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亲自来大舅的灵堂祭拜,随后皇帝的旨意送达景阳侯府。大致意思是:景阳侯长孙宇劳苦功高,领太尉衔,谥号忠武,允陪葬先帝的顺陵。先容夫人特别追封为容国夫人,先方夫人依例尊称为景阳侯夫人,二位夫人迁葬过来,与景阳侯合葬。
后继的王夫人,虽然没有亲生孩子,景阳侯府的子孙也要善待。在景阳侯的右二位置,给她留下一个穴位。将来百年之后,可以入葬丈夫身边。
随后又有旨下,令景阳侯世子长孙渊袭爵,为第九代景阳侯。因家中多有军功,故不降爵。念长孙渊年过六十,多年镇守安南,有功于社稷,升调十六卫中左领军卫的大将军。卫军拱卫西京,军事繁忙,夺情不必为父守制,长孙太尉入土后,即刻就任。
长孙家人心中一震,不知太后与皇帝什么用意,也不敢询问,只能叩头谢恩,领了旨。
景阳侯府的偏厅里,太后坐着喝茶,八个表兄弟都站着。
太后道:“大表兄,你如今袭了爵位,接掌景阳侯府,在安南就不方便了。长孙一族多年守边,在军事上颇为精通。如今你外甥当了皇帝,十六卫中,也得有自家的力量。哀家跟皇帝商量过了,左领军卫的吴大将军病危,正好空出位置,你接掌了很是合适。”
长孙渊应了一声是,心中忐忑,看了一眼太后,小心翼翼地问:“太后娘娘,臣多嘴问一句,不知道,安南都护府的总督一职,派何人接掌?”
太后道:“皇帝的意思,准备让王震过去接手。让二舅父家的孙子长孙萱、三舅父家的孙子长孙慕过去当王震的副手。”
长孙渊皱了一下眉,太后这是什么意思,自己有四个儿子,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接手。她让王震去接手,显见得更相信自家侄儿,表侄儿到底远了一层。
长孙池比较直爽,直接问:“明珠表姐,大哥有四个儿子,他们在那边长大,熟悉情况,习惯环境,让他接手不就好了,怎么还要把王震调过去?”
太后深深地看长孙池一眼,冷冰冰地开口:“安南是朝廷设立的都护府,不是景阳侯家的私人封地,要安排什么人接手,自然考虑平衡。难道因为外祖父、表兄镇守了几十年,就得让你们家世袭管理安南?”
长孙渊连忙跪下,嘴里道:“太后娘娘多心了,臣不敢,臣听从朝廷调遣。”.
太后冷笑连连,心里想着,不敢就好,她也不想真跟长孙家翻脸。
太后道:“你的长子也四十岁了,听说文武双全,就一起进卫军当副手,培养一下,准备接班。你的次子也随你进左领军卫,安排个中等职位,熬点资历,将来当他兄长的副手吧。三子调到云州当刺史,防着点丰州的李怀恩。那人是异族的后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长孙渊琢磨了一下,这样也不错,三个儿子前途稳当了。自家的小四,挺爱诗文的,先安排进国子监读书,以后试着考一下科举,全家都是武将也不好。
安南都护府大都督的继任者王震他熟悉,是善先表弟的三儿子,跟自己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就任妥当,自己就算有什么纰漏,估计也不会追究后账。
安南总督的副手是自家两个堂侄子,想来也会向着长孙一脉,三个人互相制约,应该相安无事。长孙渊想到这里,心里明白一些,满口感谢。
后来又求了太后一个事:自家的李夫人过世有一段时间了,自己想续娶一房。可是李氏是五望七姓人家的姑娘,家族势力很大,一直反对他续弦。将来有了合适人选,想请太后赐婚,压一压李氏的人。
这种事情不伤国本,太后就答应了。不过,她嘱咐道:“大表兄,您也是六十开外的人了,又袭了景阳侯的爵位,以后就是景阳侯一脉的当家人。家里四个儿子也都成家立业,一大家子人。续弦务必要谨慎,万不能只图青春美貌,找一个里挑外撅的妖精。”
长孙渊连连点头,这不用太后嘱咐,心里有数。他成为左领军的大将军,担军中要职,最怕身边人背叛。他是想找个温柔善良又勤快的女子,照顾他的日常生活。至于出身如何、文化深浅,都不是那么要紧。
长孙渊其实有个秘密,谁也没敢告诉,怕会损害他的正面形象。上次外祖父过世,他家李夫人冲撞皇后,有意告发皇后的身份,家族决定给李氏用疯人药。李夫人在返回安南的途中药力发作,变得疯疯癫癫。
回到安南,五个儿子看母亲病成这样,让几个儿媳妇轮流侍疾。李夫人嚣张跋扈惯了,虽然人疯了,性情依然乖张,天天咆哮怒吼,把汤药和碗盏乱扔。时间一长,儿媳妇们抱怨,几个儿子也失去了耐心,不怪得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长孙都督只好在宅子左边又建了一个宅子,把夫人挪进去,请了几个有耐性的中年仆妇照顾。这下子,安南都护府着实清静不少,众人都松了一口气。
大家发现,如果家里有一个不通情理,喜欢胡搅蛮缠,又爱折腾的当家祖母,一家子生活都不大好过。现在这个祸害远离了,日子过得真舒畅。
后来,长孙都督悄悄收用了一个年轻的婢女,小日子过得也不错。
好日子不长,李夫人渐渐好转,恢复了意识。她那个人实在是不够聪明,疯了一场,一点教训也没学到。天天嚷着要回都城,要揭露皇后的真面目。
当时皇后处境不是很妙,皇帝不肯立八皇子为太子,帝后在闹矛盾。帝王都多心,封疆大吏身边都安插着一些人监视,李夫人如此闹腾,长孙渊吓得够呛,就怕走漏消息。最后实在没办法,再次给夫人下了疯人药。
这下子李夫人彻底疯了,浑浑噩噩地活着,总算不叫嚷那些要命的话了。后来,八皇子登基,皇后成了孝安皇太后。长孙渊总算松了一口气,表妹终于熬出头来了。
长孙都督再去看自家李夫人,六十多岁的疯妇,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看着闹心。长孙渊一寻思,长孙家有祖训,四十无子方能纳妾。自己作为景阳侯家的长子长孙,肯定不能明着违反祖训。
回想跟李夫人的婚姻,长孙渊只觉得心酸,是自己年少无知,太过肤浅。世人都以娶五姓女为荣,自己就央求家里去五姓女中寻找。别的人家一听是景阳侯家,以武立身,男子都是守边的,还没看到眼里。只有赵郡李氏听了媒人的问讯,说自家有年龄合适的女孩。
当时,长孙家喜出望外,只觉赵郡李氏是五望七姓人家,人才倍出,名望极好。李家小姐的相貌看上去中等偏下些,据说识文断字,会些术算。因为李家陪门财要得颇高,门当户对的人家嫌弃李家贪婪,不肯结亲,就耽误了几年。长孙家不差钱,当时就定下亲事。
长孙渊万万没想到,李氏外表平淡秀气,脾气却大得没边,谁也看不顺眼。一过门,就对公公婆婆颐指气使,对小叔子们也横挑鼻子竖挑眼,闹得家里鸡飞狗跳。李氏贪恋都城繁华,不肯去陇右,连累的丈夫也没有事做。
身为公爹的长孙宇一气之下,派人把长孙渊夫妇送到安南祖父那边去,来个眼不见心不烦。长孙明老侯爷戎马一生,满身煞气,又是家主。李氏在他面前还多少收敛一点,两人才相安无事地过下去了。
随着四个儿子陆续出生,李氏觉得腰杆子硬了,对长孙渊没有一点敬重。长孙渊怕外人笑话,一直忍辱负重,不敢说李氏一句不是。
其实,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长孙渊与李夫人之间,面和心不和。主要矛盾就在李夫人自视甚高,一点不通情达理,看不起长孙家的亲朋好友。友好这种东西是相互的,你看不起我,我还不巴结你呢。所以,长孙渊夫妇的人缘不咋的,大多数人是敬而远之的态度。
在长孙明老侯爷的丧事上,李夫人认出了皇后就是前梁王妃王善一,她想拿皇后一把,跟她要些好处,故意嚷嚷。长孙家其他人本来就烦李夫人,如何会让她闹腾,嚷出来是要命的事。不是皇后栽在欺君之罪上使他们受连累,就是皇后恼羞成怒要灭口。
现在先皇过世,皇后成了太后,长孙渊也没什么顾忌了。他寻思,自己半辈子婚姻不幸福,如今也要另作打算。恰好张思星奉太后之命来安南,就跟张思星要了一些药,对李夫人下了狠手,要了她的性命。
长孙渊跟张思星达成协议,安南的药材由张思星独家经销。张思星也聪明,既然得了好处,自然守口如瓶,这件事就没告诉太后。甚至怕媳妇对太后过于言听计从,连小雪都没告诉。太后虽有异能,也不可能连万里之外的消息都了如指掌。
太后随后找了王震,让他准备一下,以后常驻安南。王震感觉吃惊,愣愣望着太后,姑姑这是什么意思?把自己调那么远,是不想看见自己吗?
太后道:“闹闹,你别胡思乱想,让你去安南,是防着景阳侯一家。虽然是哀家的外祖家,外祖和大舅父不在了,关系就疏远不少。表兄弟这一代还好一些,多少认识,有点亲情。再往下一代,哀家大多不认识了。”
王震想了一下,大致明白太后的意思,他是读过书的,也随孙大人堪舆走遍了东陈国。还因为争取有争议的地域,上过战场,这些经历让他迅速地成长起来。加上他年龄到了,这几年太后重用他,也肯直言指点,真是闻弦歌而知雅意,当下应了一声是。
太后道:“哀家年轻的时候去过安南看外祖父,那里实在是个好地方。海洋资源丰富,动植物资源也不错。就是气候比较热,少数民族也多,关系复杂。”
王震看姑姑点拨他,认真聆听。
太后道:“闹闹,你去之后,施政要灵活,对弱小的部族交好,以贸易为主,用瓷器、铁器、纸张之类的,交换他们手里的粮食和黄糖。对强大嚣张的部落,态度要硬,打他们一个七零八落,让他们安分。”
王震点头应是,心中有数了。
太后又道:“皇帝想给你安排两个副手,让长孙二舅家的孙子长孙萱、和三舅家的孙子长孙慕过去。你既要团结他们,有好处了不要一个人独吞。又要防着他们,省得长孙家手伸得太长,你懂哀家的意思?”
王震摇头,他不是很明白:“姑姑,为什么呢?长孙家一向忠心为国,代代出武将,为东陈戍边多年,您不放心这两位表侄孙吗?”
太后叹气:“刚才不就跟你说了嘛,长孙家男丁多,到侄孙一辈大多数见面都不认识。比较优秀,能叫得上来名字就这几位。要是不让长孙家的人去安南,他们肯定忧心忡忡。两代人在安南镇守,估计存下不少产业和人脉。没有自家人在安南,能放心吗?”
王震大致懂了:姑母不放心长孙一族了,可是又不愿意正面撕破脸。太外祖就不说了,跟太后姑姑关系十分好,彼此信任。长孙渊表伯父与太后的关系就一般般了,太后不是那么放心,所以不让大舅爷一脉在安南了。
可是又不能完全甩开长孙家,所以让二表叔爷和三表叔爷家的孙子过去当副手。这样,长孙家也无话可说,你家的子弟还在安南,有什么不放心的。看王震恍然大悟的神情,太后欣慰,跟聪明人说话就是省心。
太后道:“安南位置十分重要,西可以制约南诏,东可以制约南粤,北可以直冲云贵。安南稳,东陈国整个南部就安稳,你明白吗?”
王震点头,他是参与东陈全舆图绘制的成员,安南的重要性,他比太后更了解得详细。还有更妙的一点,不用向朝廷纳税。安南四季皆如夏,一雨便成秋,植被茂密,物产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