话又响了起来。林砚接起电话,脸色渐渐变得严肃:“好,我们马上过去!”
挂了电话,林砚对众人说:“城西农贸市场发生一起纠纷,有人因争抢摊位打架,还伤了人,我们赶紧过去处理,也让大家再练练手,用新技术还原现场真相!”
众人立刻拎起工具箱,跟着林砚往外走。夕阳下,警车的警笛声再次响起,朝着城西农贸市场的方向驶去。对于林砚和他的团队来说,每一次出警都是一次责任的担当,每一个案件的侦破,都是对守护正义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