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国趴在第一个狙击位 —— 松树林西侧的土坡后,身上的雪壳伪装被夜风冻得硬邦邦,稍一动作就会发出 “咔嚓” 的声响,他只能保持静止,连呼吸都放得极缓,避免白气在狙击镜前凝成霜。
编号 “037” 步枪的枪管裹着五层棉布,枪口对准三百八十米外的美军巡逻通道。空冥感知已展开,像一张覆盖半径六百米的精密网 —— 他 “看到” 远处美军阵地的铁丝网旁新插了警戒桩,上面挂着锡箔纸;“听到” 美军哨兵换岗的脚步声,频率约每分钟六十步,沉重且慌乱;“感知” 到凌晨的风速比昨夜降低,现在稳定在每秒两米五,从西北方向来,弹道偏差会比昨天减少一半。
“卫国哥,运输队还有一个小时到!” 孙二牛从雪沟里爬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手指冻得发紫,却依旧小心翼翼地把纸条塞给王卫国,“张连长说,今天必须确保通道安全,不然棉衣冻硬了,战友们扛不住。”
王卫国点点头,把纸条揣进贴胸的口袋 —— 那里还放着养父给的半块道观瓦片,瓦片的冰凉透过棉布传来,像在提醒他:每一次狙击都不是为了杀戮,是为了让更多战友活着,让运输队的棉衣顺利送达。他掏出笔记本,用冻得发僵的铅笔快速记录环境参数:“12 月 16 日 6:00,风速 2.5m\/s,温度 - 50c,湿度 65%,目标区域:美军巡逻通道,任务:清除巡逻兵、机枪手。”
“大勇,第一个目标快到了!” 王卫国用气音喊,李大勇正蹲在二十米外的移动观测点,手里举着简易测距仪,镜头对准通道入口,“距离三百八十米,目标三人,呈三角推进,中间那个扛着轻机枪!”
李大勇的声音带着紧张却沉稳:“收到!风速 2.5m\/s,温度 - 50c,弹道下坠量 11 厘米,偏右 4 厘米,瞄准点左上 15 厘米!”
王卫国调整狙击镜,将准星对准李大勇报的位置。空冥状态瞬间提升,神经反应速度加快 50%—— 他能清晰看到中间美军士兵的机枪弹链挂在腰间,每走一步就晃一下;能看到对方防风镜上的霜花,判断出其视线受阻;甚至能 “预判” 到对方下一步会抬手擦防风镜,露出胸口的破绽。
果然,走在中间的美军机枪手抬手去擦防风镜,就在这半秒的间隙,王卫国扣动扳机。“砰!” 子弹带着细微的呼啸声穿过空气,精准击中机枪手的右肩,他惨叫一声,轻机枪 “哐当” 掉在雪地里,另外两名巡逻兵瞬间卧倒,慌乱地举枪对着四周,却连狙击位的影子都没找到。
“撤!去第二个点位!” 王卫国低喝一声,快速收起步枪,跟着孙二牛钻进雪沟 —— 这是预先挖好的连通式雪沟,能在三个狙击位间快速转移,不留下痕迹。李大勇则在后面用树枝扫掉他们的脚印,雪粒落在树枝上,瞬间冻成冰壳。
第二个狙击位设在一处废弃的朝鲜民房残垣后,这里能锁定美军阵地的重机枪碉堡。王卫国架起步枪,狙击镜里看到碉堡的射击口露出一挺 m2 重机枪,机枪手正靠在枪托上打盹,枪管上还挂着一个保温壶(美军的制式装备,装着热咖啡)。
“距离四百五十米,风速 2.8m\/s,温度 - 50c,碉堡射击口有遮挡,只能打枪管右侧 10 厘米!” 李大勇的声音传来,他刚测算完,就看到碉堡里的机枪手醒了,正伸手去拿保温壶。
王卫国的空冥感知里,子弹轨迹快速成型:四百五十米距离,风速导致偏右 6 厘米,温度导致下坠 13 厘米,加上射击口的混凝土遮挡,必须打在机枪枪管与枪架的连接处,才能让机枪卡壳。他调整准星,等待机枪手抬手的瞬间 —— 那是对方最放松、最无防备的时刻。
机枪手刚拿起保温壶,王卫国就扣动了扳机。“砰!” 子弹精准击中机枪连接处,“咔嗒” 一声,重机枪卡在了射击口,机枪手慌乱地拍打,却怎么也无法复位,只能对着电台大喊,声音里满是绝望。
“第二个!” 孙二牛兴奋地攥紧拳头,却不敢大声欢呼,只是用手势给王卫国比了个 “胜利” 的手势。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王卫国带着两人在三个狙击位间辗转:第三个目标是美军的通讯兵,正蹲在碉堡旁调试电台,王卫国测算出其天线会干扰弹道,特意等他低头拔天线时开枪,击中其手腕,电台摔在雪地里短路;第四个目标是增援的巡逻兵班长,此人经验丰富,走在队伍最后,频繁回头观察,王卫国利用空冥感知预判其回头的频率,在他第三次回头时开枪,击中其腿部,使其失去指挥能力;第五个目标是试图修复重机枪的美军军械员,他刚爬到碉堡射击口,就被王卫国的子弹击中胳膊,从碉堡上摔了下去。
当第五声枪响落下时,运输队的马铃声已经从远处传来。王卫国趴在狙击位里,看着运输队的马车缓缓驶过通道,赶车的战士对着狙击位的方向比了个手势,眼里满是感激。他长长舒了一口气,才发现手指已经冻得失去知觉,棉手套和步枪背带冻在了一起,只能慢慢活动手腕,用体温融化冰碴。
“五个!卫国哥,你狙杀了五个!” 孙二牛跑过来,声音里满是激动,手里拿着王卫国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的五个目标都打了勾,“张连长肯定会高兴坏了!”
李大勇也凑过来,扛着轻机枪,脸上沾着雪却依旧咧嘴笑:“俺刚才数着的,每一个都中了!你这测算太准了,风速变了两次,你都立刻调整,俺都快跟不上你的节奏了!”
王卫国没有说话,只是看着远处美军阵地的混乱 —— 受伤的士兵被拖回碉堡,剩下的人缩在里面不敢出来,重机枪依旧卡在射击口,整个通道彻底安全了。他想起每次狙击时的专注,想起养父说的 “精准即慈悲”,心里没有丝毫喜悦,只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这五个美军,或许也有等着他们回家的亲人,但他们站在志愿军的阵地前,威胁着战友的生命,他必须这么做。
回到坑道时,张连长已经在门口等着了,手里拿着一个用红绸子包着的东西,脸上满是欣慰:“卫国,你立大功了!运输队安全通过,棉衣已经分发下去了!总部刚来电,鉴于你单日精准狙杀五名美军,清除通道威胁,授予你‘神枪手’称号,这是奖状!”
红绸子打开,里面是一张泛黄的奖状,上面用毛笔写着:“王卫国同志,在长津湖狙击任务中,单日精准狙杀美军五名,保障运输通道安全,授予‘神枪手’称号,以资鼓励。中国人民志愿军 9 兵团 20 军 58 师 172 团。” 落款日期是 1950 年 12 月 16 日,盖着鲜红的公章。
战友们围过来,纷纷鼓掌欢呼,有的拍着王卫国的肩膀,有的抢着看奖状,坑道里的气氛瞬间热烈起来。孙二牛挤到最前面,眼里满是羡慕:“卫国哥,你太厉害了!‘神枪手’啊!俺以后也要像你一样,拿奖状!”
李大勇也笑着说:“以后咱们‘三人狙击小组’就是‘神枪手小组’!卫国你是组长,俺们跟着你,保证再杀更多美军!”
王卫国接过奖状,指尖触到粗糙的纸张,心里突然想起在北平学堂时,老师说的 “知识能改变命运,也能保家卫国”。现在,他用学堂学的物理知识测算弹道,用养父教的空冥感知捕捉危险,用战友的配合完成任务,这张奖状不是他一个人的,是整个小组、整个连的功劳。
“这奖状该挂在‘荣誉角’,” 王卫国把奖状递给张连长,“要是没有大勇的观测、二牛的配合,没有大家一起挖的雪沟和伪装,俺一个人也完不成任务。这是咱们连的荣誉,不是俺一个人的。”
张连长点点头,眼里满是赞许:“说得好!咱们志愿军就是这样,荣誉属于集体!不过你的‘神枪手’称号是总部定的,这是你应得的。晚上咱们煮点热土豆,好好庆祝一下!”
傍晚,炊事班果然煮了热土豆,还特意给王卫国多放了一勺红糖 —— 这是从运输队刚送来的物资里省出来的。战友们围坐在一起,听王卫国讲每次狙击的测算过程,从风速怎么通过布条判断,到温度怎么影响子弹,再到空冥状态下的参数整合,每个人都听得入神,时不时有人提问,王卫国都耐心解答,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
“卫国哥,俺记了笔记,你帮俺看看对不对?” 孙二牛掏出自己的小本子,上面歪歪扭扭写着 “风速 3m\/s,瞄准点偏右 5 厘米”,虽然简单,却很认真。
王卫国接过本子,用铅笔修改错误的地方,笑着说:“不错,下次你试试自己测算,俺给你当观测员,肯定能打中目标。”
孙二牛兴奋地点点头,眼里满是坚定 —— 他知道,只要跟着王卫国学,跟着战友们一起练,总有一天,他也能成为 “神枪手”,也能为保家卫国出一份力。
夜幕降临,长津湖的风雪依旧,可坑道里却暖意融融。王卫国靠在坑道壁上,手里握着那本记满测算数据的笔记本,旁边放着 “神枪手” 奖状,心里满是平静。他没有骄傲,只有更多的责任感 —— 获得 “神枪手” 称号,意味着以后会有更艰巨的狙击任务,会面对更狡猾的敌人,他必须更加努力,才能不辜负这个称号,不辜负战友们的信任。
空冥感知里,他 “看到” 运输队的棉衣已经穿在战友们身上,大家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看到” 美军阵地里一片死寂,再也没有了之前的嚣张;“看到” 养父的身影仿佛出现在眼前,笑着对他说 “好样的,活着回来,建设国家”。
这一夜,王卫国睡得很安稳。梦里,他仿佛回到了北平的四合院,李大妈熬着柏叶粥,张大爷做着木工,小芳举着小红旗跑过来,喊着 “卫国哥,你是英雄”。他知道,这不是梦,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 —— 打赢这场仗,活着回去,把 “神枪手” 的故事讲给北平的街坊听,把狙击的技巧教给更多人,用另一种方式守护家国。
第二天清晨,王卫国又带着李大勇和孙二牛出现在狙击位。阳光透过松枝洒在雪地上,泛起金色的光芒。他架起步枪,狙击镜里锁定新的目标,空冥感知再次展开,测算着风速、温度、距离。这一次,他身边多了几个年轻的战友 —— 他们是来学习狙击技巧的,王卫国要把自己的经验教给他们,让更多 “神枪手” 在长津湖的雪地里成长起来,让志愿军的狙击防线,成为美军永远无法突破的钢铁屏障。
“风速 2.3m\/s,距离三百六十米,瞄准点左上 12 厘米!” 王卫国的声音沉稳有力,身边的新兵们认真记录着,眼里满是求知欲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