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计划进入最终执行阶段。整个行动的基调被确定为:绝对的隐秘,超越以往任何技术尝试的精密,以及……接受结果的巨大不确定性。
虚拟联邦议事堂的紧张辩论已成为背景音,取而代之的是位于信息泡某个经过多重加密和物理 隔绝的隐秘发射节点内,一种近乎宗教仪式般的专注与肃穆。这里是“微光”计划的心脏,苏星河坐镇中央,林浩率领的安全小组如同最警惕的哨兵,监控着内外任何一丝异常波动,而陈明远则在不远处,默默确保着能源供应和内部通讯的绝对稳定与简洁。
张诚的投影静静矗立在观测台,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压舱石。
主屏幕上,不再是星图,而是一片浩瀚、复杂、不断演算中的能量频谱图——这是目标区域,一片距离“星芒”文明母星系约0.3光年处,已知的、古老的超新星遗迹(代号SNR-734)的背景辐射数据。
“选择SNR-734的原因有三,”一位天体物理学家出身的年轻研究员,王磊,正在向核心团队做最后汇报,他的声音因激动和紧张而微微发颤,但逻辑清晰,“第一,其背景辐射稳定中存在极其细微的、符合统计规律的自然波动,我们的信号可以伪装成其中一次稍大的‘微澜’。第二,该遗迹年龄足够古老,其辐射中蕴含未解复杂信息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不会引起‘星芒’或潜在观察者的过度怀疑。第三,其位置处于‘星芒’文明常规深空探测范围的极限边缘,符合‘漂流瓶’的设定。”
苏星河凝视着频谱图上那条代表预测中下一次能量微澜的曲线,问道:“我们‘调制’信号的窗口期有多长?”
“精确计算是……7.43标准秒。”王磊精确地报出数字,“在这7.43秒内,SNR-734的背景辐射能量波动,将为我们提供最完美的天然掩护。错过这个窗口,要么等待下一个不确定周期的自然波动,要么风险呈指数级增加。”
7.43秒!决定一个文明可能命运的窗口,如此短暂。
没有庞大的能量聚集,没有耀眼的光束。整个投送过程的核心,是“调制”。
那个承载着人类文明无数经验教训与逻辑工具的“信息瓶”,早已被压缩、加密、伪装成一个看似毫无规律的、与SNR-734背景辐射某些特征频率高度契合的信息包。它本身蕴含的能量被压制到极致,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真正的技术核心,在于“同步”与“嵌入”。
“启动‘海市蜃楼’协议第一阶段!”苏星河沉声下令。
发射节点外部,数个经过特殊改造的、功能单一的微型信息调节器被激活。它们不会主动辐射能量,而是像最精密的音叉,开始以特定的、极其微弱的共振频率,与远在0.3光年外的SNR-734遗迹预测波动进行“预同步”。
“同步率98.7%……99.1%……稳定!”监控员报告。
“第二阶段!信息包注入!”苏星河的声音没有丝毫波动。
那一刻,仿佛有一位宇宙级的微雕大师,手持无形的刻刀。那蕴含智慧的“信息瓶”,被以一种超越当前人类常规科技理解的方式,“引导”向那片正在自然波动的背景辐射。它不是被“发射”出去,而是被极其精妙地“嵌入”了那正在发生的自然能量微澜之中。
从任何外部探测视角看,SNR-734遗迹在那7.43秒内发出的辐射,仅仅是比往常稍微“嘈杂”了那么一丝丝,多了一些难以察觉的、看似随机的“纹理”。这些“纹理”,正是人类精心编织的“微光”。
场景:控制室内的窒息7.43秒
控制室内,时间仿佛被拉长。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意识层面的表征)。
主屏幕上,代表SNR-734自然波动的绿色曲线平稳上升,而代表人类“调制”信号成功嵌入的蓝色叠加线,几乎完美地融合在绿色曲线之中,仅有在最精密的差分探测器上,才能看到那细微到极致的、非自然的“秩序感”。
林浩紧盯着安全监控屏,上面显示着信息泡外围的能量感知读数,以及广域被动监听频道的数据流。任何一丝异常的、可能指向此地的能量回波或信息反馈,都会触发最高警报。他的信息流紧绷如弓。
陈明远则监控着内部能源流,确保在刚才那瞬间的精密操作中,没有一丝多余的能量泄露,所有波动都被严格限制在预设的、模拟设备自身运行噪音的范围内。
王磊等技术人员,眼睛死死盯着同步率和信号完整度的数据,生怕出现万分之一的偏差。
张诚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他看到的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曲线,而是人类智慧与宇宙自然的一次无声合奏。用敌人的技术(隐匿与精密操控)来践行自身的道义,在规则的缝隙中投下一粒希望的种子。这本身就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哲学实践。
7.43秒,转瞬即逝。
“窗口期结束!‘海市蜃楼’协议执行完毕!所有调节器离线!”苏星河的声音终于带上了一丝如释重负。
主屏幕上,绿色的自然波动曲线开始回落,那代表“微光”的蓝色叠加线也彻底消失,仿佛从未存在过。SNR-734遗迹的背景辐射,恢复了它亿万年来固有的“平静”。
投送完成了。
没有欢呼,没有庆祝。控制室内只有一种极度消耗后的虚脱感和更深沉的静谧。
“信号投送确认。根据模型,信息包已成功嵌入自然波动,正以光速向目标区域扩散。”王磊的声音带着疲惫的确认。
“安全监控无异常。未检测到任何指向性扫描或能量追溯。”林浩汇报,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内部能源记录完整,无计划外波动。”陈明远补充道。
苏星河看向张诚,点了点头。
张诚深吸一口气,目光仿佛穿透了虚拟壁垒,望向那片遥远的星空。
“微光已发出。”他轻声说,像是在宣布,又像是在祈祷。
他们完成了一次工程学的奇迹,一次信息层面的“幽灵行动”。他们将一份沉重的礼物,伪装成了宇宙的尘埃,抛向了命运的洪流。
这粒“尘埃”,这缕“微光”,能否被“星芒”在无尽的黑暗与自身的绝望中发现?能否被他们那可能截然不同的思维所理解?能否在他们生死存亡的关头,起到哪怕一丝一毫的作用?
所有这些,人类都无法控制,也无法知晓。
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履行了那份基于道义与智慧的责任后,回归沉默,继续他们自身艰难的重建与进化之路,并在内心深处,为那个遥远的、曾经的学生,保留一丝极其微弱的、宇宙尺度的祝福。
希望,已然送出。救赎,遥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