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的掌声犹在耳畔,林默便应瓦格纳教授的盛情邀请,再次来到了苏黎世Ecdc。这一次,不再仅仅是学术交流,更像是一次“检验”与“正名”。
Ecdc为他安排了一场小范围、却极高规格的手术直播演示暨大师班。演示的病例,是一位患有“左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狭窄”的复杂先心病患儿,这是一种极为罕见且手术死亡率高的畸形。Ecdc内部对此病例也存在方案分歧,瓦格纳教授力排众议,邀请林默主刀,其用意不言自明——他要让欧洲顶尖的同仁们,亲眼见证“林默术式”在极限条件下的精准与高效。
消息传出,不仅Ecdc的专家们悉数到场,许多周边国家的心脏外科权威也专程赶来,小小的手术观摩室里座无虚席,气氛凝重而充满审视的意味。其中,就包括那位曾在日内瓦茶歇时与林默有过短暂交锋的国际医疗巨头高管,他坐在角落,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准备看戏的弧度。
手术开始前,照例是术前讨论。Ecdc的几位资深教授分别阐述了传统双心室矫治和单心室修复两种方案的利弊,争论不下。最终,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林默。
林默站在巨大的显示屏前,上面是患儿的心脏三维重建图像。他神色平静,用流利的英语说道:“感谢瓦格纳教授和各位的信任。这个病例的核心难点,在于右心室流出道的重建和冠状动脉的走行保护。传统双心室矫治创伤大,风险高;单心室修复则牺牲了部分心功能。”
他停顿了一下,手指在屏幕上精准地划出几条线。
“我的方案是,采用改良的‘林默术式’思路,经右心房-肺动脉联合切口,行室内隧道重建,将左心室血流引导至主动脉,同时用心包补片扩大右心室流出道。”
他详细解释了每一个关键步骤的解剖学依据、可能的风险及应对策略。他的方案,巧妙地规避了传统术式的陷阱,显得既大胆又极具匠心。
“林教授,您如何保证心内隧道的通畅性?以及,右心室流出道补片远期钙化、再狭窄的风险如何控制?”一位以挑剔着称的德国教授率先发难,问题尖锐。
“通过精确的隧道空间构型设计和吻合技术,可以最大程度保证通畅。至于补片钙化,”林默不疾不徐地回应,“我们在中国基层的大量随访数据显示,采用特定处理后的自体心包,并结合术后规范的抗凝和血压管理,中长期再狭窄率可以控制在可接受的较低水平。数据我可以稍后分享给各位。”
他的回答,有理论,有数据,有解决方案,无懈可击。
讨论结束,林默走向手术室。更衣,刷手,站上手术台。无影灯下,他依旧是那个冷静如冰、稳定如山的执刀者。
手术观摩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林默偶尔低沉的指令和器械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来。他的动作精准、高效,没有丝毫冗余。游离、建立体外循环、切开右心房……每一步都如同教科书般标准,却又在关键处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巧妙。
最关键的室内隧道重建阶段,林默在狭小的心脏空间内进行操作,手法稳定得可怕。观摩的专家们屏息凝神,他们能感受到那种举重若轻的掌控力。
当心脏复跳,经食道超声显示新建的隧道血流通畅,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完美解除,各项生理指标平稳时,观摩室里终于忍不住响起了一片低低的惊叹和掌声!
“上帝……这简直是一门艺术!”一位法国专家喃喃道。
“他对心脏解剖的理解,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另一位英国教授由衷赞叹。
瓦格纳教授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看向角落里的那位巨头高管。后者脸上的那丝玩味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抹凝重。他亲眼看到了,这套被视为“低成本适配”的技术,所能达到的技术高度,丝毫不逊于,甚至在某些复杂病例上超越了依赖昂贵耗材和设备的传统方法。
手术圆满成功。
随后的大师班环节,林默结合手术录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林默术式”的核心要领和适应症拓展。他坦诚地分享了在基层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那种基于海量临床实践积累出的智慧,让在座的欧洲专家们受益匪浅,提问络绎不绝。
当晚,Ecdc举行了小型的庆祝晚宴。许多之前持怀疑态度的专家,纷纷主动向林默敬酒,表达敬佩之意。那位巨头高管也走了过来,这次,他的态度恭敬了许多。
“林教授,祝贺您今天精彩绝伦的手术和演讲。我必须承认,您和您的‘星火计划’,让我对医疗创新的方向有了新的思考。”他递上自己的名片,“或许,我们未来可以在一些……更基础的、普惠性的设备研发上,找到合作点。”
林默接过名片,微微颔首:“致力于真正改善全球健康公平的合作,我们欢迎。”
晚宴后,林默和陆青屿在苏黎世湖畔散步。湖风拂面,夜景璀璨。
“林老师,您今天太厉害了!您没看到,那个什么高管,后来脸都变了!”陆青屿依旧兴奋。
林默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淡然道:“打脸不是目的。让他们看到另一种可能性,并开始尊重这种可能性,才是我们出来的意义。”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青屿,联系马库斯,看看他是否方便。我们既然来了,就去Eth(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看看。他们有一些关于微型化、低成本影像设备的前沿研究,或许对‘星火标准’的装备模块有启发。”
“好的,林老师!”陆青屿立刻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