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二,是靠山屯及周边村落走亲访友、互道祝福的日子,更是一年一度的大型庙会举办之日。这庙会设在离靠山屯五六里地外的山神庙前,那山神庙供奉着当地村民信奉的山神和土地神,据说十分灵验。山神庙前地势开阔,依山傍水,是举办庙会的绝佳场所。每年这一天,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不约而同地赶来,庙会的热闹程度,比除夕的社火、初一的高跷还要盛上几分。
天刚亮,马骥就跟着石头一家出发了。石头爹穿着新做的蓝布长衫,手里提着给亲戚准备的糕点和酒;石头娘穿着花布棉袄,挎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水壶和干粮;石墩穿着一身小红袄,蹦蹦跳跳地走在最前面,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庙会上的糖人和杂耍。
一路上,只见三三两两的村民,穿着新衣,提着礼物,说说笑笑地朝着山神庙的方向走去。有的是一家人同行,有的是邻里结伴,还有的是年轻的后生姑娘们,脸上带着羞涩的笑容,相互打趣着。人流越聚越多,到了山神庙附近,已经是摩肩接踵,人声鼎沸。
还未走近山神庙,一阵阵喧嚣声浪便已扑面而来——小贩的吆喝声、杂耍的锣鼓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大人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热闹非凡的市井交响曲。空气中更是混杂着各种诱人的香气:烤肉的焦香、油炸点心的甜香、糖人的甜腻、香烛的烟火气、还有各种小吃的独特味道,丝丝缕缕,钻进鼻腔,让人食指大动,口水直流。
马骥跟着石头一家挤进人群,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惊呆了。这哪里是简单的庙会,简直就是一个古代版的“超级嘉年华”!山神庙前的空地上,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各种摊位,鳞次栉比,延绵出去足足有半里地,一眼望不到头。
摊位的种类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最显眼的是各种卖吃食的摊位,一个个幌子迎风招展,上面写着“冰糖葫芦”“糖人糖画”“芝麻烧饼”“羊肉汤”“馄饨”“麻花馓子”等字样,引得食客们排起了长队。
马骥首先被一个冰糖葫芦摊位吸引了。那摊位前,一个老汉正麻利地将红彤彤的山楂串成串,蘸上熬得晶莹剔透的糖浆,放在案板上冷却。一串串冰糖葫芦红彤彤、亮晶晶,裹着厚厚的糖衣,看着就诱人。“石墩,要不要吃冰糖葫芦?”马骥笑着问。
石墩眼睛一亮,使劲点头:“要!要!马大哥,我要两串!”
马骥掏出铜钱,买了三串冰糖葫芦,递给石墩一串,石头娘一串,自己留了一串。他咬了一口,山楂的酸甜与冰糖的甜脆完美融合,汁水充盈,酸甜可口,瞬间唤醒了味蕾。“真好吃!”马骥忍不住赞叹道。
旁边是一个糖人摊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艺人正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拿着一个铜勺,舀起滚烫的糖稀,在一块光滑的青石板上飞快地作画。只见他手腕转动,糖稀如银丝般流淌,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石板上,龙身蜿蜒,鳞片分明,引得周围的孩子们阵阵欢呼。老艺人又用小木棍沾了沾,将糖龙挑起来,递给一个孩子,那孩子接过糖龙,爱不释手,舍不得吃。
马骥看得入了迷,也凑过去,让老艺人给自己画了一个孙悟空造型的糖人。老艺人手法娴熟,几下就勾勒出了孙悟空的模样,头戴紧箍咒,手持金箍棒,神态灵动,惟妙惟肖。马骥拿着糖人,心里美滋滋的,舍不得下嘴,只在边缘舔了一口,甜丝丝的,回味无穷。
石头娘拉着马骥,又来到一个烧饼摊位前。那摊位上的烧饼刚出炉,金黄酥脆,表面撒满了芝麻,散发着浓郁的麦香和芝麻香。石头娘买了三个,递给马骥一个:“马先生,尝尝我们这儿的芝麻烧饼,刚出炉的,可香了!”
马骥接过烧饼,咬了一大口,外皮酥脆,内里松软,麦香混合着芝麻的香气,越嚼越香,满口生津。“好吃!比城里卖的还香!”马骥一边嚼一边说。
除了这些,还有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摊位,雪白的羊肉、浓郁的肉汤,撒上葱花和香菜,香气扑鼻;有炸得金黄酥脆的麻花和馓子,嚼起来嘎嘣作响,咸香可口;还有卖干果、蜜饯的摊位,花生、瓜子、红枣、蜜饯山楂,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
马骥的嘴几乎就没闲着,跟着石头一家,一路走一路吃,肚子很快就填得半饱。但他还是忍不住,又被一个卖“搅搅糖”的摊位吸引了。那摊位上,一个大铜锅里装着黏稠的麦芽糖,小贩用两根竹签挑起一团,递给顾客,让顾客自己拉扯搅和。马骥也买了一份,学着别人的样子,用两根竹签不停地拉扯、缠绕,麦芽糖在拉扯中渐渐变得雪白、黏稠,还带着韧性。他玩得不亦乐乎,结果一不小心,糖丝粘到了头发上,引得石头一家哈哈大笑。
除了吃食摊位,庙会上更多的是卖各种玩具和日用百货的摊位。有卖泥塑娃娃的,娃娃的脸蛋红扑扑的,穿着花衣裳,憨态可掬;有卖拨浪鼓的,轻轻一晃,就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还有卖木制小刀小枪的,做得十分逼真,引得男孩子们纷纷驻足;色彩鲜艳的风车、各式各样的脸谱面具、针头线脑、布匹杂货、农具器皿……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
石墩在一个卖风车的摊位前停下了脚步,看着那些五颜六色的风车,眼睛都直了。石头娘笑着给她买了一个红色的风车,石墩高兴地举着风车跑了起来,风车在风中飞快地转动,发出“呼呼”的声响。
最吸引人的,还是庙会上的各种杂耍百戏。在山神庙前的空地上,搭起了几个简易的戏台,各种杂耍表演轮番上阵,引得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拢着,喝彩声、掌声此起彼伏。
有耍猴的表演,一个耍猴人牵着两只穿着小衣服的猴子,猴子们听从耍猴人的指令,做出翻跟头、敬礼、骑自行车等滑稽动作,还会抢夺观众扔过去的零食,引得大家哈哈大笑。一只猴子甚至还模仿人的样子,对着观众作揖,逗得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
有表演硬气功的,一个光着膀子的壮汉,肌肉结实,他先是运气,然后让助手用一块厚厚的石板压在他的胸口,接着拿起一把大锤,猛地砸向石板,“咔嚓”一声,石板应声断裂,而壮汉却安然无恙,引得观众们阵阵惊呼,纷纷叫好。还有银枪刺喉、吞剑等表演,惊险刺激,让人捏一把汗,又忍不住看得入迷。
有说书唱曲的,一位说书人坐在台上,手里拿着醒木,绘声绘色地讲着《三国演义》的故事,声音抑扬顿挫,时而激昂,时而低沉,引得观众们阵阵喝彩。旁边还有一位唱小曲的女子,穿着素雅的衣裳,手持琵琶,弹唱着当地的民间小调,歌声婉转悠扬,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还有套圈、打气枪(古代版的弹弓打靶)等博彩摊位,引得人们跃跃欲试。马骥也忍不住凑过去,试了试套圈。他花了几枚铜钱,拿了十个圈,朝着远处的小摆件扔去。可惜他技术不佳,十个圈只套中了一个小小的泥人,虽然不值钱,但他还是很高兴,把泥人送给了石墩。
马骥像个刚进城的乡下孩子,眼睛都不够用了。他一会儿挤到糖人摊前,看老艺人作画;一会儿又跑到杂耍摊子前,为表演者捏一把汗;一会儿又被说书人精彩的故事吸引,驻足倾听;一会儿又和石墩一起,在玩具摊位前挑选小玩意。他的脚步被每个摊位、每场表演吸引,心里充满了新奇和快乐。
石头一家也看得十分尽兴。石头爹和几位相熟的村民凑在一起,一边抽烟一边聊天;石头娘则在百货摊位前,挑选着家里需要的针头线脑;石墩则拿着风车和泥人,在人群中跑来跑去,时不时停下来看表演、买零食。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马骥跟着石头一家,找了个树荫下的空地坐下,拿出带来的水壶和干粮,补充能量。虽然已经吃了不少小吃,但他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心里盘算着待会儿还要去尝尝那热气腾腾的羊肉汤。
休息了一会儿,马骥又拉着石墩,跑到了一个卖小玩意的摊位前。摊位上摆着各种粗陶烧制的小摆件,有咧嘴笑的娃娃、趴着的小狗、蹲着的小猫,都做得十分可爱。马骥一眼就看中了一个粗陶娃娃,娃娃咧着嘴,露出两颗小小的牙齿,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十分讨喜。他用身上最后几枚铜钱,买下了这个娃娃,送给了石头娘:“石头娘,这个娃娃挺可爱的,送给你!”
石头娘接过娃娃,笑得合不拢嘴:“哎哟,马先生太客气了!还专门给我买礼物!这娃娃真好看,我要摆在屋里!”
太阳渐渐西斜,庙会上的人流才渐渐散去。村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喜悦,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回家的路。马骥和石头一家也提着大包小包——有买的零食、玩具、日用百货,还有亲戚送的礼物——随着人流往回走。
马骥吃得肚儿圆,看得眼发亮,玩得心舒畅,感觉这个年过得无比充实和快乐。他回头望了一眼渐渐远去的山神庙和庙会摊位,心里充满了留恋。这场庙会,不仅满足了他的口腹之欲,提供了视觉和听觉的娱乐,更让他感受到了浓浓的市井烟火气和乡土人情味。这里没有宫廷的森严,没有文人的雅致,却有着最真实、最鲜活的生活气息,有着村民们对生活最质朴的热爱和期盼。
他胸口的挂坠,在这极致浓郁、包罗万象的庙会环境中,仿佛一个饕餮之徒,贪婪地吸收着那由商业活力、娱乐精神、人间口腹之欲和集体欢愉汇聚成的庞大“市井”能量。这能量热闹、鲜活、充满生命力,带着食物的香气、玩具的童趣、表演的激情、人群的欢笑声。挂坠的悸动变得异常活跃和饱足,光芒明亮而温暖,仿佛在记录这场盛大的民俗狂欢,也在感受这份来自乡野的、最纯粹的快乐与活力。
走在回家的路上,马骥的心里充满了感慨。这就是乡土的年味,简单却热闹,质朴却真挚。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久违的宁静与快乐,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善意和温暖。他知道,这场庙会的记忆,将会成为他穿越生涯中最珍贵的回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