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通过几次的演习,自己的才华得到了施展,更是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
他从团级主官直接到师级指挥员的岗位。
当晋升命令正式下达,海涛肩上的星徽愈发厚重。
他深知身份转变背后,是从“局部攻坚”到“全域统筹”的能力跨越,而大规模全域作战这一新时代练兵备战的核心命题,成为他履职后的第一道“攻坚课”。
海涛深知,师级单位作为联合作战体系中的关键战术兵团,是连接战略意图与战术执行的核心枢纽。
他上任伊始,便带着“打破兵种壁垒、贯通全域链路”的思路,深入各旅团调研。
他发现,传统作战模式下,步兵、装甲、炮兵、防空、特战等兵种虽各有所长,却存在“信息不通、协同不畅、资源分散”的痛点,难以形成全域作战的合力。
“大规模全域作战,拼的不是单一兵种的‘独角戏’,而是多域力量的‘交响乐’。”
在首次党委扩大会上,海涛的话掷地有声。
为破解这一难题,他牵头重构作战指挥体系,搭建“全域感知-集中研判-分布式指控-多域联动”的指挥链路。
依托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将侦察卫星、预警机、无人机、前沿观察哨等多维感知力量整合,构建起覆盖陆、海、空、天、电、网的全域感知网络,实现“敌情、我情、战场环境”实时共享。
在指挥机制上,他打破“师-旅-营”传统层级,成立由步兵、装甲、火力、防空、保障等要素组成的联合指挥所,战时可直接对接各兵种专业力量,实现“指令直达末梢、响应快如闪电”。
全域作战的核心是“全域机动、全域打击”。
海涛聚焦“大规模”这一关键特征,着力提升部队跨区域、跨兵种的协同机动能力。
他牵头组织跨区全域机动演练,摒弃“点对点”的简单投送模式,采用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多式联运,结合特战渗透、装甲集群突击、空中机降等多种机动方式,在数千公里的战线上,实现各作战单元“分散投送、集中集结、快速展开”。
演练中,他要求部队不仅要“走得动”,更要“走得快、走得稳、走得能打”——装甲部队在复杂路况下保持高速机动,特战分队深入敌后完成要点夺控,防空部队伴随掩护全程无死角,保障分队精准对接各作战单元,实现“机动中集结、集结中展开、展开即作战”。
在火力打击环节,海涛强调“全域覆盖、精准释能”。
他整合师属炮兵、防空兵、陆航部队及配属的火箭军、空军火力单元,构建起“远中近衔接、高中低互补”的全域火力打击体系。
通过一体化火控系统,实现“目标共享、火力协同、精准打击”,既能对远距离纵深目标实施“饱和打击”,也能对近距离点状目标进行“精准点穴”。
在一次实兵对抗演练中,蓝军依托复杂地形构建多层防御体系,海涛果断下令,先由空军战机实施空中突击,摧毁蓝军防空节点。
火箭军对蓝军纵深指挥所、弹药库实施精确打击。
随后装甲集群发起正面突击,特战分队从侧翼渗透破袭,炮兵部队提供伴随火力支援,多域力量协同发力,仅用数小时便突破蓝军防线,展现了大规模全域作战的强大威力。
“全域作战,保障先行。”
海涛深知,大规模部队跨区域行动,保障链的稳定畅通是关键。
他推动保障模式从“分区保障”向“全域保障”转型,构建“基地化保障+伴随保障+应急保障”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在后方,依托战略保障基地,提前储备弹药、油料、物资,实现“就近补给、快速前送”。
在途中,组建模块化保障分队,跟随作战单元机动,提供油料加注、装备抢修、医疗救护等实时保障。
在前线,建立应急保障点,应对突发情况,确保“打多久、保多久”。
在一次跨区演练中,某装甲旅装备突发故障,伴随保障分队15分钟内抵达现场,快速完成抢修,确保部队按时投入战斗。
晋升师级指挥员以来,海涛始终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核心追求,带领部队在一次次实战化演练中打磨全域作战能力。
从平原到山地,从沿海到内陆,他带领部队跨越不同战场环境,锤炼“全域能战、全时待战”的过硬本领。
在他的带领下,这支部队逐步实现了从“单一兵种作战”向“多域协同作战”、从“区域防御”向“全域机动”的转型,成为一支具备大规模全域作战能力的精锐之师。
军旗猎猎,征途漫漫。
作为新时代的师级指挥员,海涛深知,大规模全域作战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
他将继续带领部队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不断创新作战理念、优化力量编成、完善战法训法,在守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征程上,书写新时代指挥员的使命与担当。
深秋的戈壁滩,风沙裹着寒意席卷千里,一场代号“砺剑-全域”的实兵对抗演练正在这里激烈上演。
这是海涛晋升师级指挥员后,牵头组织的规模最大、要素最全、对抗性最强的全域作战检验性演练,也是对部队前期转型成果的一次全面“大考”。
演练一开始,蓝军便凭借电磁干扰优势,对红军指挥链路实施持续压制,屏幕上的战场态势图瞬间变成一片“雪花”,各作战单元的实时数据中断传输。
与此同时,蓝军无人机蜂群如同黑云压境,低空掠过红军集结地域,既实施侦察又投掷模拟弹药,企图打乱部署。
联合指挥所内,参谋人员指尖在键盘上飞速敲击,额角渗出细汗,空气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海涛坐镇指挥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腕上的军用手表——那是他在团级岗位时,参加跨区演习立下战功的纪念。
此刻,他脑海中快速回溯着前期调研的细节。
蓝军电磁部队曾在去年演习中凭借跳频干扰占据优势,而红军现有反制系统在强干扰环境下存在30秒响应延迟。
“慌什么?全域作战的底气,就是我们织密的‘感知-反制-打击’闭环。”
他声音沉稳,目光始终锁定在模糊的态势图上。
“立即启动‘星-陆-空’三级反制预案,电子对抗一营实施窄带跳频反制,特战三队搭乘米-171直升机,直插蓝军电磁阵地左翼3公里处的山坳,用激光制导炸弹端掉他们的核心干扰站!”
命令下达的瞬间,联合指挥所内的协同链路即刻运转。
电子对抗一营的方舱内,操作员迅速切换至抗干扰模式,通过预设的多频段备用信道,像在乱麻中找到线头般,重新捕捉各单元信号。
特战三队队员背负全地形作战背包,在直升机舱门打开的瞬间,借着风沙掩护纵身跃下,落地后呈战术队形快速穿插,红外夜视仪下,他们的身影如猎豹般敏捷。
就在蓝军以为红军指挥已瘫痪时,特战队员已抵近目标区域,队长通过单兵终端传回实时画面——蓝军电磁阵地的天线正在高速旋转,3辆干扰车呈品字形部署。
“请求打击!”
“批准!”
海涛话音刚落,空军歼-16战机已根据特战队员传回的坐标,实施精准俯冲轰炸,爆炸声在戈壁滩上震耳欲聋,蓝军的电磁干扰瞬间中断,指挥链路在20分钟内恢复畅通。
“大规模全域作战,既要扛住‘首轮冲击’,更要攥紧‘反击铁拳’。”
海涛长舒一口气,指尖在指挥终端上滑动,调出装甲集群和陆航部队的实时位置。
他深知,蓝军主力部署在前方20公里的断崖地带,依托地形构建了多层火力网,单纯正面突击必然会付出巨大代价。“装甲一旅、二旅沿隐蔽通道向蓝军侧翼机动,采用‘步坦协同+烟幕遮障’战术,避开正面火力点;
陆航团4架直-10武装直升机,对蓝军纵深的火炮阵地实施定点清除;
远程火箭炮营,对蓝军集结地域进行饱和打击,给我打出‘火力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