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暗了下去,林远把它推到一边。早晨的阳光斜照进办公室,落在桌角那叠还没拆封的案卷上。
邮箱提示音响起。他点开新邮件,是一条来自某法律论坛管理员的私信链接,标题写着:“你们真的配得上这些赞誉吗?”下面附着几个截图,是论坛里匿名用户的发言——“运气好罢了”“背后有人撑腰才能接这种案子”“炒作比办案还勤快”。
他没点转发,也没回复,只是把整段内容复制粘贴进了团队群聊,打了四个字:“看看就行。”
李薇正在核对一份调解协议,看到消息后抬头看了眼林远,“又来了?”
“嗯。”林远翻开手边农民工欠薪案的证据清单,“老样子。”
王磊从电脑前抬起头,“要不发个声明?总这么看着也不是事。”
赵婷摇头,“一回应就掉进他们节奏里了。我们不是来打嘴仗的。”
林远合上笔记本,“先把这三个案子往前推。人在等结果,不是等口号。”
没人再说话。键盘声重新响了起来。
中午刚过,电话响了。来电显示是一家地方媒体。
“林律师您好,我是《法治观察》栏目组的记者。”对方语气客气,“最近您团队处理的几起公益案件反响很大,我们想做个专题报道,您方便接受采访吗?”
“我们不做个人宣传。”林远声音平稳,“如果您感兴趣,可以联系上周拿到赔偿金的农民工代表张建国,他住在城西安置小区。”
记者顿了一下,“可公众对你们的做法也有不同看法,比如有人说你们……是在博名声。”
“那您可以去问问被物业多收五年管理费的业主们,看他们觉得这是不是博名声。”林远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该给的结果交出去,其他不重要。”
挂了电话,他起身倒了杯水,走回工位时看见赵婷在剪一段视频。
“拍的什么?”
“昨天晚上加班整理残疾人就业歧视案材料的过程。”她没抬头,“就几分钟,没配音,也没加字幕,只在最后写了一句:每一个名字,都值得认真对待。”
“发哪?”
“公众号和行业平台都传了,不推,随它自己传。”
下午三点,李薇把一份文档上传到团队公众号。标题很平实:《第一季度公益案件执行报告》。里面列出了三十七起已结案件的基本信息、服务人数、平均耗时、执行到位率。没有煽情语句,全是表格和数据。
王磊则把劳动仲裁案的办案过程写成一篇短文,题为《五分钟的庭审背后》,发到了一个律师同行聚集的专业平台。文章讲的是如何通过银行流水时间戳与考勤记录交叉比对,锁定用人单位隐瞒加班事实的关键证据。逻辑清晰,引用准确。
第二天上午,林远打开后台,发现公众号新增上千关注。留言区有人写道:“原来你们一直在做这些事。”还有人说:“我邻居就是你们帮过的,一分钱都没收。”
那篇短文也被几位执业多年的律师转发,并附评语:“细节扎实,这才是实务研究。”
质疑的声音还在,但已经变少。有人翻出林远实习期输掉的一桩邻里纠纷案旧闻,嘲笑他“现在装正义,当初连小案子都办砸”。很快就有当事人站出来回应:“那件事后来他自掏路费帮我查清了漏水源头,问题解决了,我没追究责任。”
周五例会前,林远打开共享文档里的“攀登计划”文件夹。
“高难案件攻坚日志”新增两条记录;
“学术成果转化台账”里,王磊提交了初稿;
“国际规则研读笔记”目录下,李薇上传了第一份跨境劳务合同分析框架。
四人围坐在会议桌旁,窗外天色微灰,城市开始亮灯。
“下周社区宣讲照常。”林远翻着手里的材料,“物业违规收费那场反馈不错,接下来安排一场关于临时用工风险的讲解。”
李薇点头,“我已经把案例摘要更新进ppt了。”
王磊正在修改另一篇文章,赵婷检查设备借用单是否归档完毕。
没人提这几天网上发生了什么。也没有人说起那些曾经刺耳的话。
林远低头看手机,静音状态,没有新消息。他把它放在桌角,靠近那叠案卷的地方。
灯光下,他的手指划过合同草案第十二条,停顿片刻,拿起笔写下一行批注。
赵婷起身去关窗,风吹动了桌上一张纸,边缘微微翘起。
林远伸手按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