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下旨设立“平倭银钱总司”,由太子朱标亲掌、太孙朱允熥协理。消息传开,南京官场顿时激起千层浪。
各方都在揣测,这独立于六部之外的“平倭总司”,究竟是何等机构,总司的架子,却已迅速搭建起来。
衙署选址,定在皇城西安门外,原会同馆北院,这里位置紧要,却又相对独立,不受六部日常干扰。
朱标一道手谕,工部即便不情愿,也只能连夜派人清扫修葺。
不过三五日功夫,原本沉寂的馆院焕然一新。
黑漆大门上方,悬挂着朱元璋亲笔所题“平倭银钱总司”鎏金匾额,熠熠生辉。
衙署内部更是气象一新。
正堂高阔,可容数十人议事。
左侧厢房打通设为“度支曹”,未来将堆满账册,算盘声不绝;
右侧设为“工械曹”,负责统筹工程物料;
后院则是几位主官的签押房及机要文书库,守卫森严。
人事安排也是煞费苦心。
太子虽总揽全局,但东宫政务繁忙,不能事事亲为,需一位干练可靠、熟知民政治理的臂助坐镇总司,处理日常繁务。
文华殿内,朱标对儿子说道:
“允熥,鲁海在溧水县令任上政绩卓着,清丈田亩、安抚流民皆有章法。此人有实干之才,调他回来任总司常务官,佐你处理日常事务,你可放心。”
朱允熥闻言一喜:“鲁先生若能来,再好不过!他在地方历练过,深知民间疾苦与实务关节,正是总司急需之才!”
鲁海,这位曾经的东宫侍讲,在地方磨砺近一载,褪去文弱,多了几分干练风霜。
接到调令,他即刻交接快马返京。
抵达衙署首日,便埋首文牍,调度人员、核验章程,将日常运转梳理得井井有条。
同时,朱标又从东宫属官中精选十余名精通算学、工事或律法的年轻官员,充实各曹,构成总司核心班底。
另一项关键任命,更显朝廷决心。
曹国公李景隆被免去五军府都督军职,与开国公常昇一同常驻平倭银钱总司。
李景隆加“总司主理”衔,常昇为“主理同知”。
两位超品勋贵,将主要精力完全投入这项新事业。
一日,李景隆与常昇在衙门前厅,应对户部、工部派来的主事。
“招募壮丁、购置初期物料,乃开发小琉球岛第一步,所有款项由总司直接支应,不劳户部拨款。”
李景隆手持太子批红,气定神闲。
身份不同,说话底气更足。
一位户部主事面露难色:“曹国公所言,下官知晓。只是如此大规模募工,牵涉户籍、丁口管理,按制应通过户部操办……”
“按制?”常昇抱臂而立,“陛下明发上谕,凡平倭一应事宜,由总司专断。”
他回头唤道:“鲁常务官!”
鲁海身着青色官袍应声而出,手捧刚拟好的募工章程,对两位部衙主事从容一揖:
“二位大人,总司招募壮丁,一切依《大明律》雇佣之法,立契为凭,自有册簿管理。所有钱粮发放、人员调度,总司皆建档存查,定期呈报东宫与陛下御览。流程清晰,权责明确,实不敢劳动两部堂官费心。”
他讲得条理分明,将对方“按制”而来的理由堵得严严实实。
户部主事张口结舌,一时无言。
工部主事连忙拱手:“开国公、曹国公、鲁常务官,兴建港口、房舍,总需工匠、物料,我工部……”
“工部好意,总司心领了。”李景隆笑容可掬,话却干脆至极。
“首批工匠,总司已凭特旨从龙江船厂及各地官匠中择优调派。所需木料、石料、铁器,总司亦将依《皇明采买则例》直接向皇商及各府采买,账目清晰,绝无含糊。二位主事,请回吧。”
送走悻悻而去的部衙官员,李景隆、常昇相视一笑。
李景隆道:“有鲁常务官这番应对,我等省了不少口舌。”
鲁海谦逊道:“此乃下官分内之事。总司新立,免不了与旧制摩擦。唯有自身行事严谨,不留把柄,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此时,衙门外人声鼎沸。
一名书吏兴奋来报:“三位大人!城内外各报名点人满为患,应募青壮远超三万之数!”
三人走至窗边望去,西安门外广场上人头攒动,队伍蜿蜒。
皇榜前,识字者高声念诵:
“月银三两!还管饭!”
“东宫太子开金口,皇太孙办差,肯定作准!”
“快排队!晚了就赶不上了!”
这喧嚣人潮,正是平倭银钱总司权威与信誉的最佳证明。
西暖阁内,朱元璋听着蒋瓛汇报总司衙署如何高效运转,如何将户部工部拒之门外及招工盛况,咧嘴一笑,呷了口茶。
“好!这才像办事的样子!咱最烦那套来回扯皮!标儿、允熥,看到了吗?手里有钱,腰杆就硬!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用鲁海这样的干才管事,让李景隆、常昇这等勋贵坐镇,这平倭总司,设立得好!”
朱标躬身应道:“父皇英明。只是各项事务推进极快,难免招致非议。”
朱元璋猛一挥手:“怕个球!让他们嚼舌根去!咱只要看到小琉球岛早垦出来、港口早建起来,把倭寇堵在海外!允熥,你放手去干!”
朱允熥立即答道:“孙儿遵旨!目前平倭总司架构已成,下一步便是蓝大将军率部渡海登岛。这是前所未有的壮举,皇祖父何不召他们来训导几句?”
朱元璋素来雷厉风行,当即召见蓝玉、孙恪、曹震、张温四位公侯大将。
四人未着公侯常服,披甲入阁,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朱元璋望着他们,满意地一笑,走到巨大的东南疆域图前,正色道:
“以往咱在岸上等倭寇来,太被动!从今天起,要把战场推到海上,此乃开天辟地之大事!将来史册必定重重记上一笔!”
蓝玉高声道:“皇太孙虽年轻,却谋划深远。臣已年过五旬,此后残生唯有一桩心事:将皇太孙此一蓝图,落到实处。”
朱允熥闻言,心中暖流涌起。
朱元璋神色微肃:“蓝玉!”
“臣在!”
朱元璋手指重重点在地图上:“咱把这主岛交给你!你是大明最锋利的刀,就得用在最关键处!坐镇小琉球岛,总督外海一切军务,将来平倭前敌指挥,就是你!有没有问题?”
蓝玉杀气腾腾:“陛下放心!有臣在,小琉球岛就是钉死倭寇的铁钉!倭船若敢来犯,定叫它有来无回!”
“好!咱要的就是这股气势!”朱元璋目光一转:
“孙恪,你率五千人驻澎湖岛,修筑堡塞,训练水师!曹震,你率三千人驻山北国,严密监视倭寇动向!张温,你率二千人在中山国和山南国巡防,不使倭船靠岸补给淡水!”
三人齐声应答:“末将遵命!”
“分派已定,尔等速回准备,克日启程。朕与皇太子、皇太孙,在南京等你们回来喝庆功酒!去吧!”
四位公侯躬身行礼,正欲退出,身后一道声音响起。
“且慢。”
朱允熥对朱元璋恭敬一礼:
“皇祖父,四位将军此去海外开疆拓土,艰苦卓绝,他们全是我大明柱石功臣。于公于私,孙儿都敬佩万分。
在他们离京前,孙儿想设一席私宴,亲自为他们饯行,以表敬意。恳请皇祖父允准。”
朱元璋瞥了一眼下面略显错愕的四将,咧嘴笑道:“好!咱准了!你小子有心!就在宫里办吧。”
朱允熥再躬身:“谢皇祖父!只是宫中规矩繁多,四位将军皆是爽直性子。孙儿想在城内寻一清净处设宴,痛饮几杯,请皇祖父成全。”
朱元璋闻言心中受用,指着朱允熥对太子朱标笑道:“你瞧瞧,你这儿子,心思比咱想的还周到。咱就成全你这番心意!”
说着,转头对蓝玉等人道:“你们几个有口福了!去吧!”
是夜,朱允熥选了玄武湖畔一处不显山露水的别院设宴。
那里环境清幽,院内仅设硬木桌椅,桌上摆着大盆炖肉,整只烤羊,几坛烈性烧刀子。
朱允熥早已换下冠服,着一身利落锦袍,亲自在门口迎候,见四人到来,笑吟吟引众人入席,与蓝玉并肩坐上首。
他亲为四人斟满海碗,醇香的烈酒在碗中荡漾,“这第一碗敬诸位,为我大明,开疆拓土!”
说罢仰头一饮而尽,将空碗亮给众人看。
朱允熥如此豪爽,瞬间点燃席间气氛。这些悍将当即轰然叫好,纷纷端起酒碗,一饮而尽。
酒过三巡,气氛更加热络。曹震、张温、孙恪满面红光,与朱允熥说起军中趣事,笑声不绝。
朱允熥目光时时落在蓝玉身上,见他虽也谈笑,却难掩落寞。
他再次亲手为蓝玉斟满酒,起身道:
“舅姥爷,海上风高浪急,小琉球瘴疠未消,您这般年纪还要为我朱家天下远征,允熥心下实在难安。”
蓝玉猛灌一碗酒,苦笑道:
“在京城,我等不过是文官笔下的跋扈武夫,今天躺在床上睡下了,连明日是福是祸都不知道。你让我们去小琉球的苦心,我们都懂!话不多说,喝酒!”
朱允熥随即举碗:
“舅姥爷,后勤粮秣、兵员补给,我绝不会有半分延误。有我在南京,你们在前方放手去干。明枪暗箭我替你们挡,闲言碎语我替你们听。”
孙恪激动拍案:“有殿下这句话,我等就算肝脑涂地,也绝不后退半步!"
"死战不退!"
"死战不退!“
曹震、张温争着高声叫嚷,蓝玉又仰头灌了一碗,猛地将酒碗掷下。