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4日,五棵松体育馆外的广场已经水泄不通。黄牛在人群中灵活穿梭,手里攥着的决赛门票被小心地藏在掌心,只在与人擦肩而过的瞬间快速亮出。
“最后两张,北区前排!”一个戴鸭舌帽的中年男人压低声音,右手比划着数字,“原价八百,现在这个数。”
路过的小伙子倒吸一口凉气:“两千?抢钱啊?”
“两千?你少了个0!”黄牛嗤笑一声,指向体育馆顶端飘扬的奥运旗帜,“这辈子你就看这一回。”
售票窗口前挂着“本场售罄”的告示,十几个没买到票的球迷仍不死心地徘徊。有个穿火箭队服的大学生举着纸牌,上面用马克笔写着“求票一张,价格好说”,右下角还画了个哭脸。
安检通道前排起蜿蜒长队。志愿者小张第三次提醒观众提前打开包袋,嗓子已经有些沙哑。他身旁的老王是五棵松的老保安,眯着眼打量汹涌的人潮。
“九二年巴塞罗那,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奥运篮球,”老王喃喃自语,“从没想过能在自家门口看决赛。”
观众席上,摄影师老刘正在调试设备。他的镜头缓缓扫过看台:前排坐着身穿各色国家队服的外国观众,中间是挥动着小国旗的中国球迷,最高处的座位也被填得满满当当。一位白发老者小心翼翼地展开一面略微褪色的五星红旗,那是1984年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奥运会时他托人从洛杉矶带回来的纪念品。
“各位观众,这里是庄电视台...”
央视解说席上,嘉于调整着耳机音量。导播在耳麦里提醒他注意开场倒计时,他下意识地整理了下领带。张合理指导正低头翻阅技术统计,手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双方球员的特点分析。
“今天这场决赛,将创造中国篮球的历史。”嘉于对着麦克风试音,声音在空旷的解说席回荡。他面前的监视器里,正在回放李特本届奥运会的精彩集锦。
场地中央,工人们正在进行最后的地板清洁。巨大的奥运五环标志在枫木地板上熠熠生辉,两侧刚刚喷绘完毕的“bEIJING 2008”字样还散发着淡淡的油漆味。
李特独自一人在角落练习着投篮动作,每一次虚晃、每一次转身都带着惊人的力度。篮球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落地时发出沉稳的砰砰声,在通道里回荡。
大郅用胳膊碰了碰大姚,朝李特的方向努了努嘴:“瞧见没?今天的李特是今年东决的G6去年总决的G7。”
大姚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李特:“我印象中,他这种状态下,他没输过。”
“对”大郅点头,“所以今天,死也死在场上。”
观众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美国队从另一侧通道入场,科比打头,詹姆斯紧随其后,韦德和安东尼正在说笑,霍华德一如既往地做着夸张的肌肉展示动作。他们轻松地向看台挥手,仿佛这只是又一场全明星表演赛。
老K教练走在最后,双手插在裤袋里。他的目光越过半个球场,落在中国队热身的那片区域。当看到李特完成一记几乎平筐的起跳挑篮时,这位老帅的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转播席顿时忙碌起来。ESpN的解说员马克·琼斯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观众朋友们,你们即将见证的可能是奥运史上最大的冷门,或者,”他顿了顿,“最伟大的王朝延续。”
日本NhK的解说员正在用日语快速介绍双方阵容,当提到李特时特意提高了音量:“这位中国球星在NbA已经证明了自己,今天他能否带领球队创造奇迹?”
法国电视台的解说团队则在讨论着另一个话题:“无论结果如何,这都将是亚洲篮球的历史性突破。”
观众席上,来自广州的老t带着儿子早早找到了座位。小家伙穿着仿制的7号国家队服,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篮球。
“爸,今天李特能赢吗?”
“看球不说输赢,”老t摸了摸儿子的头,“就看拼不拼。”
场地边缘,志愿者龙元泉正在引导一位坐错位置的外国观众。当她转身时,无意中瞥见李特。那一刻她突然觉得,这个穿着红色热身服的男人,与周围喧嚣的世界格格不入。
央视导播间里,导演盯着监视器,突然下令:“3号机,给李特特写,保持十秒。”
画面切到李特的面部特写,他的眼神专注得可怕。嘉于在解说席上适时沉默,让画面自己说话。
张合理轻轻点头:“这种眼神,让我想起了NbA那几次李特的。”
美国队热身区,科比完成一记三分后,转头看向对面的半场。韦德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正好看见李特完成一记战斧式劈扣,篮架在重击下微微摇晃。
“看来今天有人要爆发了。”韦德说。
观众席的灯光渐渐暗下,只留一束追光打在场地中央。现场dJ深吸一口气,握紧了话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