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逸深吸一口气,手中的笔微微颤抖。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个字都至关重要。考场内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他定了定神,再次看向题目,脑海中思绪飞转,那些关于古籍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准备顺着刚刚发现的线索,全力书写答案,迎接这场艰难的挑战。
就在他的笔尖即将触碰到宣纸之时,殷佳璐的提醒又清晰地在他耳边响起。那时,殷佳璐目光忧虑,语气郑重地说道:“楚凌轩此人诡计多端,殿试题目他极有可能从古籍偏门知识下手,你一定要多加留意。”辰逸当时便将这话铭记于心,此刻更是如获至宝。
他闭上双眼,努力让自己的思绪更加集中,开始在脑海中如检索典籍般,飞速搜寻相关知识储备。那些曾经翻阅过的古籍,一页页在他的脑海中翻过。《经世杂记》里关于前朝礼仪规制的独特记载,《逸闻录》中对某位隐士思想的只言片语,还有《古学辑要》里一些鲜为人知的学术观点,都一一浮现。
辰逸的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缓。他仿佛置身于一座庞大的知识迷宫之中,每一个记忆的角落都可能藏着解题的关键。他努力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试图从中拼凑出完整的答案。
突然,他的脑海中灵光一闪。一道题目问的是关于古代祭祀仪式中一种特殊祭品的象征意义及演变,这看似生僻的问题,与他在《经世杂记》中读到的一段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书中记载,这种祭品最初是用于安抚战乱亡魂,随着朝代更迭,其象征意义逐渐转变为对国泰民安的祈愿。
紧接着,他又发现另一道题目,关于某一时期地方治理理念的独特之处,与《古学辑要》里一位学者的观点相契合。这位学者主张以民生为本,兼采百家之长,而非单一奉行某家学说。
辰逸心中一喜,他意识到,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题目,实则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古代学术思想与社会治理的相互影响。而这,便是题目的隐藏线索。
他睁开双眼,眼中闪过一丝自信的光芒。此刻,他仿佛已经在迷雾中找到了方向。他开始有条不紊地构思答案,先在草稿纸上列出每道题目的要点和思路。
他的手在纸上快速移动,笔尖摩擦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在这安静的考场中格外清晰。他一边书写,一边在心中组织语言,力求答案精准且深刻。
随着思路的逐渐清晰,辰逸的信心也逐渐恢复。他想起重生后,日夜苦读古籍的日子,那些在孤灯下与泛黄书页相伴的时光,此刻都成为了他的底气。
他深知,楚凌轩企图用这些偏门题目将他困住,可他不会轻易就范。他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冲破这重重阻碍。
在构思答案的过程中,辰逸也在思考着楚凌轩的意图。楚凌轩身为宰相,把控着官场诸多资源,他害怕辰逸这样的寒门士子通过科举打破现有格局,威胁到世家大族的利益,所以才使出这般手段。
但辰逸并不畏惧,他不仅要为自己赢得这场殿试,还要为天下寒门士子争一口气。他要让楚凌轩知道,即便题目再刁钻,也无法阻挡他前进的步伐。
辰逸继续奋笔疾书,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一一落在纸上。他的文字如灵动的精灵,在宣纸上跳跃。他阐述着古代学术思想对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分析着每一个题目背后隐藏的深意。
此时,考场内其他考生的状态各不相同。有的考生抓耳挠腮,面露难色,额头上布满了汗珠;有的考生则目光呆滞,望着题目发呆,似乎已经放弃了思考;还有的考生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体,试图从周围寻找灵感,却一无所获。
而辰逸,沉浸在自己的答题世界中。他仿佛与外界隔绝,眼中只有题目和手中的笔。他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墨香,能感受到笔尖在纸上滑动的顺畅,能听到自己沉稳的呼吸声。
他继续深入作答,对每一个观点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他引用古籍原文,结合当下大楚王朝的社会现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他与楚凌轩的一场较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辰逸的试卷渐渐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填满。他的手有些发酸,但他顾不上这些。他仔细检查着自己的答案,确保没有遗漏任何要点,逻辑严谨,表述准确。
当他再次审视整个试卷时,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他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破题关键,并且给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他也清楚,楚凌轩的阴谋或许不止于此,他能否准确作答,完美化解楚凌轩的阴谋,还未可知。而其他考生面对如此难题,又会有怎样的表现,也充满了变数。
辰逸放下笔,轻轻呼出一口气,等待着接下来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