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命令后,装甲集群的99A主战坦克启动引擎,轰鸣声打破戈壁的寂静。
驾驶员借助车载导航和地形匹配系统,在沙丘与沟壑间灵活穿行,车长通过数据链实时接收目标信息,炮长则时刻瞄准可能出现的敌装甲目标。
当推进至蓝军侧翼5公里处时,坦克集群突然释放烟幕弹,灰白色的烟幕迅速弥漫开来,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与此同时,直-10武装直升机挂载的空地导弹呼啸而出,精准命中蓝军的155毫米榴弹炮阵地,火光冲天。
远程火箭炮营的phL-03式火箭炮,以每秒一发的速度倾泻弹药,密集的炮火在蓝军阵地炸开,尘土飞扬中,工事被逐个摧毁。
然而,蓝军并未束手就擒。他们利用戈壁复杂地形,构建起明暗交织的防御工事,同时派出小股渗透部队,搭乘全地形车袭扰红军补给线,一辆油料运输车被击中起火,补给链路出现断点。
此时,海涛的指挥终端弹出保障分队的紧急报告,他眉头微皱,脑海中快速盘算:“补给线是部队的生命线,一旦被切断,后续攻势将难以为继。”
他当即下令:“应急保障分队搭乘猛士突击车,携带抢修器材和灭火设备前出,10分钟内控制火势、修复道路。
特战二队沿补给线两侧展开搜剿,务必肃清袭扰之敌;无人机补给连,启用垂直起降无人机,向装甲集群空投应急油料和弹药!”
应急保障分队火速驰援,队员们下车后立即展开行动,用灭火器扑灭大火,同时使用快速抢修器材填补路面弹坑。
特战二队则采用“分片搜剿、交替掩护”的战术,在补给线两侧的沙丘中搜寻蓝军渗透部队,单兵夜视仪让敌无处遁形,经过半小时的清剿,全部袭扰之敌被歼灭。
无人机补给连的6架垂直起降无人机,携带油料箱和弹药包,精准降落在装甲集群指定区域,实现“空地一体”快速补给。在保障力量的坚实支撑下,红军顶住蓝军反扑,持续向纵深突进。
演练进入决胜阶段,蓝军孤注一掷,集中残余的装甲部队和步兵,向红军核心指挥所发起集群突击。
雷达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目标光点快速逼近,参谋人员急促报告:“师长,蓝军约一个营的兵力,向我指挥所方向机动,距离仅剩8公里!”
海涛站起身,目光坚定:“启用预备役装甲营,依托指挥所周边的高地构建防御阵地,形成‘反冲击口袋’;防空营的红旗-17A防空导弹,织密低空防御网,防止蓝军空中支援;命令正在左翼作战的装甲三旅,立即回师驰援,对蓝军实施前后夹击!”
预备役装甲营的04A步战车迅速抢占高地,车载机关炮和反坦克导弹瞄准来袭方向。
红旗-17A防空导弹系统的雷达快速扫描,随时准备拦截可能出现的敌机。
当蓝军装甲部队进入伏击圈后,海涛一声令下:“开火!”步战车的机关炮喷出火舌,反坦克导弹精准命中敌坦克履带,蓝军部队顿时陷入混乱。
此时,装甲三旅的坦克集群从后方疾驰而来,形成合围之势。蓝军腹背受敌,指挥体系彻底崩溃,最终被红军分割包围、悉数歼灭。
演练结束的号角吹响时,戈壁滩上的硝烟渐渐散去。
复盘会上,海涛没有沉浸于胜利的喜悦,而是带领各级指挥员逐环节梳理问题:“全域感知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仍有盲区,尤其是对地下工事的侦察精度不足”
“跨兵种协同中,陆航与装甲部队的火力衔接存在2分钟时间差”
“应急保障的精准度还能再提升,无人机补给的载重量需要优化”……
他将发现的12类36个问题逐一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时限,形成闭环整改清单。
说话间,他翻开随身携带的战术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演练中的每一个决策节点和数据参数,“练兵备战没有终点,全域作战能力的提升永远在路上。
我们今天多暴露一个问题,明天战场就少一分风险。”
此后,海涛带领部队针对演练暴露的问题,展开新一轮专攻精练。
他牵头与科研院所合作,升级改造全域感知系统,加装地下目标探测模块和抗干扰芯片,让战场“透明度”大幅提升;组织跨兵种指挥员轮岗交流,每周开展联合指挥推演,将协同时间差压缩至30秒以内。
引入智能物流系统,优化无人机补给方案,将单机载重量提升至50公斤。
在一次针对性演练中,红军面对蓝军的电磁压制和地下工事防御,仅用40分钟便完成破袭,全域作战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春节刚过,部队便接到跨区机动训练任务。
此次任务要跨越平原、山地、丘陵等多种地形,应对暴雨、大雾等复杂气象条件,还要抵御蓝军的全程模拟袭扰。
海涛亲自制定机动方案,将全域机动、全域打击、全域保障等要素贯穿全程。
行军途中,部队遭遇强电磁干扰,通信一度中断,海涛当即下令启用备用卫星信道,同时派出电子对抗分队实施反制,仅用5分钟便恢复通信。
进入山地路段时,暴雨导致道路泥泞,装甲部队行进受阻,他协调工程兵分队快速铺设装配式路面,保障部队按时推进。
面对蓝军的空中侦察,防空部队果断开启雷达,模拟实施导弹拦截,成功驱离“敌机”。
抵达预定地域后,部队未作休整便立即投入实战化演练。
在陌生的山地环境中,海涛指挥部队快速展开部署,全域感知网络迅速捕捉蓝军目标,多域火力协同发力,仅用3小时便完成作战任务。
演练结束后,战士们纷纷表示:“跟着旅长打仗,心里有底!”
如今,海涛肩上的星徽在一次次实战化历练中愈发闪亮。
他的战术笔记本上,又添了密密麻麻的新记录,每一页都承载着对胜利的执着追求。
作为新时代师级指挥员,他始终牢记使命嘱托,紧盯未来战争形态演变,带领部队在全域作战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从指挥体系重构到力量编成优化,从战法训法创新到保障模式转型,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要求。
在他的带领下,这支部队犹如一柄锋利的利剑,时刻准备着扞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在新时代的强军征程上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