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本特遣支队在“鬼见愁”峡谷近乎被碾为齑粉、指挥官吉本贞一中将授首的消息,如同一场无法阻挡的烈风,以比日军进攻时更迅猛的速度,席卷了整个华北乃至更广阔的战场。这一次,再也无需任何宣传上的修饰与夸大,那冰冷而残酷的数字——万余精锐日军覆灭,中将殒命——本身就是最震撼人心的战报。
在北平,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内,多田骏中将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一天,据说房间里传出了瓷器碎裂和野兽般的低吼。当他再次出现时,原本斑白的头发几乎全白,眼神中除了无法消解的暴怒,更深处藏着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惊惧。方面军内部对此次惨败的处理异常低调,没有立刻撤换筱冢义男,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宣布报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死寂般的沉默,以及暗中更加疯狂地调兵遣将、搜集一切关于“林峰支队”情报的行动。林峰这个名字,在日军高层内部,已从一个需要重视的“匪首”,彻底升格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抹除的“心腹大患”与“帝国耻辱”。
而在重庆,以及远在西南的延安,这份战报引发的则是截然不同的震动。重庆方面在最初的难以置信和反复核实后,陷入了复杂的沉默,宣传口径上给予了“华北敌后我军之重大胜利”的含糊肯定,但内部的情报系统和军事委员会,却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试图厘清这支突然冒出来的、强大得不符合常理的“八路军部队”的底细。各种猜测纷至沓来,怀疑的目光甚至投向了北方的邻国。
延安的窑洞里,则是另一番景象。尽管高层同样对林峰部队展现出的惊人战斗力感到震惊和些许不解,但更多的则是难以抑制的喜悦与自豪。老总拿着电文,畅快地大笑,连说了三个“好”字。一份由最高层级签发的、措辞极其隆重、赞誉毫不吝啬的嘉奖令,越过层层级级,直接发往了太行山深处的磐石基地。嘉奖令中,首次公开将林峰及其率领的部队誉为“插入华北日寇心脏的一柄利剑”,“华北抗日军民之坚强柱石”!这份评价,意味着林峰和他的“先锋支队”,在八路军乃至整个敌后抗战的序列中,获得了无可撼动的战略地位和至高荣誉。
消息传到磐石基地,引起的欢腾自不待言。但更直观的变化,发生在更广阔的华北乡村与山野之间。
那些原本在日军频繁扫荡下艰难求存的边缘根据地、游击区,仿佛一夜之间就发现,压在自己头顶的阴云消散了大半。原本气焰嚣张、动辄深入根据地进行“剔抉”的日军小股部队,如今变得异常谨慎,甚至有些风声鹤唳,轻易不敢远离据点和大路。许多地区的百姓发现,已经很久没有听到日军皮鞋踩在村口石板路上的声音了。
“听说了吗?太行山里头出了个林司令,带着天兵天将,把鬼子的一个什么……特遣队,连当官带当兵的一万多人,全给包了饺子!连他们最大的官,一个中将,都给宰了!”
“可不是嘛!现在小鬼子都吓破胆了!咱这边区,日子总算能松快点了!”
“柱石!听见没?上头都说林司令是咱们华北的柱石!有他在,鬼子就别想安生!”
类似的对话,在田间地头、在茶余饭后,悄然流传。林峰的名字,以一种近乎传奇的方式,深入民心。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能打胜仗的军事指挥官,更成为了无数饱受战火蹂躏的百姓心中,一面象征着安全与希望的旗帜。这种源自民心的声望,无形无质,却比任何嘉奖令都更加厚重,更加根基牢固。
甚至连一些原本对八路军持观望甚至抵触态度的乡绅、地方实力派,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或许不懂太多的主义,但他们看得清实力。一支能正面全歼日军万余人精锐部队的力量,其蕴含的能量和未来的潜力,足以让任何有头脑的人重新审视局势。一些隐秘的联络、试探性的合作,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向磐石基地传递。
而在八路军内部,林峰的声望更是达到了如日中天的顶点。“柱石”之名,实至名归。他不再仅仅是李云龙手下那个“特别能发财”的连长,也不再仅仅是一个装备奇好的支队长,而是成为了全军学习和仰慕的榜样,一种“无敌”的象征。各兄弟部队在羡慕独立旅和李云龙“好运”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向林峰部队看齐、努力提升自身战斗力的决心。
这种声望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生生不息”称号效果的进一步放大。前来投奔磐石基地的青年、学生、技术人员数量再次激增,甚至一些在友军中不得志、渴望在更强战场上证明自己的基层军官,也想办法托关系、找门路,希望能够调入这支声名赫赫的“柱石”部队。林峰麾下的人才储备和兵员素质,在无形中又上了一个台阶。
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赞誉和声望,林峰在基地内部的会议上,却表现得异常冷静。
“同志们,‘柱石’这个名号,是荣誉,更是责任,是压力!”他环视着台下因为连续胜利而意气风发的指挥员们,语气严肃,“鬼子这次吃了这么大的亏,绝不会善罢甘休。下一次来的,只会更狠,更毒!我们现在是站在了风口浪尖上,所有人都在看着我们!我们能不能扛得住这‘柱石’之名,不是靠嘴说,是要用下一场、下下一场的胜利来证明!”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所以,都给我把脑子里那点飘飘然收起来!装备要保养,训练要抓紧,情报不能松懈!我们要让鬼子,让所有看着我们的人都知道,我们这块‘柱石’,不是泥捏的,是钢浇铁铸的!谁敢来碰,就让他头破血流!”
话语如同冷水泼下,让有些发热的头脑瞬间清醒。各级指挥员纷纷肃然,意识到司令员看得远比他们更远。
声望达到顶点,被誉为华北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