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3日凌晨2点17分,天涯社区体育板块突然冒出一个标题普通的帖子:《复盘男篮半决赛:从战术板事件看中国篮球的囚徒困境》。发帖人“尘烟昀”这个Id从未在天涯出现过,但帖子的开篇就带着不同寻常的气息。
“当李特从尤纳斯手中夺过战术板的那一刻,他夺走的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的指挥权。”
帖子用冷静到近乎冷酷的笔触,首先分析了立陶宛篮协与中国体育总局三年前签署的《中立篮球合作备忘录》附件四的补充条款,其中明确规定立陶宛籍主教练在重大国际赛事中的权限范围。发帖人不知通过什么渠道,竟然获得了这份本该保密的文件扫描件。
“尤纳斯的每一次换人,都需要通过立陶宛篮协派驻京城的特别顾问的确认。”这句话配上了一张模糊的邮件截图,发件人邮箱后缀赫然是@lbbf.lt。
接着,帖子笔锋一转,开始剖析中国篮协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北方派系与南方派系在归化球员问题上的分歧,少壮派与元老派在外教任用上的角力,甚至某位副主席与立陶宛某90后体育公司千丝万缕的联系,都被一一摊开在阳光下。
最致命的是第三部分,详细列举了某国产体育品牌与立陶宛篮协即将到期的赞助合同,以及该品牌在国内的竞争对手正在与立陶宛方面接触的证据。
“一场价值三千万欧元的商业谈判,正在奥运赛场的阴影下悄然进行。而我们的男篮队员们,不过是这盘大棋中的棋子。”
凌晨3点,帖子点击量突破十万。猫扑、新浪、搜狐等论坛开始出现转载。
凌晨3点47分,知乎出现了第一个技术分析帖,ZSYG凡人的帖子从视频帧率分析到邮件头信息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原始帖子提供的材料“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
凌晨4点20分,虎扑服务器第一次宕机。管理员在恢复服务后发布了“理性讨论”的公告,但评论区已经失控。
“原来我们都在看一场真人秀。”喜欢若兰的林刚的评论被顶到最高。
清晨6点整,帖子从天涯消失。但此时它已经像病毒一样扩散到每一个角落。豆瓣小组开始制作事件时间线,贴吧出现了各种“内幕消息”,甚至连mSN和qq的聊天窗口都在传播着不同的版本。
7点30分,某门户网站体育版块刊登了一篇署名有道的评论员文章,标题是《请把奥运会还给体育》。文章没有直接提及昨晚的帖子,但字里行间都在呼吁“保持奥林匹克精神的纯洁性”。
8点整,央视《朝闻天下》准时开播。当画面切换到主持人时,细心的观众发现他手中多了一份稿件。
“中国男篮创造了历史,这是几代篮球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主持人的语速比平时慢了0.3倍,“在奥运赛场上,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是他们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镜头给了演播室里的奥运金牌榜一个特写,中国代表团的标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任何干扰备战、影响团结的言行,都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不尊重。”主持人说完这句话时,画面切到了中国男篮的训练集锦,配乐是《歌唱祖国》的轻音乐版。
9点15分,新华社发表题为《创造历史,续写辉煌》的通讯稿,全文2000字,详细回顾了中国男篮的奥运征程,对教练组只字未提。
10点整,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统一换成了“中国男篮挺进决赛,将与梦八队争夺金牌”。
中午12点,五棵松体育馆外已经聚集了上千名球迷。他们举着“相信男篮”、“创造历史”的标语,自发地唱起了《歌唱祖国》。有记者注意到,人群中有几个年轻人穿着印有“战术板”字样的自制t恤,但很快就被保安请离了现场。
下午1点30分,某境外媒体发布了题为《红色篮球的内部分裂》的报道,但该网站的访问速度突然变得极其缓慢。
2点整,篮协官网更新了一条简讯,标题是《中国男篮全力备战奥运决赛》。正文中使用了“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等词语,最后一段特别感谢了“教练组的辛勤付出”。
3点20分,一个名为《致中国男篮:明天我们都是你们的后盾》的帖子开始在各大论坛传播。这个文笔稚嫩但感情真挚的帖子,在三个小时内获得了超过五十万次的点击。
“明天,当你们站上决赛赛场,请记住,中国人都在为你们加油。”
夜幕降临,京城城的霓虹灯依次亮起。从东三环的写字楼到西四环的居民区,从大学的宿舍楼到胡同里的小卖部,所有人都在谈论着明天的比赛。
那个引发风暴的帖子已经消失在网络海洋中,但它掀起的浪潮正在改变着什么。或许是在某个办公室里,有人悄悄收起了已经起草好的问责文件;或许是在某个会议室里,原本激烈的争论突然变得心照不宣。
晚上7点,央视《新闻联播》用三分二十秒报道了中国男篮闯入决赛的消息。画面中,运动员们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解说词里反复出现“历史性突破”、“为国争光”等字眼。
当李特的镜头出现时,背景音恰到好处地响起:“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队伍,正在书写中国篮球的新篇章。”
在那个被无数人转发又删除的深夜帖子里,最后一段话正在以另一种形式流传:
“明天,当哨声吹响,请记住这一刻。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