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还亮着,那条“老师,社保补缴了”的消息静静躺在对话框里。林远没有立刻回复,只是把手机轻轻放在桌上,手指在桌面上敲了一下。
李薇抬头看了他一眼。“怎么了?”
“我在想,我们做了这么多事,帮的人也不少。”林远说,“可每次都是等事情出了才去解决。”
王磊从电脑前抬起头,“你是觉得我们太被动?”
“是。”林远点头,“我们现在能处理社区纠纷,能做直播讲课,也能写建议书让物业低头。但这些都是一点一点地修漏子。真正的问题还在那里,没人去碰。”
赵婷停下手中的活,“你想做什么?”
林远站起来,走到投影仪前,打开文件。屏幕上出现一张图表,横轴标着案件类型,纵轴是社会影响程度。一个红点停在左下方。
“我们一直在这里。”他指着那个点,“接下来,我想往右上方走。”
办公室安静了几秒。
李薇问:“具体怎么走?”
“第一,成立专项组,主攻跨省、涉外、群体性案件。这类案子复杂,周期长,但我们得开始练。”林远说,“第二,建一个涉外法律资料库,三个月内搭出框架。第三,每人每年至少写一篇实务文章,争取进行业研讨会。”
王磊皱眉:“这些都不是马上能看到结果的事。”
“正因为看不到短期结果,才要现在动手。”林远看着三人,“如果我们只做眼前能见效的,那十年后还是这样。救一个是一个,累死也救不完。”
赵婷忽然笑了,“听上去不像开律所,倒像在办研究所。”
“为什么不能是研究所?”林远说,“我们已经证明自己能把案子办好。现在要证明的是,我们可以走在问题前面。”
李薇翻开笔记本,“国际业务这块,我们没资源也没经验,客户凭什么信我们?”
“不靠关系,靠内容。”林远说,“先做一份免费的跨境劳动权益指南,中英文双语版,发到留学生论坛和海外华人社群。谁需要,谁就会来找我们。”
王磊犹豫了一下,“写论文……我从来没想过这事儿。”
赵婷接话:“你上次整理的那个直播脚本,逻辑比很多期刊文章都清楚。改一改就是一篇分析报告。”
林远点头:“每一个真实案子背后,都有制度上的缝隙。我们不是为了发文章而写,是为了把问题挖出来。”
李薇突然开口:“我可以牵头做个研究小组,专门盯新型用工和跨境劳务的问题。”
王磊摸了摸下巴,“那我试试写第一篇,就写平台用工的责任认定。”
赵婷说:“不如每个月搞一次案例深挖会,挑一个典型案子,拆开讲透,再做成公开材料。”
林远没说话,转身走向白板。他在原有的四个词下面,写下三行新字:
能力边界向外拓
专业深度向里挖
影响范围向上延
他回身说:“这不是任务,是我们想成为的样子。”
办公室又静了下来。窗外夜色已深,楼下的街道只剩下零星车灯移动。电脑屏幕的光映在每个人的脸上。
赵婷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在最后一行字旁边画了一个向上的箭头。
王磊低声说:“我第一个交稿。”
李薇翻开了笔记本的新一页,写下标题:《涉外劳动争议初探》。
林远打开共享文档,新建一个文件夹,命名为“未来三年:攀登计划”。下面分出三个子目录:
高难案件攻坚日志
国际规则研读笔记
学术成果转化台账
他抬头说:“从明天起,我们照样接案,照样跑社区,照样做咨询。但心里要清楚,我们在建一座桥,通向更远的地方。”
四个人都没说话。没有人鼓掌,也没有人激动地表态。但他们的眼神不一样了。
李薇合上笔记本,重新打开数据库,开始搜索境外劳务派遣的相关判例。王磊调出最近经手的一起跨国兼职纠纷,拉出时间线和证据链,准备提炼核心争议点。赵婷检查明日社区宣讲的ppt,顺手在最后一页加了一行小字:“欢迎提出您遇到的特殊法律问题,我们将纳入后续研究议题。”
林远坐在位置上,盯着屏幕里的文件夹结构。他点开“学术成果转化台账”,新建第一条记录:
主题:平台经济下劳动关系认定的实务困境
责任人:王磊
进度:初稿起草中
预计提交时间:45天后
他退回到主页面,看着那个刚建立的文件夹。图标是个灰色的文件夹,名字清晰,路径明确。
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
他拿起来看了一眼。
是一条新消息。
来自一个陌生号码。
内容只有七个字:
“你爸当年也在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